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课件(40张PPT)+内嵌视频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3.3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课件(40张PPT)+内嵌视频

资源简介

(共40张PPT)
第三课
把握世界的规律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课程导入
伐檀
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
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坎坎伐辐兮,置之河之侧兮。河水清且直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亿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特兮?
彼君子兮,不素食兮!
坎坎伐轮兮,置之河之漘兮。河水清且沦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囷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鹑兮?
彼君子兮,不素飧兮!
学生探究分析活动
课程导入


·


黄河孕育了中华文明,早在石器时代,就形成了中国最早的新石器文明,比如蓝田文明、半坡文明出现在黄河支流渭河;龙山文明出现在山东半岛等等。6000多年前,流域内已开始出现农事活动。大约在4000多年前,黄帝统一华夏,从此华夏儿女称为炎黄子孙。
课程导入


·


先秦时代,河水清澈,黄河还称为“河”,比如《伐檀》以及“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课程导入
从西周至唐朝,历经将近两千年,砍伐森林营建城市、农业开垦,使得森林资源破坏加剧、水土流失严重,泥沙裹挟,此时的河,已称为黄河。


·


课程导入
北宋末年,金兵大举南下,岳飞抗金,时任东京留守的杜充不敢与金人交锋,决黄河,以水为兵,阻挡身后金兵,百姓死伤无数,黄河自此经淮河入海。


·


课程导入
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改道入渤海,村落被冲,瞬成泽国,人口死者不可胜计。这次改道,开启了山东农民“闯关东”的历史。


·


课程导入
1938年,日本全面入侵中华,节节败退的国民党军在花园口决堤以挡日军,洪水漫流,灾民遍野。直到1947年堵复花园口后,黄河才回归北道,自山东垦利县入渤海。


·


课程导入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自上游至下游,一道道水利工程建了起来:龙羊峡、李家峡、三门峡、小浪底,它们就像黄河的笼头,卡住奔腾的黄河之水。70年来黄河伏秋大汛没有发生洪水决溢,黄河岁岁安澜。但是水土流失、水质污染、生态退化以及灌溉水重金属超标等问题都在进一步威胁来之不易的治黄成果。


·


课程导入
2019年9月,习近平在黄河考察,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成为重大国家战略,提出“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


课程导入
黄河的生态变化、人类社会的发展变化,
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是什么?


·


上图片(右)是视频资料“【典型案例】《黄河这七十年》”截图;如需使用,可下载播放。
一、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一)矛盾的含义:矛盾即对立统一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两个方面,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黄河的害
黄河的利
黄河治理中的堵
黄河治理中的疏
森林利用的长远利益
森林利用的眼前利益
生态环境保护
人类社会经济发展
被统治阶级
统治阶级
……
一、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二)矛盾的基本属性——1.同一性
是指矛盾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相互依赖,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因祸得福
乐极生悲
变废为宝
虚心使人进步
骄傲使人落后
一、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二)矛盾的基本属性——2.斗争性
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
同一性是相对的,斗争性是绝对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一、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二)矛盾的基本属性
眼前利益
长远利益
斗争性
同一性
限制眼前利益,减少砍伐,利于长远。
滥砍滥伐,损害长远利益。
森林资源利用的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
一、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二)矛盾的基本属性
力主抗金的民族事业
地主阶级一份子的地位
斗争性
同一性
统一于岳飞一身
离开战场,服从皇帝的命令
岳飞力主抗金的民族事业和地主阶级一份子的地位
一、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二)矛盾的基本属性
中方
日方
斗争性
同一性
相互依存
相互渗透
相互转化
你死我活的斗争
抗日战争中中方与日方的矛盾
一、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二)矛盾的基本属性

自然
斗争性
同一性
相互依存
受制于自然——控制征服自然
人与自然的关系
一、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二)矛盾的基本属性
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
上图片是视频资料“【典型案例】《黄河大合唱》截图;如需使用,可下载播放。
一、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二)矛盾的基本属性
共产党
国民党
斗争性
同一性
统一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
立场不同
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
相对的,以共同抗日为前提
绝对的,阶级立场不同
斗争性制约同一性,是指斗争性使共产党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以斗争求团结则团结存,以退让求团结则团结亡。同一性制约斗争性,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军民坚持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维护了统一战线的存在,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创造了条件。
一、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二)矛盾的基本属性
中方
俄方
斗争性
同一性
合作、互补、交融
利益不同,俄曾侵略中国
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
1957年4月13日,黄河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开工典礼,苏联专家讲话。
二、矛盾问题的精髓
(一)矛盾的普遍性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
自由与规则、理想与现实、个人与社会、同学之间关系、个人的内在与外在、固定的时间内学习与休闲、是与非、黑与白、善与恶、成与败……
水流机械运动的矛盾、森林生长过程中化学作用的矛盾、生物个体之间和个体纵向生长过程中遗传与变异的矛盾、人类活动与黄河利用保护的矛盾贯穿始终,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的矛盾贯穿阶级社会始终,人类对自然的认识中正确与错误的矛盾……
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矛盾
材料中体现的矛盾
二、矛盾问题的精髓
(二)矛盾的特殊性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黄河奔流到海:机械运动中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矛盾
森林生长:光合作用中化合与分解的矛盾
芸芸众生:遗传与变异的矛盾,长相不同,个性不同
社会进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
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
二、矛盾问题的精髓
(二)矛盾的特殊性
黄河上游和中下游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矛盾不同;
森林生长的不同阶段矛盾不同;
芸芸众生中,人各有特点,一生所遇到的矛盾不同;
社会进程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表现不同。
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二、矛盾问题的精髓
(二)矛盾的特殊性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近代中国,既有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又有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各有其特殊性
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双方;
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双方;
代表封建地主阶级、官僚资产阶级、帝国主义的国民政府与劳苦大众的矛盾双方
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各有其特殊性
二、矛盾问题的精髓
(三)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
不同的表现:特殊性(个性)


