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一框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学习任务核心素养1.识记实践的含义,实践的基本特征。2.掌握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明确实践和认识的关系。3.阐明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1.培养科学精神,牢固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2.积极公共参与,投身社会实践,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一、实践及其特点1.实践的内涵(1)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2)特性①物质性活动:实践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人、客观事物都具有物质性。②直接现实性活动:即实践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2.实践的特点(1)客观物质性①实践的基本要素有:实践的主体、实践的对象和实践的手段,它们都是客观的。②实践活动的过程是物质相互作用的过程,这个过程及其结果是受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制约的,也具有客观性。(2)能动性: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实践给客观世界打上了深深的人的活动的烙印。(3)社会历史性: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而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的发展着的。[判一判] 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因此盲目的实践活动是不存在的。( )提示:错误。实践的确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但是,盲目的实践活动是存在的,这一活动不是没有目的,而是说意识或目的是错误的。3.人类基本的实践活动:一是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即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这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二是变革社会的实践;三是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1)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这种反映只有在实践中、在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实现。(2)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都是实践的产物。[判一判] 投身实践和学习书本是人类认识的两个来源。( )提示:错误。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投身实践和学习书本是人类获得认识的两个途径,这两个途径所得认识的根源都是实践。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1)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2)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这些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3)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想一想] 人类通过卫星更清晰地认识太空,这体现出实践是如何推动认识发展的?提示:体现实践提供更完备的工具推动认识发展的。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1)实践处于主观和客观的交汇点上。(2)通过实践,人们可以把自己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3)在这一过程中,人们把指导自己实践的认识和实践所产生的结果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想一想] 我们能否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来检验地方决策的正误?提示:不能。检验决策正误的唯一标准只能是实践。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1)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2)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实践的含义及特点[创设情景]港珠澳大桥是中国境内一座连接香港、珠海和澳门的桥隧工程,位于中国广东省伶仃洋区域内。桥隧全长55千米,其中主桥29.6千米、香港口岸至珠澳口岸41.6千米;桥面为双向六车道高速公路,设计速度100千米/小时;工程项目总投资额1269亿元。港珠澳大桥因其超大的建筑规模、空前的施工难度以及顶尖的建造技术而闻名世界。[探究任务]1.(辨析与评价·科学精神)从哲学的角度看,建造港珠澳大桥是一种什么活动?提示:建造港珠澳大桥是实践活动。2.(预测与选择·科学精神)港珠澳大桥建成通车说明实践具有什么特点?提示:港珠澳大桥建成通车说明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特点。[探究总结]1.理解实践的概念应注意把握以下几个方面(1)实践是一种物质性活动,实践是以人为主体的,是人所特有的;实践的对象是客观事物,不是整个世界。(2)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3)所谓“改造”,必须使客观对象发生改变。(4)并非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实践活动,人的活动分为认识世界的活动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实践是非认识性的活动,只有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才是实践。2.实践的第一个特征主要体现了唯物论的观点,第二个特征主要体现了辩证法的观点。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并不是说盲目的实践活动不存在;实践是社会性的活动,并不否定单个人实践活动的存在。 曾几何时,由于技术所限,人类眼中的海洋只是邻近的一方水域;随着造船技术的提高和海上罗盘的使用,人类进入地理大发现时代,视野投向更广阔的海域;而今,借助载人深潜器、大洋钻探船等高新技术设备,深海世界的神秘面纱逐步被揭开。这表明( )①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③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 ④实践具有自主能动性A.①② B.①④C.②③D.③④[思维建模]审设问作为体现说明类选择题,关键是把握题干的信息指向。