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_2021学年高中政治第3单元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第7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教案(2份打包)新人教版必修4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0_2021学年高中政治第3单元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第7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教案(2份打包)新人教版必修4

资源简介

第1框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逻辑脉络:围绕着辩证法的内容,明确世界是普遍联系——联系构成了事物的变化发展——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的根本动力(即矛盾)——树立创新意识和推动社会进步。
知识结构:把握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与发展,掌握联系的各个特性、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系统优化方法论,掌握发展的实质、发展的趋势、发展的状态;把握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矛盾,结合矛盾的各个特性,梳理矛盾分析法的内容;把握创新的相关知识,明确创新的哲学依据(辩证否定观和革命批判精神)和社会作用。
素养要求:
政治认同: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明确党的领导、决策对我们现实生活的重要性。
科学精神:用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普遍联系、不断发展、充满矛盾的世界,合理解决社会发展中的各种现象与问题。
法治意识:不断学法用法守法,积极投身国家的法治建设。
公共参与:积极参与创新等社会活动,明确担当自身责任对社会发展的必要性。
第一框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1.了解联系的含义。2.掌握联系的普遍性及其方法论。3.理解联系的客观性及其方法论。4.把握联系的多样性和条件性。
1.提高公共参与意识,自觉尊重联系的客观性,建立新联系。2.培养科学精神,坚持唯物辩证的联系观,自觉抵制形而上学孤立的观点。
一、联系的普遍性
1.含义:所谓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2.表现
(1)任何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2)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的。
(3)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判一判] 任何事物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
(  )
提示:错误。联系是普遍的,并不意味着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联系,联系是有条件的。
二、联系的客观性
1.含义: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2.表现
(1)自在事物中的种种联系在人类产生以前就存在了,它们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2)人为事物的联系虽然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产物,具有“人化”的特点,但仍然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因为人为事物的联系只有通过实践这一客观的物质活动才能够形成,形成之后便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
3.要求: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想一想] “乌鸦叫丧,喜鹊报喜”是事物之间客观真实的联系吗?
提示:不是。是人们主观臆造的联系,不是事物本身固有的联系,违背了联系的客观性。
三、联系的多样性
1.原因: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
2.表现: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等。
3.要求:要善于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想一想] 事物存在和发展需要各种条件,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应如何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
提示:既要注重客观条件,又要恰当运用主观条件;既要把握事物的内部条件,又要关注事物的外部条件;既要认识事物的有利条件,又要重视事物的不利条件。总之,要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
[创设情景]
工资成本高是各个企业目前面临的共同问题。工资的提高不是随意的,必须处理好工资水平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通货膨胀(物价)三者的关系。如果工资太高,劳动生产率跟不上,就会把工资成本转嫁到产品价格上,进而推高整个社会的物价,这在国内会影响居民消费水平提高,在国外会造成竞争力下降。
[探究任务]
1.(描述与分类·科学精神)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联系的普遍性的?
提示:工资水平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通货膨胀(物价)间存在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密切关系说明联系是普遍的,任何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2.(预测与选择·科学精神)运用联系的客观性相关知识分析上述材料。
提示:①联系是客观的,人为事物的联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工资水平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通货膨胀(物价)之间的关系属于人为事物的联系,这种联系决定了工资的提高不是随意的。②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企业应该根据工资水平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通货膨胀(物价)之间固有的联系确定它们之间的恰当比例。
[探究总结]
1.全面理解联系的普遍性
(1)事物之间: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联系着,世界上找不到同周围事物毫无联系的、孤立存在的事物。
(2)事物内部: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都是相互联系着的。
(3)整个世界:整个世界就是一个万事万物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任何一个事物都是普遍联系之网上的一个部分、环节或纽带。
