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功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功的概念,经历实验探究体验做功的过程,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条件,并能正确判断某个力是否做功。 2.知道功的公式,会对有关功的问题进行简单的计算。 3.知道功的单位“焦耳(J)”,并能在计算中正确应用。 4.通过对实例的分析,体验并能知道做功是能量转化或转移的过程。知道使用任何机械都不能省功,了解功的物理意义。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讨论和实验了解功的物理意义 2.通过对实例的分析,体验并能知道做功是能量转化或转移的过程。知道使用任何机械都不能省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科学家进行科学探究的历史,进一步增强物理学习的兴趣,逐步形成献身科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 1.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条件,并能正确判断某个力是否做功。 2.知道功的公式,会对有关功的问题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学难点 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条件,并能正确判断某个力是否做功。 教具学具 挂图、小黑板等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导入新课 1.提问:利用动滑轮提升物体有何特点? 用扫帚扫地省力吗?省距离吗? 2.师:那有没有既省力又省距离的机械呢? 二、探究新知 1.探究斜面 将事先准备好的小车放在斜面下,用弹簧测力计拉动小车,使小车在斜面上匀速滑动,通过一定的距离。让学生记下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和移动的距离。 改变斜面的角度,重复上述步骤。(两次) 引导学生分析课本表格中的数据。 提问:你发现了什么?你得到了什么结论? 板书﹕没有既省力又省距离的机械。 2.认识功 学生自学功的定义。 提问﹕什么叫做功? 做功的两个必要条件是什么? 板书﹕ 物体要受力的作用; 物体要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一段距离。 独立思考 观察思考 小组讨论 自学 相互交流 独立完成 集体订正 独立思考 说说为什么 指名板演 集体订正 3.探究物体做功了吗? 让学生观察图片,思考﹕ 谁做功了?为什么? 谁没有做功?为什么? 4.学习功的计算公式 W=FS 强调﹕S是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三、自学例题 指名板演,其它同学独立完成。 板书﹕解﹕W=FS =Gh =mgh =10kg×9.8N/kg×3m =294J 答﹕小明对水桶做的功为294J。 集体订正。 四、练习﹕ 1.下列哪种情况做了功( ) A.运动员将标枪投出去,运动员对标枪 B.人用力推石头没推动,人对石头的推力。 C.小球在光滑的桌面上滚动一段距离,桌面对小球的支持力。 D.滑雪运动员从山顶滑下,重力对滑雪运动员 E.提着桶在水平面上匀速前进 F.举着杠铃原地不动 G.用力推着小车前进 2.重100kg的小车。在拉力的作用下沿水平面匀速前进10m后撤去拉力,小车滑行了5m停下来。已知小车所受阻力为车重的0.3倍,则拉力对小车做的功为( )J。 3 / 3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