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1我们怎样听到声音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2、知道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3、了解声波进入人耳后引起听觉的过程。过程与方法:4、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及传播的条件,领悟其中的研究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5、通过探究声音的产生及传播条件,感受实验的及合作交流的重要性,养成乐于探索自然和日常生活的物理道理的习惯。二、教学重难点:教材重点:声音产生的原因及传播条件。教材难点:声音的传播。三、教学方法:讨论、实验、观察、启发式教学四、教学器材:音叉、小锤、水盆五、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一段音乐。师:声音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正是依靠声音我们才能交流,才能听到自己喜欢的音乐。那么大家有没有想过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又是怎样传播的呢?不同的声音该如何区分?这就是本章要研究的问题,首先我们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学生闭上眼睛认真倾听音乐声;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教学过程: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活动1:敲击音叉,将音叉插入水中,观察发生的现象,并思考:水花溅起说明了什么?用手捏住音叉让其不再振动,是否还有声音?为什么不直接观察音叉振动而是把发声的音叉放入水中?师板书:(1)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停止,因此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2)该实验运用了转换法。师:同学们可以想一想:蜜蜂,古筝,笛子是靠什么振功发声的呢?引出声源的概念。学生观察讨论,并回答教师的提问。学生思考并回答。实验紧扣声音是有物体的振动产生的这一重点,逐渐深入,激起学生的探究兴趣,明确本节的重点。教师板书声音是怎样传播的?师: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那么声源振动产生的声音在空气中是怎么传播的?多媒体展示水滴滴入。教师强调回声与原声的概念。学生阅读课本声波比较抽象,为突破这一难点,可以引导学生应用类比法进行想象。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1)多媒体展示真空能传声吗的实验教师讲解实验并向学生提问,强调理想实验法。(2)师:大家钓过鱼吗?那同学们知道钓鱼的时候最讨厌旁边的人干嘛?从而得出声音可以在液体中传播。(3)让学生做抠桌面的实验,从而得出固体可以传声,而且传声效果比气体好。学生观察并思考课本中的问题。学生讨论总结学生实验多种实验方法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教师要给予学生积极的引导和评价。声音传播有多快师:声音传播的距离和传播所用的时间之比叫声速,公式为V=S/t,单位为m/s师:声音的大小与什么有关学生阅读课本。学生讨论并回答。学生小学数学学过速度,因此对学生来说很好理解。教师给予学生肯定并板书人怎样听见声音?师:让学生阅读教材,自学“人怎样听见声音”及“贝多芬的故事”并提问人听到声音的两种不同过程。学生阅读课本并自学两种过程并讨论比较哪种传导效果好学生在生物课中学习过耳朵的构造,因此自学即可。课堂小结:学生讨论并总结本节课的几个主要内容学生思考后展开讨论学生学习后回忆并总结并给他们思考的空间,这样容易引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巩固知识点的记忆。六、板书设计:2.1我们怎样听见声音一、声音是怎样产生的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2、声源二、声音以声波的形式传播1、回声三、真空不能传声四、声速1、公式:v=s/t2、单位:m/s3、声速的大小与什么有关介质种类介质温度五、人怎样听见声音7、作业设计能力培养八、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要让学生掌握声音的产生和声音的传播以及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进而通过人耳的结构了解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对于本节课我通过视频让学生亲自感受各种声音,通过学生动手实验亲自得出声音产生的条件,通过亲自观察得出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通过演示实验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为下节课学习如何区分声音打下基础,但在本节的教学中也存在很多不足,没能及时的了解和评价学生对本节知识的掌握,有些知识点的总结应由学生亲自得出,而不应由劳师代劳,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加以改进。PAGE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