2.正确理解联系的客观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1)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人们不能主观臆造联系,但并不是说联系是不能改变的,人们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这充分体现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但绝不是否定事物联系的客观性。
(2)事物状态的改变,并没有否定事物与周围其他事物的联系,只是使事物联系的具体形式更加多样化了。如果把联系的客观性理解为联系是不可改变的,就否认了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已有的条件创造新的联系。
(3)联系的客观性与人们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是辩证统一的,不能对立起来;同时还要注意,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与主观臆造某种联系不能等同。
 最近,科学家设计和制造出一种小蛋白,这种小蛋白自我组装成螺旋状的蛋白长丝。该研究有助于更好地了解天然蛋白丝,进而研制出自然界没有的全新材料,如超过蜘蛛丝强度的人造纤维等。这表明(  )
①人类能够基于事物固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②实践可以把自在事物的联系转化为人为事物的联系
③人为事物的联系比自在事物的联系更高级、更复杂
④人为事物的联系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具有“人化”的特点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思维建模]
审设问
本题为表明体现类题目
审材料
科学家设计和制造出一种小蛋白,这种小蛋白自我组装成螺旋状的蛋白长丝
审选项
①②符合题意,材料中“科学家设计和制造出一种小蛋白,这种小蛋白自我组装成螺旋状的蛋白长丝”说明人类能够基于事物固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该研究有助于更好地了解天然蛋白丝,进而研制出自然界没有的全新材料”说明实践可以把自在事物的联系转化为人为事物的联系;③表述错误,人为事物的联系与自在事物的联系都是多样的,不能说哪个更高级、更复杂;④表述错误,人为事物的联系虽然具有“人化”的特点,但仍然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故选A。
定答案
A
针对全球爆发的大规模勒索病毒感染事件,《人民日报》发表社论称,如今的互联网,早已不是当年飞鸽传书那么简单,它已经覆盖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稍有不慎,就会让自己陷入泥沼。这就要求我们(  )
①创造有利条件并消灭各种不利条件 ②趋利避害,割断不利于人的联系 ③善于把握事物存在发展的各种条件 ④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D [根据题目的表述,如今的互联网已经覆盖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稍有不慎,就会让自己陷入泥沼。这就要求我们善于把握事物存在发展的各种条件,同时要求我们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故③④入选。①中“消灭各种不利条件”的表述错误。②中“割断不利于人的联系”的表述错误。]
联系的多样性
[创设情景]
晏子代表齐国出使楚国,楚王设宴招待。酒过三巡,只见两个小官押着一个人走了进来。楚王故意问:“你们捆着的是什么人?”小官禀报说:“是齐国人,盗窃犯。”楚王对着晏子说:“齐国人都是惯于偷东西的吧?”晏子站起来说:“我听说,橘子长在淮南就结出橘子,移到淮北就长成枳实,叶子虽很相似,果实的味道却大不相同。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水土的差异。老百姓长在齐国,从来不会偷东西,到了楚国却会偷盗,请问:这是不是因为楚国的水土使人善于偷盗呢?”
[探究任务]
1.(描述与分类·科学精神)联系的多样性的具体内涵是什么?
提示:联系的多样性的具体内涵是指:有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等。
2.(预测与选择·公共参与)橘子在不同地方的生长状况不同,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什么哲学启示?
提示: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发展的各种条件,要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注意把握事物的有利条件。
[探究总结]
1.联系多样性
(1)原理:联系的多样性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的性质、形式、地位和作用等。实际上,联系的多样性说的是联系是多种多样的、各有其特点。
(2)方法论要求: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主客观条件,内外部条件,有利和不利条件等),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2.对比理解联系的各个特性
普遍性
客观性
多样性
含义
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
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
表现
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的;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
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等
方法论
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我国每年生成的8亿多吨秸秆的综合利用率不高,绝大部分被废弃。某公司深入研究秸秆的材质特性,另辟蹊径,利用秸秆制造生态环保、结实耐用的板材,产品在国内外广受欢迎,取得巨大的经济效益。该公司之所以能够捕捉到他人通常视而不见的商机,是因为(  )
①善于突破事物表面的联系,把握其本质的联系 ②善于根据事物之间的固有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③尊重联系的多样性,重视发挥偶然联系的作用 ④尊重客观联系,发挥创新观念改造世界的作用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思维建模]
审设问
考查该公司能够捕捉到他人通常视而不见的商机的原因。
审材料
分析材料,找出关键句子,该公司深入研究秸秆的材质特性,并利用秸秆制造环保板材
审选项
材料体现了人们可以透过现象认识本质,①正确;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建立新的具体联系,②正确;③尊重联系的多样性正确,重视偶然联系的作用说法不对;创新观念不能直接改造世界,要通过人的实践,④说法错误。
定答案
A
打击与挫败,对某些人来说是成功的垫脚石,对另外一些人来说则是绊脚石。这体现了(  )
①联系具有普遍性,我们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②联系具有客观性,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 ③联系具有多样性,我们既要注重客观条件,又要恰当运用主观条件 ④联系具有条件性,我们要改变或者创造条件,建立新的有利于发展的联系
