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戊戌变法 课件(49张PPT)+教案+微课、素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6课戊戌变法 课件(49张PPT)+教案+微课、素材

资源简介

(共49张PPT)
导入新课




1.了解公车上书的时间和主张;知道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代表人物;识记维新派创办的报刊及宣传的维新思想;理解百日维新的内容和历史意义。
2.通过对康、梁的理论学说和维新活动的分析,学习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方法;通过分析和评价光绪帝颁布的一系列变法诏书的主要内容,变法的历史意义以及变法失败的原因,初步学习辩证地、全面地认识历史的方法。
3.认识戊戌变法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是爱国的、进步的。学习维新人士的进步立场,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
学习目标
国家宝藏
《坤舆万国全图》
现藏于南京博物院
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政治:
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洋务运动
失败
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和巩固清政府的统治,再加上其内部的腐败和外国势力的挤压,它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温故知新



活动于19世纪90年代的中国资产阶级政治派别之一。以康有为、梁启超等为主要代表。
因受中日甲午战争以后民族危机严重的刺激,主张变法维新,救亡图存,振兴国家而得名。
学习新知



康有为
梁启超
谭嗣同
严复
学习新知
康有为
康有为
(1858年-1927年)
康有为,清光绪年间进士,官授工部主事。出身于士宦家庭,乃广东望族,世代为儒,以理学传家。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社会改革家、书法家和学者,他信奉孔子的儒家学说,并致力于将儒家学说改造为可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国教,曾担任孔教会会长。主要著作有《康子篇》、《新学伪经考》。
人物扫描
梁启超
(1873年-1929年)
梁启超,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启蒙思想家、资产阶级宣传家、教育家、史学家和文学家。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曾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其著作合编为《饮冰室合集》。
梁启超
人物扫描
谭嗣同
(1865年-1898年)
谭嗣同,中国近代资产阶级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维新志士。他主张中国要强盛,只有发展民族工商业,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制度。公开提出废科举、兴学校、开矿藏、修铁路、办工厂、改官制等变法维新的主张。写文章抨击清政府的卖国投降政策。1898年变法失败后被杀,年仅三十三岁,为世称“戊戌六君子”之一。
谭嗣同
人物扫描
严复
(1854年-1921年)
严复,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新法家、翻译家,是中国近代史上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的“先进的中国人”之一。严复系统地将西方的社会学、政治学、政治经济学、哲学和自然科学介绍到中国,他翻译了《天演论》、《原富》、《群学肄言》、《群己权界论》等著作,他的译著在当时影响巨大,是中国20世纪最重要启蒙译著。
严复
人物扫描
公车上书即举子上书,汉朝时,政府用公车接送应试的举子,后来,把参加科举考试的举子叫做“公车”,故称为“公车上书”。
一、多事之秋的磨难——变法序幕
学习新知
公车上书

主要人物:康有为、梁启超
直接原因:1895年《马关条约》签定。
上书内容:请求拒和、迁都、变法。
结果:失败
历史影响:拉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学习新知
维新运动期间各地重要学会
名称
地点
强学会
北京
上海强学会
上海
南学会
长沙
农学会
广州
兴儒会
瑞安
励学斋
西安
蜀学会
成都
1895年11月,康有为、梁启超联合朝中大臣在北京组织强学会,定期集会演讲。强学会成为清末维新派的政治团体,入会者众多。强学会的声势,吸引了一部分官僚,他们纷纷表示赞助,想趁机扩大自己的势力。不久,康有为又组织上海强学会,与北京强学会相呼应。强学会之后,各地也纷纷组织会社。
二、挣扎求索的思考——宣传变法
学习新知
创办报刊
康有为、梁启超把《万国公报》从第46期改名为《中外纪闻》,作为强学会的机关报发行。
学习新知


