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怎样让小车动起来》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怎样让小车动起来”是承接上一课“做一辆小车”。小车已经做好了,让小车动起来是同学们最想做的事。在上一节课的最后让学生去思考:你的小车能动起来吗?所以这节课可以顺着上一节课的问题来展开。 活动1先让同学们用推或拉的方式让小车动起来,初步体验推力和拉力。接着将绳子换成橡皮筋拉动小车,观察现象,从而知道力可以使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活动2引导同学们去思考:用推和拉的方式让小车动,这是为什么呢?接着让同学们通过推动桌子、拉动椅子再次感受推力和拉力。在这个基础上,活动3向同学们介绍了推力和拉力,从而使同学们了解力对物体能产生作用,继而再思考生活中哪些地方运用了推力和拉力。 二、学情分析 怎样让小车动起来,学生首先会想到用推的方法,但为什么用推的方式能让小车动起来呢?学生没有意识到在推小车的时候用了力,“力”对他们来说比较抽象。 三、教学策略 1.充分体验,感受推力和拉力。为了让学生更好理解用推和拉的方式让小车动起来是因为用了力,可以让学生去推或拉各种物体,既有轻的物体,也要有重的物体;然后让学生充分交流感受。 2.情境再现,列举推力和拉力。生活中很多地方运用了推力和拉力,但学生不一定马上能想到,可以利用图片创设情境,唤起学生的相关经历。 四、教学目标 1.用推和拉的方式让制作好的小车动起来,并在推动桌子、拉动椅子时能感受到力。 2.通过观察橡皮筋拉小车时的变化,知道力可以使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 3.知道推力和拉力是生活中常见的力,力对物体能产生作用。 4.能举例说出生活中哪些地方运用了推力和拉力。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知道推力和拉力是生活中常见的力,力对物体能产生作用。通话观察橡皮筋拉小车时的变化,知道力可以使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 教学难点:学生对“力”比较抽象,很难意识到在推小车的时候用了力。能举例说出生活中哪些地方运用了推力和拉力。 六、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小车、课件。 学具准备:小车、绳子、橡皮筋、纸山洞、卡片。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多媒体展示:动起来的车画面。 2.教师提问:这些车是怎样动起来的?” 3.指名汇报:马车是马拉动起来的,汽车是发动机带动起来的,火车是用发动机推动轮子,带动火车头的轮子转动,然后火车头前进,拉动列车一同前进…… 4.创设问题:上节课我们制作的小车能动起来?你们有什么方法? 5.各抒己见:可以推、拉…… 6.出示课题:“怎样让小车动起来”。(教师板书) 【设计意图:制作生动的画面吸引学生的注意,引领学生积极思考。一开始的提问,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各抒己见,议论纷纷。这样的情境导入让学生很快明确本节课要探究的主题,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内心深处的探究欲望。】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活动1:让小车“动”起来 (1)任务驱动:这些方法到底能不能让小车动起来呢?我们做个实验验证一下好吗?请你们想办法让小车穿过山洞。 材料:山洞、小车、绳子 (2)分组活动:尝试让小车穿过山洞 (3)小组演示:用了什么方法用小车动起来。 (4)教师小结:对学生成功的做法进行肯定,归纳“推”和“拉”的方式能让小车动起来。教师板书:推、拉、小车、动起来 (5)提出问题:咦,同学们,为什么我们刚才能推得动小车?为什么我们刚才能拉得动小车? (6)小结:在推、拉小车的时候,用了力。力能对物体产生作用。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对力进行探究的兴趣,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使学生经历发现问题、猜测假设、实验证明的科学学习过程.?知道推和拉两种方式能让小车动起来,力能对物体产生作用。】 2.活动2:让桌子“动”起来 (1)任务驱动:刚才我们实验了让小车动起来,还想玩吗?(想)试一试:让桌子“动”起来。 (2)学生操作:听口令开始,听到3、2、1的口令的时候要把桌子变回原来的样子,并且尽量少发出噪音。 (3)教师追问:你有什么感觉? (4)小结:我们把推动物体时所用的力叫做推力,拉动物体时的力叫做拉力。教师相机板书:推力、拉力 【设计意图:教师创设让桌子“动”起来的活动,让学生再次经历实验操作。进一步感受力的作用,推力和拉力能对物体产生作用。】 3.活动3:让身边物体“动”起来 (1)过渡:推力和拉力在我们生活中运用非常广泛,大家请看。叔叔推动婴儿车向前是运用了什么力的作用? (2)继续追问:手推车为什么能动起来? 【设计意图:我设想联系生活把课堂学习的知识延伸到课外,让学生了解推力和拉力是生活中常见的力,运用推力和拉力能让身边的物体动起来.让学生让学生深深体会科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4.活动4:用橡皮筋拉动小车 (1)过渡:看来,推力和拉力是生活中常见的力,可以让我们身边很多的物体“动”起来。科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 (2)经验介绍:同学们,今天老师还带来了一样有趣的东西。看,那是什么?(橡皮筋)有玩过吗?谁来介绍一下? (3)任务驱动: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我们自己来体验一下。用橡皮筋拉动小车,边操作边观察在拉动小车过程中,橡皮筋有什么变化? (4)分享实验结果:谁来说说在拉动小车过程中,橡皮筋有什么变化?教师相机板书:拉、橡皮筋、形状改变 (5)观察视频:拉动橡皮筋时橡皮筋变化的视频。你有什么收获? (6)教师归纳:有时“力可以使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真是奇妙!? 【设计意图:学生的智慧产生于学生的指尖。让学生通过经历交流生活经验、实践操作、分享实验成果的过程, 知道力能使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的科学规律。】 (三)应用新知,巩固拓展。 1.做一做。 实验:你能让字典“动”起来吗?木块呢?椅子呢? 小结:推力和拉力对物体能产生作用。 2.填一填。 ①用( )和拉力可以让小车动起来。 ②用橡皮筋代替绳子时,橡皮筋发生改变,是因为受到了( )。 ③从后面关门时用到了( ),拉门时用到了( )。 3.说一说。 看图说说哪些地方运用了推力和拉力? ②在生活中哪些地方运用了推力和拉力?学生示范 4.选一选。 【设计意图:我设想以身边的事例、生活的场景、实践操作的形式设计练习,不仅能巩固知识,检验效果,还能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知识的强烈欲望, 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 (四)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谈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什么疑问吗? 【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中,我鼓励学生说说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其实也是培养学生独立总结的能力。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培养学生综合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接着让学生提出生活实际中的简单科学问题,鼓励在课后尝试用科学方法和科学知识予以解决,在实践中体验和积累认知世界的经验,提高科学能力,培养科学态度.】 (五)板书设计。 【设计意图:通过简洁、明了的板书设计,使学生直观地理解推和拉是让小车动起来的方式, 又能够画龙点睛地揭示推力和拉力能对物体产生作用,有时还能使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的这一科学规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