资源简介 1.2声音的特征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设计(1)、知道声音的三个特征。(2)、了解音调与频率,响度与振幅的关系。(3)、了解发声器不同,声音的音色不同。2、技能目标: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初步了解测量速度的方法。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前准备:多媒体电脑、收录机(配磁带)、鼓、钢尺、梳子、塑料片、发音齿轮、二胡、橡皮筋、碰铃、横笛、竖笛、发令枪和秒表教学方法:1、运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具体图像。2、运用演示实验和学生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验中学会观察和探究方法,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学习兴趣。课堂类型:实验课实践活动课讨论课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演示实验:1)、用收录机播放一首歌曲,调节音量旋钮。2)、用收录机分别播放女高音和男低音所唱的同一首歌曲。(学生比较听到的声音。)教师提问:1)、声音的区别在何处?(学生口答:声音的高低不同、响亮程度不同……)2)、在日常生活中,用来形容声音的词语有哪些?(学生口答:响亮、嘹亮、清脆、低沉……)教师总结:平时我们所听到的声音各有其特点,大家所举的词语大多只能反映声音一个方面的特性。新课引入:声音有哪些基本特性?这些特性又与什么因素有关?二、新棵进行声音的特征——响度发声器在振动发声时,振动的情况是不同的,发出的声音也有所有制不同。演示实验:将钢尺的一端固定在桌面上,改变伸出桌面的长度,用同样大小的力拨动,使其振动发声,比较所听到的声音。教师提问:1)、听到的声音有何不同之处?(学生口答:声音的响亮程度、强度……不同)2)、发声强(响)的时候,钢尺是如何放置的?(学生口答: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不同。)3)、在其振动过程中有何特点?(学生口答:上下振动的幅度比较大。)(板书)(一)、声音的强弱1、响度:声音的强弱。2、振幅:振动的幅度。教师提问:怎样可使鼓发出的声音响一些?(学生猜想,并用实践操作进行验证。学生回答:用力大、用大鼓、用大鼓槌、振动幅度大……)教师引导分析:不论何种发声器,若无振动,则不能发声,所以,发声器发出声音的强弱应与振动有关。教师提问:1)、用力大小、鼓槌大小等因素对鼓面的振动有何影响?(学生回答:使鼓面振动的幅度不同。用力大,振幅大……)2)、声音的强弱不同与什么因素有关?(学生回答:声音的响度与声源振动的幅度有关。振幅越大,响度……)教师总结:3、声音的响度与声源振动的幅度有关。发声器的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演示实验:1)、将收录机放在距学生不同距离处,播放同样的声音。2)、将收录机放在距学生一定距离处,第一次,直接对学生播放,第二次,在其前面放一纸喇叭,对学生播放同样的声音。(学生比较所听到声音的强弱。)教师提问:声音的响度还与那些因素有关?(学生回答:距离、扩音设备、声音散出去的程度……)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补充说明。4影响响度的其他因素:与发声器的距离、声音的分散程度。声音的特征——音调演示实验:1)、将硬纸片以同样得力量和速度划过疏密程度不同的梳子。2)、用同一张硬塑料片分别接齿轮数目不同的旋转发音齿轮。(学生观察梳子齿和纸片的振动快慢,并比较听到的声音。)教师提问:1)、不同的梳子齿和齿轮片在振动过程中的快慢有何不同?(学生回答:振动快慢不同、粗齿的振动慢、小齿的振动快……)2)、声音的高低有何不同?(学生回答:细齿的声音细、尖、高;小齿轮的声音高……)教师补充说明:声音在这方面的不同,反映了声音的第二个特征。(板书)(二)、声音的高低1、音调:声音的高低。2、频率:声源每秒振动的次数。单位:赫(兹)---HZ演示实验:改变二胡弦的松紧,演奏同一首曲子,比较歌曲的调子有何不同。教师提问:1)、弦松的时候调子高,还是弦紧的时候调子高?(学生回答:弦紧的时候调子高。)2)、弦松的时候振动快,还是弦紧的时候振动快?(学生回答两种答案的都有。学生实践:用同样大小的力量拨动松紧程度的橡皮筋,学生观察橡皮筋的振动快慢。)教师说明:发声器振动快慢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调是不同的:有时高,有时低。1、?声音的音调与声源振动的频率有关。发声器振动的频率越高,音调越高。(学生根据实践活动中的现象,比较橡皮筋振动的快慢,并回答音调和频率之间的关系。)教师补充说明:在物理学中,音调与响度有严格的区分,分别用高低与大小来形容,而在日常中没有严格区分,甚至有时两者混在一起。声音的特征——音色教师提问:你区分乐器或说话人的依据是什么?(学生回答:乐器的种类、结构不同;说话人的语气、声调、习惯不同……)板书)(三)、辨别发声器-----音色多媒体演示:几种乐器发出声波的波形图。教师提问:不同声波的波形图有何不同?(学生回答:形状不同、高低起伏不同……)教师补充说明:波形图的不同,反映了发声器在振动时的振幅、频率等方面的不同。(知识应用练习:三个学生分别持碰铃、横笛、竖笛在教室外发出声音,室内的同学分辨发声乐器)(板书)(四)、声音的基本特征(三要素):响度、音调、音色三、小结: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四、作业布置:能力培养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应该通过学生自己的听、看、想、做等探究过程,使学生体验声音的特征,并能在实际中分辨这些特征,不宜过分强调概念的记忆与辨析。相对来讲,本节课的重点是表征声音特征的三个要素。关于声速的估测对学生来讲,可能有一定的难度,实验结果也不是太精确,但是我觉得重要的在于测量方法,这才是学生应掌握的。PAGE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