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5 小水珠从哪儿来 【教学分析】 在前4课的学习中,学生已基本掌握了有针对性地提出假设的能力,以及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如温度计的使用;能够有意识地搜集证据,分析整理实验现象,懂得借助折线图进行数据处理并归纳、概括得出实验结论。本课一方面将继续运用之前所掌握的技能进行探究学习,另一方面也要发挥总结提升整单元学习的作用。 本课对学生猜想假设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有猜想和假设,还要有猜想和假设的依据。教师应引导学生养成记录自己猜想假设的习惯,这对于后续开展高质量的研讨十分重要。 第二部分为模拟实验。既然是模拟,最重要是需要理清用什么模拟什么。教学中,教师可适当放手让学生进行讨论,以更好地完成模拟实验。 第三部分教材通过四个卡通人物提示:①关注实验现象,搜集证据;②引导学生思考水蒸气和水是否是同一种物质;③思考水珠的形成过程以及形成的条件。 第四部分为拓展活动,旨在让学生体验液态水变成固态冰的过程,发现其体积的变化。 【教学目标】 能够描述加热或冷却时常见物质发生的状态变化,如水蒸气凝结、水结冰。 知道水蒸气遇冷会凝结成小水珠,水结冰时体积会膨胀。 知道冰、水、水蒸气在形状和体积等方面的区别,它们虽然状态不同,但都是同一种物质。 能够在教师引导下,分析、比较实验现象,并用归纳、概括的方法得出实验结论,体会得出结论的过程是从个别到一般的过程,同时也是不断完善的过程。 在探究中,能乐于为完成探究活动分享彼此的想法,贡献自己的力量。 【教学准备】 材料准备:冰块、烧杯、玻璃片。 活动场地:科学教室或实验室。 【教学过程】 1.猜想假设 师:洗澡的时候总会发现镜子上雾蒙蒙的,还有许多的小水珠。你们遇见过吗?(PPT给出图片) 生:遇见过。 师:为什么会有这么多水珠呢? 生1:可能是洗澡的时候水不小心洒上去了。 生2:可能是空气中的水蒸气。 师:我们知道水蒸气是肉眼看不见的,为什么在窗户上又看得见了呢? 生:…… 师:不妨我们做个模拟实验观察一下? 生:好! 2.模拟实验 师:老师为大家准备了玻璃、杯子和冰块,想一想,该怎样模拟? 生1:将冰块放入玻璃杯中,再将玻璃片盖在玻璃杯上观察. 生2:冰块不能放太满,不能碰到顶上的玻璃片,这样方便观察。 师:太棒了,你们考虑的都很到位。接下来,我们一起实验,注意观察记录实验现象。 (学生实验操作) 3.研讨 师:通过实验你们有什么发现? 生1:我发现玻璃片上慢慢地出现了小水珠,同时杯子里面的冰块在融化。 生2:小水珠出现在杯子外面,可能是里面融化的冰水渗透出来的。 生3:我觉得不可能,玻璃这么厚,应该就是我们猜想的那样,空气中的水蒸气碰到冰冷的玻璃就变成了小水珠。 生4:我的杯子周围起雾了,我用纸巾沾了一下,发现变湿了。 师:在大家分享实验现象的过程中,有许多自己的推测,可能会与别人的推测不一样。没关系,我们可以把真实存在的实验现象都记录下来,再一个个判断大家的推测是否符合所有的实验现象。 师:真实存在的实验现象有——①玻璃片外面出现小水珠;②杯子里面的冰块在融化;③玻璃存在厚度;④杯子周围起雾,用纸巾沾了一下,会变湿了。(此处教师可用板画替代) 师:大家的推测有——①杯子外面出现的水珠是从杯子里渗出来的;②杯子外面出现的水珠是外面空气中的水蒸气碰到冰冷的玻璃形成的。你觉得推测一更能说明所有的实验现象,还是推测二呢? 生:推测二。 师:可是我们可以否定推测一吗? 生:等久一点,如果杯子里面的水不断地变少,就说明真的可能是里面的水渗出来了。 师:太了不起了。那我们发现杯子里的水变少了吗? 生1:杯子里冰在慢慢地减少,水在不断地增多,它们的总量没看出有明显的变化。 生2:但杯子外面的小水珠却明显地增多了,说明水不是从杯子里面渗透出来的。 师:大家观察得都非常细致,分析得也非常有道理。那我们基本可以得出结论了。谁来试着说一下我们的结论? 生:气态的水蒸气遇冷会变成液态的小水珠。 师:这能够证实我们最初的猜想吗? 生:能。 4.拓展 师:我们一起来总结一下本单元我们所学的内容,液态的水怎样才能变成气态的水蒸气呢? 生1:加热。 生2:不加热也行,通过蒸发。 师:没错,那水蒸气变成水呢? 生1:遇到冷的玻璃。 生2:只要是冷的东西应该都可以。 师:那就是水蒸气遇冷会变成液态的水。如果将液态的水放进冰箱的冷冻室里一段时间呢?又会怎样? 生:变成冰块,并且体积会变大。 师:没错,将液态的水放进冰箱的冷冻室里一段时间会变成冰块,所以冰就是固态的水。可是你怎么知道它的体积会变大的呢? 生:我有一次把装满水的玻璃瓶放到冰箱的冷冻室里,第二天发现被冻裂了,爸爸说这是因为水结冰体积会增大,把玻璃瓶撑破了。 师:真是个有心的孩子,看来真的是处处留心皆学问,我们生活中的一些经验往往都和我们的科学学习分不开,希望大家都能像他一样处处留心,大家回家之后都可以做做水结冰的实验,但是一定不要放到密封容器里,那样会把容器冻裂的,说不定还会有危险。好,那谁能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说一说冰融化又需要怎样的条件呢? 生:夏天的时候冰淇淋会融化,说明加热可以使冰融化。 师:看来你也是一个留心生活的孩子。看来冰、水、水蒸气都是水,只是它们的状态不一样,而且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从一种状态转化成另一种状态。下面让我们来回顾总结一下,它们分别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可以转化成其他状态。(板书得出水的三态转化图) 【教学反思】 本课我通过生活中的事例引发学生思考,从而引导他们提出猜想假设并开展探究活动。由于本节课的实验为模拟实验,所以要弄清楚需要模拟什么,这需要学生充分猜想形成小水珠的条件。在设计实验的过程中,鼓励学生自主设计并进行思维碰撞。只有真正想清楚为什么这样设计,可能会出现哪些问题,才有助于最后实验结果的分析与结论的得出。最后通过总结水的三态变化结束本单元的教学。本课没有将水的结冰实验安排进来,而是将其安排为家庭实验,这样可以节约课堂宝贵的时间,让课堂探究开展更充分、更深入。 【总结点评】 本课教学中,教师善于通过生活中的现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在实验的猜想、模拟实验设计、现象分析部分,教师都能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思考、论证,践行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教学声,适当引入头脑风暴,训练学生思维,较好地达成了教学目标。由于本课是单元最后一课,教师注意组织学生讨论和梳理本单元内容,这样的总结方式在学生的后续学习中具有示范性作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