1、组织学会(以“强学会”
为代表)
2、创办报刊:
1)上海的《时务报》
代表:梁启超的《变法通议》
2)天津的《国闻报》
①以“通上下之情”“通中外之故”为目的;
②成为北方最有影响的报纸;
③代表:严复《天演论》
上海的《时务报》
《时务报》是当时维新派最重要的、影响最大的机关报。1896年8月9日在上海创刊。梁启超主笔,是中国人办的第一个杂志。1898年8月8日停刊,共出69期。
“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变亦变,不变亦变”。
——梁启超《变法通议》
二、挣扎求索的思考——宣传变法
相关史事
天津的《国闻报》
严复等主持的《国闻报》,以“通中外之故”为目的,号召变法图强。
成为北方最有影响的报纸。
地位
《国闻报》1897年10月26日创刊于天津。刊登国内各省要闻,同时译载重要政论及名著,如连载严复译的赫胥黎《天演论》等。在维新运动中影响很大,成为维新派的重要宣传工具,与上海《时务报》分掌南北舆论界的领导地位。戊戌变法后遭清政府查办,1898年12月被迫停刊。
二、挣扎求索的思考——宣传变法
相关史事
上述学会和报刊主要宣传了什么观点?产生了什么影响?
宣传了变法图强的观点!
推动了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
二、挣扎求索的思考——宣传变法
相关史事
维新派VS顽固势力
要不要维新变法
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
要不要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
康有为
荣禄
翁同龢
李鸿章
二、挣扎求索的思考——宣传变法
相关史事
(盛气凌人)你老是变法、变法呀,你知不知道,祖宗之法是不能变的,变则背天理,必然祸乱天下。
世事万物皆变化,祖宗之法为什么不能变?祖宗之法治国之本,只有变祖宗之法中陈腐之处,国家才能富强。
(拍桌子)住嘴,此不忠不孝之论,不可宽容。
今天祖宗留下的疆土都保不住了,还谈什么祖宗之法,就拿总理衙门来说吧,祖宗之法里并没有,是最近跟洋人打交道才新设立的,时代变了,祖宗之法必须变。
(捋胡子)年纪轻轻,就有如此见解,难得难得,我会尽最大努力把他引见给皇帝的。


李鸿章
翁同龢he
背景
政治基础:甲午战争后,
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思想基础:维新思想的形成和传播
经济基础: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知识小结
百日维新


1897年冬,德国强占胶州湾。消息传出后,康有为上书光绪帝,痛陈时局的危险和变法的紧迫性,呼吁变法救国。在康有为等维新派的推动下,光绪帝表示“不甘作亡国之君”,决心变法。
光绪帝,1875年至1908年在位。
即位时年仅四岁,由慈禧太后“垂帘听政”。1887年亲政,但仍由慈禧太后“训政”。1889年,太后“撤帘归政”。
(1871—1908)
“若不及时图治,数年之后,四邻交逼,不能立国。”
——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
三、救亡图存的尝试——开始变法
学习新知
百日维新(变法高潮)


开始标志
1898年(戊戌年)6月11日-9月21日,103天
清政府颁布
“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实行变法。
“国是”则指国家大计,国家的指导方针、理论基础、方针政策。
三、救亡图存的尝试——开始变法
学习新知
百日维新

6月到9月,光绪帝按维新派意图,发布了一系列变法法令,史称“戊戌变法”。维新派试图不动摇封建统治基础,照搬西方制度进行社会改革。在103天的时间里,光绪帝发出了110多条诏令,涉及科举、工业、商业、军事、文化、教育等多个领域——
京师大学堂门额
京师大学堂
北京大学
三、救亡图存的尝试——开始变法
学习新知
百日维新内容及作用




