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期末复习提纲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期末复习提纲

资源简介

第一章
水和水的溶液
第一节
地球上的水
1、世界水体构成: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和生物水,其中海洋水最多。
2、地球上水大部分以液态形式存在,极地和高山上以固态形式存在,空气中主要以气态形式存在。
3、水循环过程的主要环节:蒸发、水汽输送、降水、下渗、沿地表或地下径流。
4、水循环的途径:海上内循环、陆上内循环和海陆间循环。
5、水循环动力:太阳辐射和重力作用。
6、对于一个区域来说,在一段时间内降水的总量和同期蒸发损失的水量之差,就是提供地表和地下径流的水量,就是可供人们使用的水资源。
7、我国是一个缺水较为严重的国家,且水资源分布不均匀(南方丰富,北方欠缺。夏季丰富,冬季欠缺)
8、水是生物生存所必需的最基本的物质之一。一个健康的成年人每天平均约需2.5升水。
第二节
水的组成
1、水电解实验中,水在通直流电的条件下可产生2种气体,体积比为2:1。
正极---氧(氧气)---少(体积少)----复燃(氧气能使带火星木条复燃)
负极---氢(氢气)---多(体积多)----可燃(氢气可以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
2、水电解文字表达式:水
氢气+氧气(条件“通直流电”)
3、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水分子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
第三节
水的浮力
1、浮力定义:浸在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都会受到液体或气体一个向上托的力。
2、浮力的方向:竖直向上。
3、阿基米德原理:浸在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液体受到的重力,即F浮=G排液=ρ液gV排液
4、物体浮沉条件:ρ物ρ液
GF浮
下沉
ρ物ρ液
GF浮
悬浮
ρ物ρ液
GF浮
上浮
5、漂浮规律:
【规律一】:同一物体漂浮在不同液体中,它所受的浮力等于它受的重力;
【规律二】:同一物体漂浮在不同液体里,所受浮力相同,因为物体的重力不变;
【规律三】:同一物体在不同液体里漂浮,在密度大的液体里浸入的体积小;
【规律四】:漂浮物体浸入液体的体积是它总体积的几分之几,物体密度就是液体密度的几分之几;
6、物体浮沉条件的应用:
(1)密度计:原理—漂浮时F浮=G物
示数上小下大
(2)轮船:原理---将钢板制成空心,增大排开液体的体积
(3)潜水艇:改变潜水艇自身的重力
7、浮力计算
(1)测量法:F浮=G-F
(2)公式法:F浮=G排液=ρ液gV排液(当完全浸没时排开液体体积等于物体体积)
(3)浮沉条件法:漂浮、悬浮时,F浮=G物
第四节
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
1、溶质:被溶解的物质;
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有水参与的水肯定作为溶剂)
溶液:溶质在溶剂中溶解后得到的物质。
(1)溶液由溶质和溶剂两部分组成
(2)溶液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
2、溶液的特点: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注意:均一、稳定的液体不一定是溶液)
3、悬浊液:固体小颗粒悬浮在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如:钡餐、泥水、血液
4、乳浊液: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  如:牛奶、肥皂水
5、溶液、悬浊液、乳浊液三者的异同点:相同点:三者都是混合物;
不同点: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悬浊液和乳浊液是不均一、不稳定的
6、实验药品取用注意事项:
(1)取固体粉末:用药匙或纸槽将药品送入试管底部,然后将试管竖起来。
(2)取块状固体药品:先把试管横放,用镊子把块状药品放入试管口,再把试管慢慢竖起来。
(3)取液体药品:先把瓶塞倒放在桌上,倾倒时瓶口紧挨试管口,瓶上标签应向着手心。
第五节
物质的溶解
1、在一定条件下,物质能够溶解的数量是有限的。
2、影响物质溶解性因素:内因----溶质、溶剂的性质
外应----温度
3、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温度,颗粒大小,是否搅拌。
4、有的物质溶解时,会放出热量,使溶液温度上升。(如氢氧化钠)
有的物质溶解时,会吸收热量,使溶液温度下降。(如硝酸铵)