审材料技术所限而只能探测到海洋的一方水域体现出实践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影响,借助高技术设备而能揭开深海世界的面纱体现出实践工具对认识的推动作用。审选项题干没有体现把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也没有体现实践的能动性,③④不选。①②观点正确,入选。定答案A早期人类的生产生活往往依赖河流,视河流为主宰命运之神而顶礼膜拜。工业革命后,人类以河流的主人自居,肆意开发利用河流,遭到了河流的报复。今天,人们重新认识人与河流的关系,致力于追求人与河流的和谐。由此可见( )①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②实践具有目的性,认识的最终目的是形成理性认识③实践具有历史性,认识必然打上历史和时代的烙印④实践是有意识的活动,认识是促进实践发展的动力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B [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②说法错误;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有正确和错误之分,正确的认识促进实践的发展,错误的认识阻碍实践的发展,④说法错误;材料中人们对人与河流的关系的认识过程表明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实践的发展推动了认识的发展,①符合题意;不同时期人们对人与河流的关系的认识表明由于实践具有历史性,认识必然打上历史和时代的烙印,③符合题意;故选B。]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创设情景]材料一 地图反映了人们认识世界的程度,地图的变化记录了人们认识世界的过程。由于人类活动范围的局限,早期地图绘制者认为地球是平的。15、16世纪哥伦布等航海家证实地球是圆的。随着遥感技术的广泛应用,现在的世界地图日益精准,更好地满足了生产生活的需要。材料二 当前,为了更好地推进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各行各业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下,设计出了本行业的规划路线图,以推动本行业的更好发展。[探究任务]1.(描述与分类·科学精神)材料是如何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提示:世界地图的绘制历史表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世界地图的精确绘制是在实践过程中逐步完成的。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推动了世界地图的绘制日益精准。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绘制的世界地图是否与地理实际相符合是在实践中得到检验的。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绘制世界地图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实践需要。2.(辨析与评价·科学精神)有人说,人类认识的根本任务就是应用于实践。你认可这观点吗?提示:不认可。人类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透过现象把握本质;认识要应用于实践,指向的是认识的根本目的。[探究总结]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理解误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是主体(即人)对客体(即客观事物)的能动的反映,这种反映只有在实践中、在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完成把知识的学习和传递作为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把认识绝对化,思想僵化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能够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所以能够检验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是否相符合把客观事物或科学理论作为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脱离实践、纸上谈兵,不为实践服务2.正确把握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二是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1)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四个方面,即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这种反作用具有两重性,即错误的认识对实践有阻碍作用,正确的认识对实践有促进作用(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3)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和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是两种不同的作用,二者不能等量齐观。其中决定作用是前提和基础,反作用受决定作用的制约。坚持实践第一、实践决定认识就坚持了唯物主义,坚持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就坚持了辩证法。(4)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要求我们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自觉参与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实现主观和客观的统一、个人与社会的统一,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视认识的反作用,重视科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广泛普及,各类新型地图产品层出不穷,从事地图服务的单位也由传统的地图出版社向一般出版社、导航电子地图服务提供商、互联网企业等延伸,迫切需要对相关法律法规加以修订。材料告诉我们( )A.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C.实践可以变观念为现实D.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思维建模]审设问作为体现类选择题,需要把握材料的信息指向。审材料地图服务行业的现实迫切需要对法律加以修订,体现出实践需要对认识的推动作用,即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审选项A项强调实践的特点,不符合题意;题干没有体现观念变为现实,C项不符合题意;D项正确,但偏离题意;B项正确反映题意。定答案B某实验团队通过对细胞凋亡发生和调控机制的研究,揭示了细胞凋亡通路中的一系列分子过程。