政治
经济
文化
教育
军事
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
裁减绿营,训练新式军队等。
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商业。
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
打击了封建官僚,有利于资产阶级参与政权
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增强国防力量
裁撤冗官司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有利于传播资产阶级思想
百日维新
材料二:变法之初康有为向光绪帝提出“守旧不可,必当变法;缓变不可,必当速变;小变不可,必当全变”。
材料一:戊戌变法持续时间仅103天,共发布280多件新政谕旨,平均一天就是两件多,其中明确指示具体办法,谕令实行的就有175件。
变法内容太多、操之过急。
这两则材料说明维新派存在什么问题?
三、救亡图存的尝试——开始变法
材料研读
百日维新
新政一开始就遭到许多人的反对。废除八股取士,等于断送了许多读书人的仕途,使他们掀起了一片反对声浪;新政之初,慈禧虽然没有表示异议,但却提出三条“上谕”强迫光绪帝布告天下。同时做好了随时镇压的准备。
有人说:“虽然国难那样严重,反对变法的人仍居大多数。为什么呢?一句话,打破了他们的饭碗。人人都知道应该废八股,提倡实学;但数百翰林,数千进士,数万举人,数十万秀才,数百万童生,全国的读书人都觉得前功尽弃。他们费了多少的心血,想从之乎也者里面,升官发财,一旦废八股,他们绝望了,难怪他们要骂带头领导的人是洋奴汉奸。至于被裁的官员,更不要说,无不切齿痛恨。”
——张之洞
三、救亡图存的尝试——开始变法
材料研读
百日维新
变法内容触及守旧势力的封建传统和切身利益,引起顽固派对变法的惊恐和敌视。他们决定发动一场宫廷政变来破坏变法,打击维新派人士——
九月十三日,光绪帝写密诏给康有为:今朕位几不保,汝康有为、杨锐、林旭、谭嗣同、刘光第等,可妥速密筹,设法相救。
四、无力回天的呐喊——变法失败
学习新知
宁可亡国,不可变法,宁赠友邦,不予家奴。
四、无力回天的呐喊——变法失败
资料链接
袁世凯
维新派想争取列强的支持,但未成功;于是寄希望于在天津小站练兵的袁世凯——
光绪帝接见外国使节
结果
四、无力回天的呐喊——变法失败
学习新知
谭嗣同秘访袁世凯
1898年9月18日夜......
结果
四、无力回天的呐喊——变法失败
学习新知
谭:你对皇上的印象怎么样?
袁:当今皇上是从来没有过的贤明君主。
谭(诚恳):现在皇上大难临头,只有你能救他了。你如果贪图富贵,就到颐和园去向太后告密,把我杀了。
袁(正言厉色):你把我袁世凯当成什么人了?皇上是我们的共主,营救他是我们共同的责任呀。
谭:那你敢向荣禄大人动手吗?
袁:杀荣禄好比杀条狗!
谭:皇上与众位壮士之性命系于你手,一切拜托了!
袁:袁某定当不辱使命!
四、无力回天的呐喊——变法失败
资料链接
戊戌六君子
谭嗣同、刘光弟、林旭、杨锐、杨深秀、康广仁六人被捕遇害,史称戊戌六君子。
“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之怕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慈禧太后等发动(戊戌)政变,囚禁光绪帝,搜捕维新人士,废除变法诏令。(失败)
结果
四、无力回天的呐喊——变法失败
学习新知
谭嗣同等六君子被杀,他们使中国近现代史在沉郁了58年之后,有了崭新的诠释,以炽热的血液浇灌富强与自尊的花蕾,也使得中国知识分子不再深锁于红墙大院的点缀,而重拾起浩然长存的气脉与风骨——
结果
四、无力回天的呐喊——变法失败
学习新知
1.寄希望于无实权的皇帝身上。
2.清朝的大权掌握在顽固派手中,变法触动了顽固派的利益。
3.资产阶级维新派力量过于单薄,脱离人民群众。(软弱性)
材料一:当慈禧太后把光绪帝囚禁后,他无奈的感慨:“朕虽有改革之心,却毫无实权,朕就是一个傀儡呀!”
材料二:变法遭到守旧势力的强烈抵制和反对,除慈禧控制的朝廷外,各省督抚大多持观望态度。
