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3给水加热 【教学分析】 本课继探究物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后,进一步探究水受热后的变化。 本课对学生动手实验的能力要求较高:一是温度计的使用方法;二是酒精灯的使用方法及安全事项;三是给水加热的方法及安全事项。教师应落实各项操作,为后续的现象观察、数据分析、得出结论奠定坚实的基础。 教材第三部分给出了实验操作的具体步骤,特别提到了小组合作,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人员的分工,高效完成实验。最后的表格提示了学生操作中需要关注的两部分内容:一是实时记录水温;二是实时观察水的情况,记录观察到的现象。 第四部分是通过处理数据得出结论。虽然在三年级天气单元已学过根据折线图描述一天的气温变化,但并没有学习如何绘制,所以本节课的另一个重难点是将数据转化为折线图,并指导学生通过分析折线图得出结论。 由于本节课容量较大,如有必要,可以用两个课时来完成教学。 【教学目标】 学会描述测量物体或者空气温度的方法。 知道国际上常用摄氏度作为温度的标准单位来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能够观察并描述一般情况下,当温度升高到100℃时,水会沸腾。 在科学探究中能表现出实事求是的态度,面对有说服力的证据,能调整自己的观点。 【教学准备】 材料准备:铁架台、温度计、烧杯、水、陶土网、酒精灯。 活动场地:最好在含有通风橱的实验室或科学教室。 【教学过程】 1.提出假设 师:老师这里有一杯常温的水,如果我想将这杯水变热,你有什么方法? 生1:在火炉上烧。 生2:用电热水壶加热。 师:如果给这杯常温水持续加热,水会发生什么现象? 生1:水会变得很烫。 生2:水会被烧开。 生3:水会被烧干。 师:接下来我们亲自做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 2.实验技能 师:既然要给水加热,我们将用到实验室常用的加热工具——酒精灯。酒精灯如何使用,有哪些注意事项呢?我们一起通过一个视频来认真地学习掌握。 (播放酒精灯使用方法及使用安全的视频) 师:接下来是有奖竞答: 问题1:可以用嘴吹灭酒精灯吗?(不能) 问题2:如何熄灭酒精灯?(用灯帽盖灭,拿起来,再盖一次。共盖两次) 问题3:若不小心将酒精灯打翻,应如何扑灭?(湿抹布) 师:加热时怎么知道这水有多热呢? 生1:用手小心地碰一下。 生2:小手碰容易烫伤手,也不准确,应该用温度计。 师:借助工具来测量是一个非常科学的方法,有一种专门测水温的温度计叫做水温计,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 生:我觉得这个和气温计差不多,都有液柱,上面都标有刻度。 师:有哪里和气温计不一样的吗? 生1:水温计比气温计长。 生2:量程超过了100摄氏度。 生3:外壳是用玻璃做的。 师:如何读数呢? 生1:看红色液柱的最顶端。 生2:要注意零上还是零下。 生3:读数的时候要平视液面。 3.实验操作 师:接下来,我们就看看具体的加热操作吧。(播放操作视频) …………………………操作视频文案………………………… 将酒精灯放在铁架台上 把陶土网放在三脚架上 在烧杯中装一半的常温水,将准备加热的水放在陶土网上 将水温计悬挂在烧杯的中间,使液泡完全浸没进水中,注意不要触碰到烧杯底部和杯壁 点燃酒精灯 一人负责计时,每过一分钟报一次时 一人负责观察温度计,一分钟记录一次数据 一人负责观察水的变化,一分钟记录一次现象 …………………………操作视频文案………………………… 师:在实验过程中谨防烫伤,观察时请勿过于靠近加热装置。整个过程中注意记录数据与实验现象。 (学生实验操作,记录数据) 4.结果分析 师:上节课我们观察了给常温水持续加热的实验,大家都记录了实验数据和现象,现在我们一起将这些数据和现象分享到黑板上。 师:我们先观察黑板上相同的部分,请你们仔细对比观察,看看有什么发现。 