A.①④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C [把打击和挫败当作垫脚石,关键在于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效把握事物之间的联系,促成自身的成长,③正确且符合题意;把打击和挫败当作垫脚石,关键在于人们对条件的把握,④正确且符合题意。①②不符合题意。]
1.联系具有普遍性,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应用示例:①用于分析自然界各个因素的相互影响;②用于分析社会领域的各个措施的相互影响;③用于分析客观因素与主观因素的相互联系等)
2.联系具有客观性,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应用示例:①用于分析各种主观臆造的联系或现象;②用于分析人类无视联系而受惩罚的事例等)
3.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应用示例:①用于分析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各种创新性措施;②用于分析各种新出现的事物或现象等)
4.联系具有多样性,要求我们要善于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应用示例:①用于分析人类发展面对的各种不同条件;②用于分析人类根据实际去采取措施或制定决策等)
2019年4月27日,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圆桌峰会在北京召开。这次高峰论坛的主题是“共建‘一带一路’、开创美好未来”。圆桌峰会上,与会领导人和国际组织负责人围绕“推进互联互通,挖掘增长新动力”“加强政策对接,打造更紧密伙伴关系”“推动绿色和可持续发展,落实联合国2030年议程”等议题进行深入讨论,完善了合作理念,
明确了合作重点,强化了合作机制,就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达成了广泛共识。
这届论坛对外传递了一个明确信号:共建“一带一路”的朋友圈越来越大,好伙伴越来越多,合作质量越来越高,发展前景越来越好。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源于中国,机会和成果属于世界。共建“一带一路”是一项长期工程,是合作伙伴们共同的事业。中国愿同各方一道,落实好本届高峰论坛各项共识,以绘制“工笔画”的精神,共同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合作走深走实、行稳致远、高质量发展,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
信息提取
知识对接
推进互联互通、打造更紧密伙伴关系
联系的普遍性
共建“一带一路”
联系的客观性
中国愿同各方一道,共同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合作走深走实、行稳致远、高质量发展,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
联系的多样性和条件性
1.“一带一路”的建设,加强了沿线国家之间的联系。从哲学的角度看,这告诉我们(  )
A.要加强事物内部的联系
B.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C.人为事物的联系不具有客观性
D.人们可以创造事物之间的联系
B [通过“一带一路”的建设,沿线国家之间的联系加强,体现了人们可根据事物固有联系建立新的具体联系,B符合题意。]
2.“一带一路”的各类合作项目和合作方式,都旨在将政治互信、地缘毗邻、经济互补的优势转化为务实合作、持续增长的优势。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看,这告诉我们(  )
A.任何两个国家之间都是联系的
B.要善于利用各种有利条件
C.要把握联系的客观性
D.要注意分析本国实际情况
B [A表述错误,D项不是唯物辩证法知识,材料体现了要善于利用各种有利条件而未体现联系的客观性,故C排除,B符合题意。]
PAGE
-
8
-第二框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1.识记整体和部分的含义、系统的含义及特征。2.理解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及其方法论。3.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学会用综合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
1.借助具体事例,学会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佳目标。2.提高政治认同,树立全局观念,落实国家方针政策。
一、坚持整体与部分的统一
1.整体与部分相互区别
(1)含义不同:整体是事物的全局或发展的全过程,从数量上看它是一;部分是事物的局部或发展的各个阶段,从数量上看它是多。
(2)地位、作用与功能不同: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
[判一判] 整体就是指事物的全局,体现为数量上的多。
(  )
提示:错误。整体既指向事物的全局,又指向发展的全过程;整体在数量上体现的是一,部分体现的才是多。
2.整体与部分相互联系
(1)整体离不开部分。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2)部分离不开整体。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成其为部分。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部分。
3.整体与部分关系的方法论要求
(1)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
(2)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想一想] 下面的漫画《只顾一头》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什么?
提示:要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去解决问题。
二、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
1.系统的含义: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
2.系统的基本特征
(1)整体性:即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具有它的每一个要素都不能单独具有的功能。
(2)有序性:即系统的各要素总是按照一定的顺序和方向发生作用的。
(3)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整体功能不是部分功能的简单相加,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3.系统优化的方法
(1)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要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2)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从整体出发,把各个部分、各个要素联系起来考察,统筹考虑,优化组合,形成关于这一事物的完整准确的认识。
[想一想] 三个和尚没水喝,你说这是为什么?
