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一、声音是什么【教学目标】1.会用简单实验说明发声的物体在振动;2.能举例说明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知道“真空不能传声”;3.知道声音是一种波,知道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的传播速度不同;4.能举例说明声音具有能量。【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声音产生的条件和声音传播的条件2.教学难点:能通过实验说明声音产生的条件和声音传播的条件;知道如何推理出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教学过程】流程创设的情境教师的问题预期的学生反应新课引入不创设情境,不需要引入。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风声、雨声、流水声,诉说着大自然的变化;歌声、笑声、音乐声,表达着人们的情感。学生看到桌面上的器材,迫不及待地准备操作。板块一、声音的产生准备器材:一张纸、一根橡皮筋、一个笔帽、一杯水,一只音叉等活动1.1:一张纸、一根橡皮筋、一个笔帽、一杯水,怎样使它们发出声音呢?比比谁的方法多?问题1:物体为什么会发声呢?问题2:为什么对物体进行“敲、拍、弹、吹”时,物体会发出声音。演示1::仔细听,敲音叉一下,音叉持续响问题3:为什么,只敲了一下音叉,它却能持续响一段时间,我不敲时,为什么也在响?活动1.1:感知物体振动1.触觉感知说话时声带的振动。2.触觉和视觉感知发声音叉的振动:(1)用敲响的音叉接触面颊;(2)用敲响的音叉接触水面。揭示1:物体由于振动而发出声音。学生动手操作,仔细聆听,举手发言。学生认真思考,得出声音产生的本质。学生发声,感受声带的振动。学生回答,总结声音的产生条件。板块二、声音的传播准备器材:衣架,细绳,手机,保鲜袋,水槽,真空响铃,响铃,抽气机活动1.2:探究声音的传播条件演示2:将正在发声的手机装入塑料袋,扎紧袋口后用细线悬在水中。问题4:(1)你能听到手机发出的声音吗?这说明什么?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能说明液体可以传声的?问题5:固体可以传声吗?活动1.2:(1)将衣架悬挂在细绳的中央,当同伴用铅笔轻轻敲击衣架时,你能听到声音吗?(2)将细绳的两端分别绕在两只手的食指上,再用食指堵住双耳,当同伴再次敲击时,你还能听到衣架发出的声音吗?现象是什么?又能说明什么问题?问题6:图1-2(a)中人耳听到声音,声音是通过什么传播的?问题7:你这样判断的依据是什么呢?你能设计个实验证明你的观点吗?演示3:,(1)将正在发声的闹铃悬挂在广口瓶内,再抽出瓶内的空气,声音有何变化?(2)再不断向容器内进气,仔细听,声音有何变化?揭示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传声。真空不能传声学生认真观察。学生举手发言,其他同学聆听、讨论、总结。学生积极实验,感受固体传声。学生积极思考,举手发言,其他同学聆听、讨论、总结。学生很安静,认真聆听,观察现象,并思考原因。学生讨论、总结。板块三、声波,声速,声能准备器材:弹簧,扬声器,手机,蜡烛问题8:问题:我说话你能听到,是因为空气传播声音。那么声音在空气中是怎么传播的呢?播放视频1:石头落入水中,激起的水波从石头入水处向四周传播演示4:用手轻轻推一下水平放着的弹簧的一端,弹簧中就会形成疏密相间的波动形态,向另一端传播。视频2:鼓面的振动引起的空气成了疏密相间的波动,并向远处传播.问题9:我们对着大山喊一声,有时会立刻听到回声,有时却要等好长时间才能听到回声。你知道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吗?表格:列举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演示5:将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可乐瓶口的前方,播放《小苹果》,可以看到烛焰随着声音的节奏晃动.当扬声器发出较强的声音时,蜡烛直接熄灭。视频3:声音将玻璃杯震碎。揭示3:声音具有能量。学生思考,认真观看。学生认真观察现象。感受波动。学生认真聆听,不断思考。学生代表回答,其他同学体会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学生认真观看,很感兴趣,分析原因。板块四、小结与练习小结:声音是物体由于振动而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传声。真空不能传声。声波声速声能练习:1、敲击音叉会听到声音,如果音叉接触悬挂着的小球,如图所示,我们将会看到小球_______.这些现象间接地说明发声的物体在_______.2、如图甲所示,小红将手表放在课桌上,用耳朵贴在桌面上,能听到手表清晰的“滴嗒”声,可以说明______能传声.如图乙所示,小明将两块石头放在水中互相撞击,他也能听到撞击声,可以说明______和______都能传声.3、百米赛跑时,终点计时员听到枪声开始计时,则()A.测量的时间会变长B.测量的时间会变短C.对测量时间没有影响D.以上三种情况都有可能4、观看视频:矿井塌方,井下遇难矿工,如何求救? 学生完成练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