根据其研究成果研发的治疗癌症新药,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这表明( )①意识能够直接改造客观世界 ②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③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认识规律 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D [某实验团队通过研究而揭示了细胞凋亡通路中的一系列分子过程,表明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②正确;根据其研究成果研发的治疗癌症新药进入临床试验阶段,表明实践是认识的目的,④正确;意识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改造客观世界,①说法错误;发挥主观能动性不一定能认识规律,③说法太绝对。]1.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应用示例:①用于分析实践受到客观历史条件、周围条件的影响;②用于分析实践是在一定意识指导下进行等)2.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应用示例:①用于分析人类通过科学实验获得成果;②用于分析人类在生活与生产中形成认识等)3.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应用示例:①用于分析认识工具推动认识发展;②用于分析实践需要推动认识发展等)4.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应用示例:①用于分析某种理论在实践运动中被证明是正确的;②用于分析将某项决策进行试点等)5.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应用示例:用于分析为了某个目的而进行理论研究等)6.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要自觉投身社会实践活动。(应用示例:用于分析人们深入基层、进行调研、加强实验等)2019年9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仪式上强调:“崇尚英雄才会产生英雄,争做英雄才能英雄辈出。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对英雄模范的表彰。今天我们以最高规格褒奖英雄模范,就是要弘扬他们身上展现的忠诚、执着、朴实的鲜明品格。”对于任何一个有尊严、有风骨、有情怀的民族而言,壮怀激烈的英雄史,也是一个民族的开创史、成长史与发展史,始终贯穿于源远流长的精神文化之中。新时代要传承英雄精神、弘扬英雄文化、开展英雄教育,为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注入民族精神的活力与动力。信息提取知识对接崇尚英雄才会产生英雄,争做英雄才能英雄辈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为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注入民族精神的活力与动力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1.2019年9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仪式上强调:“崇尚英雄才会产生英雄,争做英雄才能英雄辈出。”下列能正确反映英雄和英雄精神的关系的是( )①英雄的实践孕育了伟大的英雄精神②英雄精神是英雄在意识层面的正确反映③英雄的活动是社会实践活动,英雄精神属于意识范畴④英雄精神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A [①符合题意,实践决定认识,因此英雄的实践孕育了伟大的英雄精神;②符合题意,物质决定意识,英雄精神是英雄在意识层面的正确反映;③不合题意,说法没有涉及二者关系;④说法错误。故选A。]2.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对英雄模范的表彰。新时代要传承英雄精神、弘扬英雄文化、开展英雄教育,为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注入民族精神的活力与动力。这表明( )①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②实践是认识的目的③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④英雄精神推动实践的发展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B [材料强调传承英雄精神的重要性,③④符合题意;①②强调的是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与题意不符。]PAGE-7-第二框 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学习任务核心素养1.识记真理的含义。2.理解真理的客观性、条件性和具体性。3.掌握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1.提高政治认同,理解和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2.积极公共参与,在实践中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一、真理是客观的1.真理的含义: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2.真理的客观性(1)地位:是真理最基本的属性,真理面前人人平等。(2)表现:人们对同一个确定的对象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但是,其中只能有一种正确的认识,即真理只有一个。真理与谬误的界限不容混淆。[想一想] 为什么“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是错误的。提示:①真理具有客观性,一种认识是否是真理,不是哪个人说了算,需要通过实践的检验。②人们对同一个确定的对象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但是,其中只能有一种正确的认识,即真理只有一个。所以,不可能两种不同认识都有理。二、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1.真理都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2.真理都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3.真理和谬误相伴而行: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表明,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想一想] 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这正确吗?提示:正确。真理都是有条件的、具体的,超出一定的条件或范围,真理就会转化为谬误;反之,条件变化后,谬误也可能转化为真理。三、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1.认识具有反复性(1)内涵: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2)原因:受各种条件的限制①主体条件: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不同的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理素质等条件的限制。