材料三:戊戌变法的阶级基础是知识分子和民族资产阶级,当变法曲终人散之时,广大的人民群众对此很漠然,好多人不知道具体的情况。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五、近代化探索的遗产——变法余音
合作探究
戊戌变法失败的教训
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是行不通的。
换我了
五、近代化探索的遗产——变法余音
合作探究
戊戌变法的失败证明,资产阶级改良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但应该注意的是,在中国近代化的探索中,戊戌变法突破了洋务运动技术层面上的范畴,开始向制度层面迈进。中国的近代化探索又上了一个台阶。
戊戌变法的失败,使中国丧失了一次摆脱民族危机,走向富强的机会。但是维新志士们满怀爱国热情,为变法奔走呼号,殚精竭虑,他们的行动符合历史潮流,是爱国的、进步的,显示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他们的爱国精神必将激励和指引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为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继续奋斗。
五、近代化探索的遗产——变法余音
合作探究
历史意义
“家家言时务”“人人谈西学”的现象蔚然成风,以建立近代式国家为指向的“国民”“国权”“国耻”等名词成为流行的政治概念,“立国自强”成为思想界的共识。
五、近代化探索的遗产——变法余音
合作探究
1.性质: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
2.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
3.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广泛而持久的影响: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为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传播奠定了基础。
启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资产阶级的改良道路是行不通的。
历史意义
五、近代化探索的遗产——变法余音
合作探究
戊戌变法失败的这一年,却是中国民人心目中的一个吉利数字:1898。
这一年,孙中山32岁,他正在日本与菲律宾间穿梭,准备发动推翻清廷的武装起义,起义一次次失
败,但他从来未曾气馁,清王朝终于在14年后被他领导的革命党人所推翻。  
这一年,陈独秀19岁,他考取了杭州求是书院,从此开始接触西方思想文化,3年后东渡日本留学,
23年后,他成了中共第一任总书记。  
这一年,鲁迅17岁,他考取了南京江南水师学堂,初次接触西方近代科学,4年后赴日本仙台学医,
又4年后弃医从文,并加入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光复会。  
这一年,京师大学堂藏书楼建成,后改名为北京大学图书馆。李大钊9岁,20年后的1918年,李大
钊任这一间图书馆的馆长。  
这一年,毛泽东5岁,在湖南乡下度过童年。20年后,经人介绍赴北京,在李大钊手下担任图书馆
助理员,开始接触新文化以及马克思主义。  
这一年,周恩来在江苏淮安出生。20年后,在日本旅行,逐步接触马克思主义。 
五、近代化探索的遗产——变法余音
资料链接
少年富则国富,
少年强则国强,
少年独立则国独立,
少年自由则国自由,
少年进步则国进步,
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
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少年中国说》梁启超
两年后,也就是1900年,流亡日本的梁启超写了一篇传世杂文《少年中国说》。
五、近代化探索的遗产——变法余音
资料链接