5、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称为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称为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6、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
(1)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的方法:增加溶剂,升温。
(2)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的方法:蒸发溶剂,降温,增加溶质。
注意:氢氧化钙(熟石灰)和气体升温会使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
7、判断溶液是否饱和方法:在温度、溶剂的量不变的情况下,在加入少量该溶质,看
其能否继续溶解,若能继续溶解则表示为不饱和溶液,反之为饱和溶液。
8、溶解度是定量表示物质的溶解性。溶解度越大,表明在该温度下物质溶解性越强
定义:在一定的温度下,某物质在100克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为该
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9、溶解度表示的含义:例:食盐在20℃时溶解度是36g表示:20℃时,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食盐36克。
10、物质溶解性等级0.01g
0.01g---1g
1g---10g
>10g
难溶
微溶
可溶
易溶
11、固体物质溶解度与溶质种类、溶剂种类、温度有关。
12、溶解度相关计算:S=溶质质量/溶剂质量
100g
13、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质质量
/
溶液质量=
溶质质量
/
(溶质质量+溶剂质量)
对于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S/(S+100g)
14、溶液配制一般步骤:(1)计算
(2)称量和量取
(3)溶解:用玻璃棒搅拌
15、溶液稀释: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
第6节
物质的分离
1、结晶定义:溶液中无法再溶解的固体以晶体的形式从溶液中析出的过程。
2、结晶的方法:蒸发溶剂和冷却热饱和溶液。
3、沉淀法:使水中的杂质沉淀到水底的方法。常使用凝聚剂:明矾和活性炭。
4、过滤法:一贴:滤纸紧贴漏斗内壁。
二低:滤纸边缘低于漏斗口,液面低于滤纸上沿
三靠:漏斗下端紧靠烧杯内壁,玻璃棒末端斜靠三层滤纸一侧,烧杯口紧靠玻璃棒中下部。
5、蒸馏法:加入放爆沸的小石粒;经蒸馏法得到的水称为蒸馏水,属于纯净物。
6、沉淀法和过滤法只能去除不溶性杂质,而可溶性杂质无法去除。
7、粗盐精制步骤:(1)溶解:玻璃棒搅拌,加快溶解
(2)过滤:玻璃棒引流
(3)蒸发结晶:玻璃棒搅拌,使液体受热均匀,防止爆沸。
第7节
水资源的利用、开发和保护
1、人类利用较多的水资源是河水、淡水湖泊水和埋藏比较浅的地下淡水。
2、为解决华北、西北地区严重缺水,我们可以通过改变水循环路径(地表径流)的方法,进行跨流域调水(如南水北调)。
3、水资源保护的重要内容:节约用水和防止污染。
4、水的再循环、减少水的使用及水的回收利用是保护和节约用水的三种主要方法。
第二章天气和气候
第一节
大气层
1、大气温度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是我们对大气进行分层的主要依据。
2、根据大气的温度、密度和物质组成等特点,可以把地球大气分五层,由下至上分别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层和外层。
3、对流层集中了地球约3/4的大气质量和几乎全部的水汽、固体杂质。
4、对流层最显著的特点是有强烈的对流运动。各种天气现象主要发生在对流层。
5、空气对流:气温高的地方空气呈上升运动,而气温低的地方空气呈下沉运动。
第二节
气温
1、天气定义:短时间内近地面的气温、湿度、气压等要素的综合状况称为天气。
2、气温---空气冷热程度。温度计测量,温度计放在白色的百叶箱中,单位是℃。
3、气象测量的3种温度计:普通温度计、最高温度计、最低温度计。
4、一天最高温度出现在午后14:00,最低温度出现在日出前后。
5、人体最感舒适的温度约为22℃。
第三节
大气的气压
1、大气会向各个方向对处于其中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大气的压强简称大气压。
2、马德堡半球实验有力地证实了大气压的存在,并且大气压很大。
3、大气压的大小可用空盒气压计或水银气压计测量。
4、标准大气压:1.01
105Pa(即760mmHg)
5、大气压会随着高度的上升而下降。
6、高压区:相同高度上气压较高的区域。空气从上往下流,天气晴朗,空气干燥。
低压区:相同高度上气压较低的区域。空气从下往上流,天空多云,阴雨天气。
7、气压的大小会对液体的沸点造成影响,当气压增大时,液体沸点升高,当气压减少时,液体沸点会下降。
8、气体的压强与流速大小有关,气体的流速越大,压强越小。
第6节
气候和影响气候的因素
1、气候是某一地区长时间内的天气特征,包括天气的平均状况和极端状况。