②客体条件: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2.认识具有无限性(1)内涵: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2)原因:认识的对象是无限的变化着的物质世界,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3.认识具有上升性(1)内涵:认识过程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真理永远不会停止前进的步伐,它在发展中不断地超越自身。(2)要求: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判一判] 认识发展的过程是圆圈式的循环运动。( )提示:错误。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决定了认识的发展过程是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既曲折又前进,而不是圆圈式的循环运动。真理的客观性、条件性和具体性[创设情景]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就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毛泽东思想是马列主义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过程中产生的伟大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都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探究任务]1.(解释与论证·科学精神)关于中国的发展,曾经有人提出多种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要选择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提示: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对同一确定的对象的认识只能有一种是正确的。马列主义是被实践证明了的指导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真理性认识,所以我们党必须把它作为指导思想长期坚持。2.(解释与论证·科学精神)从真理的属性角度看,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要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提示:真理都是有条件的、具体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这要求我们要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对待马克思主义,也要在坚持基础上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探究总结]1.正确理解真理的属性属性理解真理是客观的①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的内容来自物质世界的客观事物及其规律②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社会实践③承认真理的客观性,就应当坚持“真理面前人人平等”④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在这个条件和范围内,真理是绝对的;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因此真理又是相对的真理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真理需要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2.真理和谬误的区别和联系真理谬误区别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错误反映,它同真理有着原则的区别、严格的界限,二者泾渭分明,不能混淆联系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一方面,任何真理都是具体的有条件的,都有它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这一范围和条件,真理就会变成谬误。另一方面,谬误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向真理转化 “感冒了,多喝点水吧。”在生活中,当我们不小心伤风感冒时,总是会听到医生给出这样的建议。但澳大利亚的医学家们指出,对于某些特定的呼吸道疾病来说,多喝水甚至会对身体有害。这说明( )①医学家和医生对真理的认识是不同的 ②真理与谬误的界限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③任何真理都有自己特定的条件和范围 ④真理与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相互转化的A.①② B.①④C.②③D.③④[思维建模]审设问作为体现说明类选择题,需要把握题干中的事例的主要指向性。审材料条件变化后,喝水治感冒由有利变为有害,体现出真理与谬误的界限是相对的有条件的,也说明任何真理都有自己特定的条件和范围。审选项①④观点正确,但都偏离题意指向,故排除。②③观点正确,且符合题意指向,入选。定答案C对于当前的民法典的制定,业内人士和普通公民都有不同的理由与解释,但是“真理面前人人平等”。这告诉我们( )A.在对同一对象的不同认识中真理只有一个B.真理与谬误没有界限C.任何人必须承认认识的真理性D.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A [真理与谬误之间有明确的界限,并非所有认识都是真理,故B、C两项错误,排除;D项偏离题意;A项正确分析了“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的内涵,故入选。]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创设情景]从“人定胜天”的万丈豪情到“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再到可感、可知、可评价的“美丽中国”,现在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说明我国的发展理念越来越尊重自然,越来越尊重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探究任务]1.(描述与分类·科学精神)从认识过程看,我国不断探索关于绿色发展的理念说明了什么道理?提示:说明认识发展具有反复性。认识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一个阶段的正确认识。2.(解释与论证·科学精神)我党对生态建设的认识还会变化吗?为什么?提示:会不断完善。这是因为,生态建设是无限的变化着的物质世界,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这就决定了我党对生态建设的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探究总结]1.认识过程的原理(1)认识具有反复性。