戊戌变法的背景:
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发生
公车上书
揭开序幕
创办报刊
建强学会
发展
百日维新
实行变法
高潮
戊戌政变
变法失败
结局
封建势力进行
阻挠破坏
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课堂总结
兴起:
发展
高潮:
资产阶级维新派
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
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领导阶级和派别:
领导人:
变法的性质:
公车上书
百日维新(戊戌变法)
历史意义:
维新变法
结果:
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组织学会
创办报刊
失败
课堂总结
类别


政治
经济
文化
教育
军事
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
裁减绿营,训练新式军队等。
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农、工、商业。
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
裁撤冗官司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1.制作表格,整理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
课堂活动
2.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讨论戊戌变法,主要观点如下:
A.康有为、梁启超领导的是一场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
B.戊戌变法和洋务运动一样,都主张向西方学习
C.戊戌变法失败了,他对中国近代社会没有产生积极影响
你同意哪一种观点?请说明理由。
课堂活动
同意观点A。因为在帝国主义侵略日益加深、瓜分危机迫在眉睫的紧要关头,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机、发展资本主义而奔走呼号,并指出变法的首要目的是救亡图存。这对激发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起了重要作用。所以这是一场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
  同意观点B。因为洋务运动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即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而戊戌变法则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即实行君主立宪制度。所以说,戊戌变法和洋务运动一样,都主张向西方学习。
  不同意观点C。因为戊戌变法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有利于科学技术的传播,有利于具有新思想的知识分子参与政权,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为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传播奠定了基础。因此观点C是错误的。
课堂活动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6课《戊戌变法》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公车上书的时间和主张;知道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代表人物;识记维新派创办的报刊及宣传的维新思想;理解百日维新的内容和历史意义。
2.通过对康、梁的理论学说和维新活动的分析,学习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方法;通过分析和评价光绪帝颁布的一系列变法诏书的主要内容,变法的历史意义以及变法失败的原因,初步学习辩证地、全面地认识历史的方法。
3.认识戊戌变法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是爱国的、进步的。学习维新人士的进步立场,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
教学过程:
温故知新
1.《坤舆万国全图》,明万历年间所著,“绘”通中西大国,匠心造就,四海归顺,万国来朝,这幅“海国图景”彰显的是鼎盛王朝之博闻通达,当时震惊世界。
接着引入三个世纪之后的另外一张图,两图对比。解读第二张图的内容,分析原因。
洋务运动失败:
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和巩固清政府的统治,再加上其内部的腐败和外国势力的挤压,它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3.维新派:
活动于19世纪90年代的中国资产阶级政治派别之一。以康有为、梁启超等为主要代表。
因受中日甲午战争以后民族危机严重的刺激,主张变法维新,救亡图存,振兴国家而得名。
4.人物扫描
康有为,清光绪年间进士,官授工部主事。出身于士宦家庭,乃广东望族,世代为儒,以理学传家。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社会改革家、书法家和学者,他信奉孔子的儒家学说,并致力于将儒家学说改造为可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国教,曾担任孔教会会长。主要著作有《康子篇》、《新学伪经考》。
梁启超,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启蒙思想家、资产阶级宣传家、教育家、史学家和文学家。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曾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其著作合编为《饮冰室合集》。
谭嗣同,中国近代资产阶级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维新志士。他主张中国要强盛,只有发展民族工商业,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制度。公开提出废科举、兴学校、开矿藏、修铁路、办工厂、改官制等变法维新的主张。写文章抨击清政府的卖国投降政策。1898年变法失败后被杀,年仅三十三岁,为世称“戊戌六君子”之一。
严复,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新法家、翻译家,是中国近代史上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的“先进的中国人”之一。严复系统地将西方的社会学、政治学、政治经济学、哲学和自然科学介绍到中国,他翻译了《天演论》、《原富》、《群学肄言》、《群己权界论》等著作,他的译著在当时影响巨大,是中国20世纪最重要启蒙译著。
讲授新知
多事之秋的磨难——变法序幕
公车上书
公车上书即举子上书,汉朝时,政府用公车接送应试的举子,后来,把参加科举考试的举子叫做“公车”,故称为“公车上书”。
主要人物:康有为、梁启超
直接原因:1895年《马关条约》签定。
上书内容:请求拒和、迁都、变法。
结果:失败
历史影响:拉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二)挣扎求索的思考——宣传变法
1.组织学会
1895年11月,康有为、梁启超联合朝中大臣在北京组织强学会,定期集会演讲。强学会成为清末维新派的政治团体,入会者众多。强学会的声势,吸引了一部分官僚,他们纷纷表示赞助,想趁机扩大自己的势力。不久,康有为又组织上海强学会,与北京强学会相呼应。强学会之后,各地也纷纷组织会社。
2.创办报刊
(1)上海的《时务报》
代表:梁启超的《变法通议》
(2)天津的《国闻报》
①以“通上下之情”“通中外之故”为目的;
②成为北方最有影响的报纸;
③代表:严复《天演论》
相关史事
(1)《时务报》是当时维新派最重要的、影响最大的机关报。1896年8月9日在上海创刊。梁启超主笔,是中国人办的第一个杂志。1898年8月8日停刊,共出69期。
(2)《国闻报》1897年10月26日创刊于天津。刊登国内各省要闻,同时译载重要政论及名著,如连载严复译的赫胥黎《天演论》等。在维新运动中影响很大,成为维新派的重要宣传工具,与上海《时务报》分掌南北舆论界的领导地位。戊戌变法后遭清政府查办,1898年12月被迫停刊。
4.知识小结
戊戌变法的背景:
政治基础: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经济基础: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思想基础:维新思想的形成和传播。
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救亡图存的尝试——开始变法
1.背景:1897年冬,德国强占胶州湾。消息传出后,康有为上书光绪帝,痛陈时局的危险和变法的紧迫性,呼吁变法救国。在康有为等维新派的推动下,光绪帝表示“不甘作亡国之君”,决心变法。
2.高潮:
1898年(戊戌年)6月11日-9月21日,103天
清政府颁布
“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实行变法。