2、影响气候的因素:
(1)纬度位置:纬度越高,气温越低。
(2)海陆性质:临近海洋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小,降水多
内陆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大,降水少
(3)地形:海拔越高,气温越低,每升高1000m,气温会下降6℃。
迎风坡形成较多的地形雨。
3、季风是在大范围区域,冬、夏季盛行,风向相反或近于相反的风。
4、我国季风成因:夏季风(东南风)欧亚大陆气温高,气压低,而太平洋气温低,气压高,风从太平洋吹向中国大陆。
冬季风(西北风)欧亚大陆气温低,气压高,而太平洋气温高,气压低,风从中国大陆吹向太平洋。
5、气温变化是气候变化的重要标志。
6、近现代全球平均气温呈波动上升趋势,气候总是表现出波动变化的特点。
7、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不断增加,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增强,加速了全球气候
变暖趋势,这种现象称为温室效应。
第七节
我国的气候特征与主要气象灾害
1、我国的主要气象灾害:寒潮、台风和洪水。
2、台风中心叫做台风眼,那里风平浪静,云量很少。台风眼外侧半径100km左右区域是狂风暴雨区。
3、持续性暴雨、台风是引发洪水的主要自然因素。
第3章
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一节
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1、植物感应性的表现形式:向性运动(向光性,向水性,向地性,背向地性,向化性等),感性运动(感触性)。
2、植物激素是指一些在植物体内合成的,从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并对植物的生命活动产生显著的调节作用的微量有机物。
3、生长素是重要的植物激素,能加快植物细胞生长的速率,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防止落花落果。
4、植物向光性原因:单侧光是生长素在植物体内分布不均匀,生长素会向背光一侧移动,使背光一侧茎生长较快。
5、常见植物激素: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脱落酸和乙烯(促进果实成熟)
第二节
人体的激素调节
1、内分泌腺对应激素及其作用
(1)垂体---生长激素-----控制人的生长发育
幼年生长激素分泌不足----侏儒症(智力正常)
幼年生长激素分泌过多---巨人症
成年人生长激素分泌过多---肢端肥大症
(2)甲状腺---甲状腺激素---促进体内物质和能量的
转化,提高神经系统兴奋性。
幼年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呆小症(智力低下)
甲状腺分泌过分旺盛---甲亢
加碘食盐为预防地方性甲状腺肿
(3)肾上腺---肾上腺素---加快心跳节奏,扩张通往肌肉的血管。
(4)胰岛---胰岛素---促进人体吸收的葡萄糖储存在肝脏和肌肉中(降血糖)
胰岛素分泌不足---糖尿病
(5)卵巢---雌性激素(睾丸---雄性激素)---促进生殖器官的发育和生殖细胞的生成,激发和维持人的第二性征。
2、内分泌腺是没有导管的腺体,他们分泌的激素直接进人腺体内的毛细血管,随着血液循环输送到全
身各处。
3、激素与神经系统一起指挥或协调人体内的各种生理活动。
4、血液中的葡萄糖叫做血糖
5、血糖含量受到胰岛素等激素的调节和神经系统调节基本维持在90毫克/100毫升。
第三节
神经调节
1、对刺激的反应是一个接受信息
传导信息
处理信息
传导信息
作出反应的连续过程。
2、神经细胞也叫做神经元,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神经元的
结构包括细胞体和突起两部分,突起可分为树突和轴突。
3、冲动在神经元内的传递方向:树突
细胞体
轴突
轴突分枝
4、神经系统包括中枢神经系统(脑和脊髓)和周围神经系统(脑神经和脊神经)
5、脑是神经系统中最高级部分,包括大脑、小脑和脑干。
(1)大脑的表面称为大脑皮层,布满沟、裂、回使大脑皮层的面积大大增加。
大脑皮层有许多控制人身体活动的高级中枢。(语言、文字中枢是人特有的神经中枢)
(2)小脑主要负责人体动作的协调性,并保持身体平衡。
(3)脑干主要控制血液循环系统、呼吸系统的活动。
6、脊髓是脑干的延续,是神经系统的低级部分,具有传导和反射的功能。
7、反射是指神经系统对各种刺激作出应答性反应的过程,完成各种反射活动都必须有一个完整的反射弧
才能实现。反射弧包括感受器(接受信息)、传入神经(传导信息)、神经中枢(处理信息)、传出神经(传导信息)和效应器(作出反应)
8、非条件反射:由大脑皮层以下各中枢即可完成,不需要后天训练就能引起的反射。不会因长期不用而减弱或消失。(缩手反射、膝跳反射、排尿反射等)
9、条件反射:建立在大脑皮层的功能,通过后天学习而得到的较为复杂的反射。需要不断强化,否则就会消失。
第五节
体温的控制
1、鸟类和哺乳类动物都属于恒温动物。
2、可在人的直肠、口腔及腋窝等处测量人的体温,直肠处测量温度最高且最接近
人体内部温度。
