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课第一框《夯实法治基石》微课(16分20秒)+课件(21张)+视频素材(1份)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四课第一框《夯实法治基石》微课(16分20秒)+课件(21张)+视频素材(1份)

资源简介

(共21张PPT)
人教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
第四课:《建设法治中国》
第一框:《夯实法治基石》
第二单元
民主与法治


法治是人类社会进入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实现经济发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会公正、生态良好,实现我国和平发展的战略目标,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更好地发挥法治的引领和规范作用。法治中国,正在路上。
学习目标
1.法治的含义是什么?
2.为什么选择法治道路(法治的作用或意义)?
3.法治的要求是什么?
4.我国的法治历程是怎样的?
5.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与总方针分别是什么?
6.怎样建设法治中国?
交通井然有序
食品安全监督
行政服务中心一站式服务
运用你的经验P44
在这些公职人员辛勤付出的背后,究竟是什么保证社会生活安全、有序、自由?
我们的社会生活安全、有序、自由,需要一系列社会规则来规范人们的行为,最具约束力的规范是法律,正常社会生活秩序不仅靠纪律、规则和道德来维护,更需要法律做保障。
“法治”
法庭审判
一、选择法治道路
(1)法治的含义是什么?
法治,意味着依法治理。
(2)为什么选择法治道路(法治的作用或意义)?
①人民: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活秩序,让人们能够建立起一个基本、稳定、持续的生活预期;保障人们在社会各个领域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使人们安全、有尊严地生活。
②国家:是现代政治文明的核心;是发展市场经济、实现强国富民的基本保障;是解决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社会正义的有效方式。走法治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
“法令者,民之命也,为治之本也。”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意思:法律条例,是人民生活的根本,是治理国家的根本。这句话强调了法治对于国家的重要性。
追求并奉行法治已经成为现代世界各国的共识。
实行法治的前提:要有法
一、选择法治道路
(3)法治的要求是什么?
(1)法治要求良法之治。良法应当反映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反映社会的发展规律,程序正当,符合公平正义要求,维护个人的基本权利,促进人与社会的共同发展,最大程度地维护社会秩序、增进人民福祉。(良法特征)
(2)法治还要求实行善治。法治建立在民主政治基础上,通过赋予公民更多的参与公共活动的机会和权利,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良法善治(良法是善治的前提。)
认识良法
?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四十条
学校、幼儿园、托儿所和公共场所发生突发事件时,应当优先救护未成年人。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十五条
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和学校应当教育未成年人不得吸烟、酗酒。任何经营场所不得向未成年人出售烟酒。
?义务教育法:第十二条
适龄儿童、少年免试入学。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在户籍所在地学校就近入学。
?反家庭暴力法:第五条
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孕期和哺乳期的妇女、重病患者遭受家庭暴力的,应当给予特殊保护。
这些法律从不同角度详细地为未成年人的成长环境和要求做出规定,这些法律都是良法。
善治
法治建立在民主政治基础上,通过赋予公民更多的参与公共活动的机会和权利,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我国选择法治道路的背景
(1)中国有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历史。
(2)1840年以后,一些仁人志士逐渐认识到中国落后的根源在于封建专制制度。变法改制,成为救亡图存、国家振兴的必然选择。
(3)新中国成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走上了一条探索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道路。
(4)党和政府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法治建设的经验和教训,努力推进依法治国的时代进程。
法治是经历封建专制后的历史选择




基础
建立在专制的基础上
建立在民主的基础上
特点
随意性,多变性、不平等性
统一性、稳定性、权威性
原则
以个人意志为转移
平等
后果
不能很好的体现民意,易造成社会的不公平
可以公平、公正的处理问题,维护民意
人治与法治的区别
二、描绘法治蓝图
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我们必须把依法治国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党和国家工作纳入法治化轨道。”坚持在法制轨道上统筹社会力量、平衡社会利益、调解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依靠法治解决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确保我国社会在深刻变革中既生机勃勃又井然有序。
改革开放后的法治进程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要求。
1982年,颁布并实施现行宪法。
1997年,党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1999年,依法治国载入宪法。
2002年,党的十六大将“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列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
2007年,党的十七大提出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要求。
2010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形成。
2012年,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法治中国的目标。
2014年,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专题研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
2017年,党的十九大提出成立中央全面依法治国领导小组,加强对法治中国建设的统一领导。
2018年,中国中央印发《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成立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
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
党的十五大把依法治国确定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对中国法治建设作出新的战略部署,绘就了中国法治新蓝图。
二、描绘法治蓝图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
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
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
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
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
依法治国
依法执政
依法行政
共同推进
法治国家
法治政府
法治社会
一体建设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
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面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二、描绘法治蓝图
1.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内容: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工作布局:
(1)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
(2)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
4.新十六字方针(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科学立法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前提。
严格执法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关键。
公正司法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保障。
全民守法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基础。
二、描绘法治蓝图
5.怎样建设法治中国?
(1)要努力使每一项立法都得到人民群众的普遍拥护,使每一部法律法规都得到严格执行,使每一个司法案件都体现公平正义(执法),使每一位公民都成为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守法)
(2)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夯实法
治基石
选择法治道路
描绘法治蓝图
实行法治的含义
实行法治的意义
实行法治的要求
我国的法治进程
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怎样建设法治中国
课堂板书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