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岩石【学习目标】1.科学概念知道岩石,初步建立岩石的概念。2.过程与方法会运用讨论和做实验的方法来认识和了解岩石。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课外能积极收集与岩石有关的资料,能积极地与同伴一起交流有关岩石的信息。【学习重难点】重点:建立岩石的概念。难点:掌握用讨论和做实验的方法来认识和了解岩石。【学习过程】一、思考导入观察岩石的颜色和构造。二、合作探究1.探究新知(活动一)自己做岩石标本,并根据资料填写出它们的名称。2.探究新知(活动二)岩石有哪些用途?三、展示研讨岩石是由矿物构成的。有的岩石由一种矿物构成,有的岩石由几种矿物构成。不同矿物的颜色、构造、软硬等大都不同,因此不同岩石的颜色、构造、软硬等也都不同。识别岩石,要掌握每种岩石的主要特征。常见的岩石有哪些主要特征呢?页岩:红褐色或灰色,薄层状结构,较软。砂岩:黄褐色、灰色或绿色,颗粒状结构,颗粒粗细差不多,很硬。花岗岩:花斑状,由石英、长石和云母三种不同的矿物组成。白色的是石英,肉红色或黄褐色的是长石,黑色的是云母。很硬。石灰岩:青灰色或褐色,颗粒很细,较硬,遇稀盐酸会冒泡。大理岩:纯白色或有花纹,颗粒较粗,较软,遇稀盐酸会冒泡。四、延伸拓展课后思考题:用小刀、铜钥匙等刻画岩石,会发生什么现象。2/2中国地质博物馆【学习目标】1.科学概念知道中国地质博物馆,初步建立中国地质博物馆的概念。2.过程与方法会运用查找资料的方法来认识和了解中国地质博物馆。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课外能积极收集与中国地质博物馆有关的资料,能积极地与同伴一起交流有关中国地质博物馆的信息。【学习重难点】重点:建立中国地质博物馆的概念。难点:掌握用查找资料的方法来认识和了解中国地质博物馆。【学习过程】一、思考导入什么是中国地质博物馆?二、合作探究1.探究新知(活动一)中国地质博物馆里面有什么?2.探究新知(活动二)我们可以从中国地质博物馆了解到什么?三、展示研讨中国地质博物馆藏有20多万件珍贵的标本,是亚洲最大、藏品最多的地质博物馆。它坐落在北京市西城区羊肉胡同。中国地质博物馆里有地球厅、史前生物厅、矿物岩石厅、宝石厅和国土资源厅等展厅。地球厅展示了地球的起源、物质的组成、地球的构造特征、地球的演变历史;史前生物厅介绍了生物发展的历史,展示了古生物的遗体和遺迹化石,其中有许多珍贵的化石;矿物岩石厅陈列了大量的矿物和岩石标本,其中有许多新发现的矿物标本;宝石厅陈列了各种各样的宝石,并介绍了识别宝石的方法;国土资源厅展示了我国国土资源的概况。四、延伸拓展课后思考题:你想去中国地质博物馆参观什么?2/2土壤【学习目标】1.科学概念知道土壤,初步建立土壤的概念。2.过程与方法会运用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来认识和了解土壤。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课外能积极收集与土壤有关的资料,能积极地与同伴一起交流有关土壤的信息。【学习重难点】重点:建立土壤的概念。难点:掌握用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来认识和了解土壤。【学习过程】一、思考导入土壤里有什么?二、合作探究1.探究新知(活动一)把干土块放进盛水的杯子里,会发生什么现象?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2.探究新知(活动二)用搅棒搅拌杯中的土块,并使杯中的水转动起来,然后静置一会儿,会发生什么现象?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三、展示研讨土壤是由水、空气、砂、黏土和腐殖质构成的。腐殖质是由动植物的残体腐烂后变成的。土壤中含的腐殖质越多,土壤就越肥沃。土壤中砂和黏土的含量是不同的。含砂多的土壤叫砂质土;含黏土多的土壤叫黏质土;含砂和黏土差不多的土壤叫壤土。四、延伸拓展课后思考题:观察农田、菜地、花园或花盆里的土壤有什么不同。2/2砂和黏土【学习目标】1.科学概念知道砂和黏土,初步建立砂和黏土的概念。2.过程与方法会运用讨论和观察的方法来认识和了解砂和黏土。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课外能积极收集与砂和黏土有关的资料,能积极地与同伴一起交流有关砂和黏土的信息。【学习重难点】重点:建立砂和黏土的概念。难点:掌握用讨论和观察的方法来认识和了解砂和黏土。【学习过程】一、思考导入砂是什么样的?黏土是什么样的?二、合作探究1.探究新知(活动一)砂和黏土有哪些不同的地方?2.探究新知(活动二)砂和黏土各有哪些用途?三、展示研讨在地球的表面覆盖着大量的砂和黏土。砂的颗粒大、黏性小,颗粒之间缝隙大,容易渗水,黏土的颗粒小,黏性大,颗粒之间缝隙小,不容易渗水。砂和黏土是建筑、工艺等方面的重要原材料。四、延伸拓展课后思考题:自己做一个泥玩具。2/2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16岩石.docx 17砂和黏土.docx 18土壤.docx 19中国地质博物馆.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