提示:整体的功能不是各个部分功能的简单相加。在内部结构优化的状态下,整体的功能会加强;如果构成系统的各个要素之间结构不合理、不协调,则会降低系统整体的功能。
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创设情景]
一群鸟飞进捕鸟人的大网里,被网到了不少。有个人在旁边仔细观察,发现一个鸟头只钻一个网眼,于是就想:何必那么麻烦,把许多网眼结在一起呢?他回到家里,就用一截一截的短绳子结成许多小圈圈,准备用它们捕鸟。别人问他:“这是做什么用的?”他回答说“去网鸟用的。反正一只鸟头只钻一个洞,我这种网岂不比一张大网省事多么?”
[探究任务]
1.(解释与论证·科学精神)一个个小圈圈为何不能捕到鸟?
提示:因为作为部分的一个个网眼是网这一整体中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成其为部分,一个个小圈圈构不成一个有机整体,就失去了网这一整体的功能,难以捕捉到鸟。
2.(预测与选择·科学精神)上述材料给我们什么样的哲学启示?
提示:材料告诉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
[探究总结]
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
整体
部分
区别
①整体是事物的全局或发展的全过程,从数量上看它是一;②整体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居于主导地位;③整体统率部分,具有部分不具备的功能
①部分是事物的局部或发展的各个阶段,从数量上看它是多;②部分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③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
联系
①二者相互联系、密不可分。整体是由部分组成的,没有部分就无所谓整体;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会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②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整体,部分就不成其为部分。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部分;③二者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
方法论要求
①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②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1)深入理解整体与部分的含义从横向(空间)角度看,事物的整体是由各部分组成的,这是静态分析;从纵向(时间)角度看,任何事物发展的全过程是整体,发展的各个阶段是局部,这是动态理解。
(2)整体功能并不总是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整体功能不是各部分功能的简单相加,当各部分以有序、合理、优化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功能就会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反之,则会损害整体功能的发挥。
 毛泽东说:“战争历史中有在连战皆捷之后吃了一个败仗以至全功尽弃的,有在吃了许多败仗之后打了一个胜仗因而开展了新局面的。”其中蕴含的哲学道理是(  )
A.处于非支配地位的部分及其变化不影响整体的功能
B.在一些事物的存在和发展中,整体服从和服务于部分
C.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功能起决定作用
D.只要充分发挥部分的作用,就能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
[思维建模]
审设问
本题为名人名言类题目,理解名言是解题的关键
审材料
“吃了一个败仗以至全功尽弃的”和“打了一个胜仗因而开展了新局面的”
审选项
A表述错误,处于非支配地位的部分及其变化对整体功能的发挥也有影响;B表述错误,部分要服从和服务于整体,而不能说在一些事物的存在和发展中,整体服从和服务于部分;C符合题意,材料中“吃了一个败仗以至全功尽弃的”和“打了一个胜仗因而开展了新局面的”都说明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功能起决定作用;D表述错误,“只要充分发挥部分的作用,就能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说法太绝对,要尊重客观规律;故选C。
定答案
C
中国的发展与世界的发展依存度日益加深。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越来越得益于中国。其中蕴含的哲学道理是(  )
①整体由部分构成,整体的功能存在于各个部分之中
②部分区别于整体,整体的状况不一定影响部分
③部分影响整体,部分的发展有利于整体的发展
④整体与部分相互依存,部分在整体中的地位是发展变化的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D [③正确,材料中世界是整体,中国是部分。中国的发展与世界的发展依存度日益加深,世界的发展越来越得益于中国,强调部分影响整体,部分的发展有利于整体的发展。④正确,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越来越得益于中国,强调整体与部分相互依存,部分在整体中的地位是发展变化的。①错误,整体由部分构成,但整体统率着部分,并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而不是整体功能存在于各个部分之中。②错误,部分区别于整体,整体的功能也会影响到部分。]
系统优化方法
[创设情景]
2020年,我国的“结构性减税”继续推进。针对全球经济减速对我国的影响加深,我国财税政策进行了适时调整,释放出“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强烈信号,并逐步形成“结构性减税”(结构性减税是针对特定税种、基于特定目的而实行的减税,是“有增有减,结构性调整”的一种税制改革方案)的基调。
[探究任务]
1.(描述与分类·科学精神)具体税种与整个税收之间是什么关系?
提示: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是要素与系统的关系。
2.(预测与选择·科学精神)分析“结构性减税”政策是怎样运用系统优化方法的?