追求真理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2)认识具有无限性。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3)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真理永远不会停止前进的步伐,它在发展中不断超越自身。2.认识过程的方法论要求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ScientificAmerican》杂志的一篇文章对宇宙学中的经典理论——宇宙暴涨理论提出了质疑,认为这一理论不具科学性。面对这篇文章的“挑衅”,包括霍金在内的33名宇宙学家联名回信进行反击。争议产生说明( )①人们对事物认识必须经过反复实践才能完成 ②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本质的暴露需要一个过程 ③人们对同一确定的对象产生多种正确的认识 ④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受到立场、思想能力等因素的影响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思维建模]审设问作为体现类选择题,关键是把握设问的争议产生这一信息。审材料人们对同一认识产生争议,体现出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审选项认识具有反复性,但不一定必须经过多次反复实践才能完成,①观点错误;真理具有客观性,对同一确定对象的认识,真理只有一个,③观点错误。②④观点分别指向认识具有反复性和具有反复性的原因,故符合题意。定答案D针对有人指责“一带一路”倡议是“债务陷阱论”“地缘政治工具论”等,我国外交部部长在2019年“两会”答记者问时表示,倡议提出六年来的大量事实证明:“一带一路”不是什么“债务陷阱”,而是惠民的“馅饼”;不是什么“地缘政治工具”,而是共同发展的机遇。由此可见( )①人们的认识受到立场、观点等主观因素的限制②任何真理都是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③认识究竟是谬误还是真理,唯独实践有发言权④客观事物本质的暴露和展现都需要一个过程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A [①③符合题意,题意表明人们的认识受到立场、观点等主观因素的限制;认识究竟是谬误还是真理,唯独实践有发言权;②不合题意,材料主旨强调的是认识受到立场、观点等主观因素的限制,而不体现真理的具体性和条件性;④不合题意,材料主旨强调的是受到立场、观点等主观因素的限制,认识具有主体差异性,而不是体现认识的反复性;故选A。]1.人们对同一个确定的对象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应用示例:①用于分析人们对某一热点问题产生不同的争论;②用于分析人们站在不同立场或角度形成不同的认识等)2.真理都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应用示例:①用于分析某种认识因条件或范围的变化而产生性质上的变化;②用于分析不能盲目照搬、借用别人的经验等)3.真理都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应用示例:①用于分析某种理论、认识因时间或进程的发展而产生性质上的变化;②用于分析不能盲目照搬、借用以往的经验等)4.认识具有反复性。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应用示例:①用于分析人类仍然没有真正认清或解释某些问题;②用于分析人类某些成果取得的艰难过程;③用于分析某些政策、措施的不断修改、完善过程等)5.认识具有无限性。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应用示例:①用于分析人类科技研究等取得成果;②用于分析人类认识不断深化、政策得以完善等)6.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应用示例:①用于分析改革开放实践中的政策、措施的制定、修改、完善的过程;②用于分析经过研究推翻旧识、获得新认识等)人类对热本质的探索,最初只能根据摩擦生热,冷暖转化等表面现象做些朴素的猜测,如古希腊人认为热是由于物体运动而获得的。到了18世纪,人们对热的认识经历了曲折的变化,认为热是物质,是一种燃素,这种“热质说”持续上百年,甚至在1789年,拉瓦锡仍把热摆在化学元素表中,属气体元素。随着实践的深入,人们对热本质的认识获得了新的进展。1797年,英国工程师伦福德,通过生产炮筒的实践,揭露了“热质说”的非科学性,证实了“热动说”的正确性。19世纪中叶,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使“热动说”进一步完善,“热质说”终于破产。1842年,德国医生迈尔,经过对前人实践成果的研究和亲自实践,提出了能量转化守恒的思想。信息提取知识对接认为热是由于物体运动而获得的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人们对热的认识经历了曲折的变化认识具有反复性;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随着实践的深入,人们对热本质的认识获得了新的进展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使“热动说”进一步完善认识具有无限性,真理在发展中不断超越自身1.拉瓦锡提出了“热属气体元素”的理论认识。这种认识( )A.是错误的认识,对人类实践活动不具有指导作用B.是实践的产物,是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真理性认识C.具有直接现实性,可以变为现实的存在D.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在人类认识热本质过程中起一定作用D [错误意识也可以对实践起指导作用,A项错误;拉瓦锡的理论认识具有明确的局限性,是实践的产物,但不是真理性认识,B项错误;实践才具有直接现实性,C项错误;D项是对题干的正确分析,故入选。]2.从哲学角度看,人类对热本质的不断探索历程表明( )①世界观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②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 ③一切真知来源于实践和科学家的坚强意志④人类需要在实践中不断认识和发展真理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C [材料信息没有体现世界观的指导作用,①不符合题意;真知只能来源于实践,③错误;②④观点都是对人类对热本质的不断探索过程的正确分析,故符合题意。]PAGE-7-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2020_2021学年高中政治第2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第6课求索真理的历程第1框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案新人教版必修4.doc 2020_2021学年高中政治第2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第6课求索真理的历程第2框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教案新人教版必修4.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