6月到9月,光绪帝按维新派意图,发布了一系列变法法令,史称“戊戌变法”。维新派试图不动摇封建统治基础,照搬西方制度进行社会改革。在103天的时间里,光绪帝发出了110多条诏令,涉及科举、工业、商业、军事、文化、教育等多个领域。
3.变法内容及性质
材料研读
(1)材料一:戊戌变法持续时间仅103天,共发布280多件新政谕旨,平均一天就是两件多,其中明确指示具体办法,谕令实行的就有175件。
材料二:变法之初康有为向光绪帝提出“守旧不可,必当变法;缓变不可,必当速变;小变不可,必当全变”。
这两则材料说明维新派存在什么问题?
变法内容太多、操之过急。
(2)有人说:“虽然国难那样严重,反对变法的人仍居大多数。为什么呢?一句话,打破了他们的饭碗。人人都知道应该废八股,提倡实学;但数百翰林,数千进士,数万举人,数十万秀才,数百万童生,全国的读书人都觉得前功尽弃。他们费了多少的心血,想从之乎也者里面,升官发财,一旦废八股,他们绝望了,难怪他们要骂带头领导的人是洋奴汉奸。至于被裁的官员,更不要说,无不切齿痛恨。”
——张之洞
新政一开始就遭到许多人的反对。废除八股取士,等于断送了许多读书人的仕途,使他们掀起了一片反对声浪;新政之初,慈禧虽然没有表示异议,但却提出三条“上谕”强迫光绪帝布告天下。同时做好了随时镇压的准备。
(四)无力回天的呐喊——变法失败
1.变法内容触及守旧势力的封建传统和切身利益,引起顽固派对变法的惊恐和敌视。他们决定发动一场宫廷政变来破坏变法,打击维新派人士。
2.九月十三日,光绪帝写密诏给康有为:今朕位几不保,汝康有为、杨锐、林旭、谭嗣同、刘光第等,可妥速密筹,设法相救。
3.维新派想争取列强的支持,但未成功;于是寄希望于在天津小站练兵的袁世凯。
4.慈禧太后等发动(戊戌)政变,囚禁光绪帝,搜捕维新人士,废除变法诏令。(失败)
谭嗣同等六君子被杀,他们使中国近现代史在沉郁了58年之后,有了崭新的诠释,以炽热的血液浇灌富强与自尊的花蕾,也使得中国知识分子不再深锁于红墙大院的点缀,而重拾起浩然长存的气脉与风骨。
(五)近代化探索的遗产——变法余音
1.失败原因
寄希望于无实权的皇帝身上。
清朝的大权掌握在顽固派手中,变法触动了顽固派的利益。
资产阶级维新派力量过于单薄,脱离人民群众。(软弱性)
戊戌变法失败的教训
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是行不通的。
3.戊戌变法的影响
戊戌变法的失败证明,资产阶级改良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但应该注意的是,在中国近代化的探索中,戊戌变法突破了洋务运动技术层面上的范畴,开始向制度层面迈进。中国的近代化探索又上了一个台阶。
戊戌变法的失败,使中国丧失了一次摆脱民族危机,走向富强的机会。但是维新志士们满怀爱国热情,为变法奔走呼号,殚精竭虑,他们的行动符合历史潮流,是爱国的、进步的,显示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他们的爱国精神必将激励和指引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为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继续奋斗。
4.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性质: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
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
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广泛而持久的影响: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为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传播奠定了基础。
启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资产阶级的改良道路是行不通的。
课堂总结
课后活动
1.制作表格,整理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
2.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讨论戊戌变法,主要观点如下:
A.康有为、梁启超领导的是一场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
B.戊戌变法和洋务运动一样,都主张向西方学习
C.戊戌变法失败了,他对中国近代社会没有产生积极影响
你同意哪一种观点?请说明理由。
同意观点A。因为在帝国主义侵略日益加深、瓜分危机迫在眉睫的紧要关头,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机、发展资本主义而奔走呼号,并指出变法的首要目的是救亡图存。这对激发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起了重要作用。所以这是一场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
同意观点B。因为洋务运动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即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而戊戌变法则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即实行君主立宪制度。所以说,戊戌变法和洋务运动一样,都主张向西方学习。
不同意观点C。因为戊戌变法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有利于科学技术的传播,有利于具有新思想的知识分子参与政权,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为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传播奠定了基础。因此观点C是错误的。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