3、恒温动物能维持稳定体温的原因:机体的产热和散热两个生理过程保持动态平衡。
4、产热器官:安静时---内脏
劳动或运动时---骨骼肌
5、散热器官:皮肤
6、散热方式:直接散热---外界温度低于体温
汗液蒸发---外界温度等于或超过体表温度
7、人体表面温度可以通过流经皮肤血液的多少来加以调节。
低温时:血管收缩,皮肤血流量减少,皮肤温度下降,散热量减少。
高温时:血管舒张,皮肤血流量增加,皮肤温度上升,散热量增加。
8、人体内产热和散热过程是通过脑干中的体温调节中枢来调节和控制的。
第四章
电路探秘
第一节
电荷与电流
1、物体内有两种不同带电粒子,质子带正电和电子带负电。
2、物体间的摩擦会使一个物体上的电子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得到电子的那个物体带负电,失去电子的物体带等量的正电,这种现象称为摩擦起电。
3、玻璃棒与丝绸摩擦,玻璃棒带正电,丝绸带负电
橡胶棒与毛皮摩擦,橡胶棒带负电,毛皮带正电
4、电荷间相互作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5、电流方向:正电荷定向运动的方向(即电源正极流向电源负极)
6、导体中电流的成因:由带负电的自由电子的定向移动形成的,电子从电源的负极流向电源的正极。(电子运动方向和电流方向相反)
7、电路的基本组成:电源(提供电能)、用电器(消耗电能)、开关(控制电路通断)和导线(输送电能)
8、电路包括通路(闭合电路)、开路(断路)和短路三种状态,其中短路是不允许出现的。
9、电路连接的两种基本方式:串联和并联。
第二节
电流的测量
1、电流强度简称电流(I):是指单位时间内通过导线某一截面的电荷的多少。
2、电流单位:安培
(简称安)
符号为A
更小单位:毫安和微安
3、单位换算:1安=1000毫安
1毫安=1000微安
4、测量电流工具:电流表。3个接线柱2个量程(0—0.6A最小刻度值0.02A,0—3A最小刻度值0.1A)
5、电流表使用规范:
(1)正确选着量程:不能估测电流大小时可用较大量程进行试触。
(2)电流表必须串联在被测电路中。
(3)使电流从电流表”+”接线柱流入,从“—”接线柱流出。
(4)绝对不允许不经过用电器把电流表直接连到电源的两极。
第三节
物质的导电性与电阻
1、容易导电的物质叫做导体。(金属,石墨,人体,大地、盐类水溶液等)
2、不容易导电的物质叫做绝缘体。(橡胶、玻璃、瓷、塑料、干木材、油、纯净的水)
3、导体和绝缘体并不是绝对的,有些绝缘体在条件改变时会变导体。(玻璃加热)
4、导电能力介于导体和绝缘体之间的一类物质叫做半导体。(硅和锗)
5、金属能导电是由于内部存在大量自由电子,而绝缘体几乎没有自由电子。
6、电阻描述物体导电能力的强弱。电阻表示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导体对电流的阻碍能力越强,其电阻值就越大。
7、电阻(R)单位:欧姆
(简称欧)
符号Ω
8、电阻单位换算:1兆欧=1000千欧
1千欧=1000欧
9、导体的电阻大小与导体的长度、横截面积(粗细)和材料有关。导线越长,电阻越大,导线越细,电阻也越大。导体电阻还与外界温度有关,金属导体电阻随温度的升高而上升。
第四节
变阻器
1、滑动变阻器是靠改变接入电路中的有效长度来改变电阻的大小。
2、滑动变阻器连接电路“一上一下”。开关闭合前,应使滑动变阻器处于阻值最大处。(防止电流过大,保护电路)
3、“20Ω
2A”的含义:最大阻值是20Ω,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为2A。
第五节
电压的测量
1、电源提供电压,电压可给电流提供推动作用。
2、电压(U)单位:伏特
(简称伏)
符号为V
3、单位换算:1千伏=1000伏
1伏=1000毫伏
1毫伏=1000微伏
4、常见电压:一节干电池-----1.5V
家庭照明电路电压----220V
人体安全电压----36V
5、电压测量工具:电压表,3个接线柱2个量程(0—3V最小刻度值0.1V,0—15V最小刻度值0.5V)
6、电压表使用规范:
(1)正确选着量程:不能估测电压大小时可用较大量程进行试触。
(2)测量某一部分电路电压时,必须把电压表与这部分电路并联。
(3)把电压表的“+”接线柱接在与电源正极相连的那端,“—”接线柱接在与电源负极相连的那端。
7、如果电压表串联在电路中,则电压表测量的是电源两端的电压。
第六节
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
1、研究电流与电压关系时:保持电阻不变,使用滑动变阻器改变电阻两端电压。
2、研究电流与电阻关系时:使用滑动变阻器保持电阻两端电压,改变电阻大小。
3、欧姆定律:导体中的电流,跟这段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这段导体的电阻成反比。即I=U/R
4、伏安法测电阻原理:R=U/I
第七节
电路分析和运用
1、串联电路特点:I总=I1=I2
U总=U1+U2
R总=R1+R2
U1/U2=R1/R2
2、并联电路特点:I总=I1+I2
U总=U1=U2
1/
R总=1/R1+1/R2
I1/I2=
R2/R1
3、有电流表和电压表串并电路判断:电流表电阻很小可以看成一根导线,电压表电阻很大可以看成是断路的。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