提示:①运用系统优化的方法,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结构性减税,将构成整体的各个部分进行优化组合,使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②运用系统优化的方法,实现“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目标,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结构性减税”“有增有减,结构性调整”,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探究总结]
系统优化的方法
(1)系统和要素的关系;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
(2)系统的基本特征
①整体性: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具有它的每一个要素都不能单独具有的功能。
②有序性:系统的各要素总是按照一定的顺序和方向发生作用。
③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整体的功能不是部分功能的简单相加,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3)方法论要求
①实践方面: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要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②认识方面: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从整体出发,把各个部分、各个要素联系起来考察,统筹考虑,优化组合,形成关于这一事物的完整准确的认识。
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系统和要素的关系。
 近年来,我国下大力气加快推进结构调整,积极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传统产业结构升级,支持服务行业发展,促进了区域协调发展。从哲学上看,结构优化要着眼于(  )
①事物的整体性 ②系统的要素 ③联系的多样性
④事物内部结构的优化组合
A.①③    
B.①④
C.②④
D.②③
[思维建模]
审设问
从哲学角度分析优化的措施。
审材料
材料是导入性的,关键是把握结构优化的内涵。
审选项
结构优化强调的是系统,而不是要素,故②不符合题意;结构优化指向的不是联系的多样性,而是多样之间的优化,③不符合题意;①④都正确提出了结构优化的措施,符合题意。
定答案
B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这是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描写乡村夜景的名句。风、月、鹊、蛙都是极其平常的景物,然而作者把这些夜间景物巧妙结合起来,结果平常中就显得不平常了。从哲学上看,这告诉我们(  )
A.遣词造句的顺序和结构不同,词句的效果就不同
B.作者的文化内涵决定了他的诗词水平
C.把不同事物结合起来,就能获得整体的最大功能
D.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有助于整体功能的发挥
D [A观点说法太绝对,遣词造句的顺序和结构不同,词句的效果不一定就不同;B不是哲学道理;C错误,把不同事物结合起来,不一定能获得整体的最大功能;D符合题意。]
1.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这要求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应用示例:①用于分析国家的整体发展规划;②用于分析某事的全面分析;③用于分析整体利益的重要性等)
2.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这要求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应用示例:①用于分析社会发展的最重要部分的作用;②用于分析调动地方或部分的积极性等)
3.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注意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应用示例:①用于分析各类经济结构的优化调整;②用于分析政治体制改革;③用于分析各种要素的相互配合或支持等)
4.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应用示例:①用于综合分析各种要素;②用于分析国家的整体发展规划等)
北宋时,皇宫失火而废,皇帝诏令大臣丁渭限期修复皇宫。使丁渭头痛的三个主要问题是:京城内烧砖无土,大量建筑材料很难运进城内,完工时大量建筑垃圾需运走。丁渭反复思考后确定了一个巧妙的施工方案:首先,把废旧皇宫前的大街挖成又深又宽的沟渠,解决了烧砖用土难题;再把皇城附近的汴河水引入挖好的沟渠内,使运送砂子、石料、木头的船直接驶到建筑工地;完工后把建筑垃圾填入沟内,又恢复了皇宫前面宽阔的大道。这就是有名的“一举而三役济”的“丁渭造宫”的故事。
信息提取
知识对接
三个主要问题是:京城内烧砖无土,大量建筑材料很难运进城内,完工时大量建筑垃圾需运走
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从数量上看它是多
丁渭反复思考后确定了一个巧妙的施工方案
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要求我们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
“一举而三役济”
要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从整体出发,把各个部分、各个要素联系起来考察,统筹考虑,优化组合
1.材料中的“丁渭造宫”的故事,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
①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的发挥
②要树立全局观念,
统筹全局去开展具体工作 ③整体和部分的地位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④整体与部分密不可分,部分功能时常大于整体功能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A [由题意知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的发挥,说明要树立全局观念、
统筹全局去开展具体工作,①②符合题意。只有部分以有序合理的方式组成整体时,整体功能才大于部分功能之和,④表述不准确;③不符合题意。]
2.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目前,国家已经明确海绵城市建设目标,将在16座城市试点。海绵城市的建设从哲学上看,体现出(  )
①人们可以根据自己需要建立新的联系 ②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③整体功能总是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④要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C [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的联系,①错误;当事物内部以有序的状态构成整体时,整体功能才大于部分功能之和,③错误;海绵城市的建设从哲学上看,体现出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②④正确。]
PAGE
-
7
-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