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改版物理八上 8.5 透镜 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京改版物理八上 8.5 透镜 教案

资源简介

透镜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能运用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解有关现象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初步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一般程序和方法
(2)培养学生分析实验结果,从中得出规律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及探究创造的心理品质
(2)培养学生互相协作、友好相处的健康心态
教学重点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探究过程
教学难点
如何从数据分析出结论
教学准备
光具座,蜡烛,凸透镜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1.首先请学生回想一下区别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方法?
学生答:一摸二看三照
2.对于学生第二个看,进行深化,让学生再次通过凸透镜看书上的字,并不断移动凸透镜,使学生回答看到什么现象?
学生答:正立放大,倒立缩小,倒立放大等
3.结论:凸透镜能成正立放大,倒立缩小,倒立放大,倒立等大的像
回忆思考
分析总结
创设情景与设置问题引起学生求知欲
培养学生概括能力与总结能力
教学环节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提出问题
教师点明
物距(U):物体到透镜光心的距离
像距(V):像到透镜光心的距离
根据实验观看到的现象,你想知道哪些问题?
学生经过讨论提出各种不同问题
教师分析实验:成不同像时,是因为移动透镜造成的。因此再提炼学生的问题,让学生自己确定今天所要探究的问题——成各种像时与物距和像距有什么关系。
二、实验探究
让学生选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所用的器材:光具座,蜡烛,凸透镜,光屏
测定所选凸透镜的焦距,运用太阳光经过凸透镜后会聚于焦点,焦点与光心的距离即为焦距
教师强调蜡烛,凸透镜,光屏
三者的中心在一条直线上,然后学生对照书上的步骤动手做分组实验,并把成倒立的不同像时的像距和物距填入书上的表格(—),附在后
填写表格(二)时,即成正立放大的像时引导学生在光屏上能否找到
学生答:不能
询问学生不能在光屏上成的像是什么像
学生答:虚像
引出实像的定义:是能在光屏上呈现的像,它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
引导学生通过透镜看到成正立放大像时,记录数据,填写表格(二)
三、分析与论证
1.教师分析:在实验中用的是一个透镜,也就是说给定了焦距,现在要研究物距与像距同所成的像有什么关系,是不是要找个标准来进行呢?因此我们看看成的像时物距与像距分别与焦距有什么关系?
思考,同座位探讨并提问
动手,做实验,填数据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以及相互合作交流合作的能力
让学生学会根据实验自己选择器材,同时学会如何来做实验与填写实验记录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三组学生把他们的数据写出来
引导学生观看每组同学记录像成正立放大时物距与焦距有什么关系?
讨论总结出: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时物距小于焦距。同时分别让学生自己来看看自己的数据是否符合。
然后让学生分析成倒立放大、倒立等大与倒立缩小的像时物距和焦距有什么关系?
学生讨论得出分别是1)物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两倍焦距2)物距等于两倍焦距3)物距大于两倍焦距。让学生自己来验证是否正确
交流合作
学生进行交流,看实验中还有哪些新问
题?试着来回答。如:
(1)凸透镜成像时,什么情况
下物像分居透镜两侧,什么
情况下物像在同侧?
(2)凸透镜成实像时,随着物距的减少像距是怎样变化的?
(3)为什么在实验之初强调蜡烛,屏幕,透镜的中心在同一点,在光屏上找不到像时,有什么情况?
上台书写记录并积极思考,小组讨论总结结论,并积极参与验证结论正确与否
交流提问,互相探讨
通过学生相互讨论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精神,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同时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感
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并勇敢的提出发现的问题,学会思考问题的全面性




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时,物距大于一倍焦距
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时,物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两倍焦距
成倒立等大的实像时,物距等于两倍焦距
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时,物距大于两倍焦距
小组讨论总结
培养学生的总结能力
作业布置
自己依据分析成像时,物距与焦距的关系,自己推导出成各种像时,像距与焦距有什么关系
自身动手,积极思考
培养学生的灵活运用能力
像的性质
实验次数
物距U/cm
像距V/cm
倒立、等大的像
1
2
倒立、缩小的像
1
2
倒立、放大的像
1
2
图(一)
像的性质
实验次数
物距U/cm
正立、放大的像
1
2
图(二)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