生1:100℃的时候水都出现了大量气泡、水翻腾、冒白烟等现象。 生2:水的温度都在不断上升。 生3:前三分钟水都没有变化,三分钟后才逐渐有小气泡、白烟产生。 师:实验结论是要在多次实验与数据的支持下得出的,所以当我们总结结论的时候,可以从出现最一致的实验现象出发去表述。你现在可以得出哪些结论呢?(PPT给出句式:常温水通过持续的加热,_____。) 生1:常温水通过持续的加热,温度会不断地上升。 生2:常温水通过持续的加热,一开始会出现小泡泡,最后会出现大泡泡。 生3:常温水通过持续的加热,烟雾会越来越大。 师:但大家的实验中存在不一样的现象,有哪些现象是不一样的? 生1:第一组过了4分钟才到20℃,第二组过了4分钟就到达22℃了。 生2:可能是大家开始计时的时间不一样,因为后面的温度都一样。 生3:我们组还发现烧杯中的水变少了。 师:这些现象与我们刚刚得出的结论相矛盾吗? 生:不矛盾。水变少正好可以说明水变成烟雾飞走了。 5.数据分析 师:大家总结的很好,但在数据方面有比较多的争议,不如我们将这些数字转化为折线图,看看有什么其他的发现。 师:在三年级的时候我们接触过折线图,这次我们来学习如何自己画出折线图,并利用它来帮我们分析数据。 师:我们截取表中的两组数据,一个是“时间”,一个是“温度”。我们用竖轴表示温度,每一格代表10℃,所以这里有10、20、30、40……120℃。接下来再看横轴,横轴表示时间,每一格代表一分钟,这里有0、1、2、3……10分钟。接下来,请一位同学将自己组的数据贴在上面。 (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画好数据点,教师及时指导,必要时作示范) 师:确定好数据点,我们用平滑的线将所有的点连接起来,可以用顺口溜来记忆作图方法: 数据转为折线图, 对齐竖轴与横轴。 先确定点后连线, 观察趋势下结论。 师:请大家将各组的数据转化为折线图,并贴在黑板上。 (学生绘制折线图) 师:仔细观察黑板上的折线图,你有什么发现? 生1:我们画的点和转折的地方不一样。 生2:我觉得水温都会不断地上升,然后就维持在一个温度上,不动了。 师:通过分析总结所有折线图的共同点,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呢? 生: 这些折现图都说明了常温水持续地加热,温度会不断地上升,最后都维持在100℃。 师:你概括得很好,将所有同学画的折线图的趋势都表述出来了。根据折现图的走势,如果让大家推测15分钟时水温大概是多少,你能推测出来吗? 生:100℃,因为从7分钟开始水温就维持在100℃,没有变化。 师: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听到“沸腾”这个词,根据我们今天做的实验与后面的分析,你觉得水处于怎样的情况下才叫做“沸腾”呢? 生:我认为水温为100℃时水不断地翻腾,产生大量气泡,就叫做沸腾。 师:没错,也就是折线图中直线的这一部分。水被加热到一定温度时,一部分水会迅速变成水蒸气,内部产生大量气泡并冲出水面,这种现象称为沸腾。 【教学反思】 本课容量较大,所以我分成了两个课时进行教学,第一个课重点进行实验操作,第二课重点进行组织学生开展数据分析。本课堂的难点是学生分析实验数据与归纳实验现象,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先从共同点出发分析,再从不同点出发分析;从分段分析,再到整体分析,再到趋势分析,最后根据自己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总结点评】 教学中,教师能够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思考实验操作中的细节与难题,再利用视频讲解等方法解决知识和操作上的盲区,化被动吸收为主动吸收。折线图的教学是本节课的难点,教师从“如何认”“如何画”“如何辨”三方面出发,有效地帮助学生掌握了折线图的用法。在最后的研讨中,教师注意提供方向性的引导,最终有效地落实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