改道
断流
悬河
水污染
黄河水患:普遍性(共性)
灾害之一:特殊性(个性)
灾害:普遍性(共性)
黄河水患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也是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关系,是矛盾问题的精髓。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相互转化。
三、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
(一)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1.主次矛盾辩证关系原理
中华民族
人民大众
封建主义
主要矛盾
帝国主义
次要矛盾
列强侵略中国时
中华民族
人民大众
封建主义
次要矛盾
帝国主义
主要矛盾
列强同封建政权相勾结时
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的矛盾
主要矛盾是指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其他矛盾就是次要矛盾。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三、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
(一)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2.矛盾的主次方面辩证关系原理
人民大众
代表封建地主阶级、官僚资产阶级、帝国主义利益的国民党反动派
1938年6月9日,蒋介石下令扒开黄河渡口——花园口,阻止日军西进。泛滥的黄河水导致1200万人受灾、390万人无家可归、89万人直接和间接死亡。黄河改道南下,形成了长达九年、跨越豫皖苏三省44县(市)的黄泛区,为劳苦人民带来了更为深重的灾难。
1949年新中国成立,国民党反动派败退台湾,人民当家做主人,矛盾的主次方面发生了转化。
三、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
(一)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2.矛盾的主次方面辩证关系原理
人民大众
代表封建地主阶级、官僚资产阶级、帝国主义利益的国民党反动派
国民政府统治时期
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矛盾的次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
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相互依赖、相互排斥,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主要方面
次要方面
人民大众
代表封建地主阶级、官僚资产阶级、帝国主义利益的国民党反动派
新中国成立后
次要方面
主要方面
国民党反动派与劳动人民的矛盾
三、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
(一)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3.
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分析材料: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黄河治理保护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黄河流域经济社会发展和百姓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同时也要清醒看到,当前黄河流域仍存在一些突出困难和问题,流域生态环境脆弱,水资源保障形势严峻,发展质量有待提高。
上游要以水源涵养区等为重点,推进实施一批重大生态保护修复和建设工程,提升水源涵养能力。
中游要突出抓好水土保持和污染治理。
下游的黄河三角洲要做好保护工作,促进河流生态系统健康,提高生物多样性。
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坚持用两点论看问题。
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坚持重点论解决问题。
三、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
(二)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1.含义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指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
在黄河利用和保护工作中,黄河上游和中下游因黄河流经情况不同,沿黄各省所呈现出的矛盾就不同。
上游要以水源涵养区等为重点,推进实施一批重大生态保护修复和建设工程,提升水源涵养能力。
中游要突出抓好水土保持和污染治理。
下游的黄河三角洲要做好保护工作,促进河流生态系统健康,提高生物多样性。
青海三江源
三、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
(二)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2.意义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资治通鉴·唐纪》载,公元638年(贞观十二年)唐太宗李世民向群臣提出了一道历史思考题:“创业与守成孰难?”尚书左仆射房玄龄因为曾跟随李世民南征北战,出生入死,故而认为:“草昧之初,与群雄并起角力而后臣之,创业难矣!”而侍中魏征却有不同见解,他说:“自古帝王,莫不得之于艰难,失之于安逸,守成难矣!”李世民则说:“玄龄与吾共取天下,出百死,得一生,故知创业之难。征与吾共安天下,常恐骄奢生于富贵,祸乱生于所忽,故知守成之难。然创业之难,既已往矣;守成之难,方当与诸公慎之。”
三、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
(二)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2.意义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
课程小结
课堂练习与巩固
1、老子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意思是说天下的人都知道美的东西是美的,丑就产生了;天下的人都知道善的东西是善的,恶就产生了。这说明(

A.普和恶不是客观的,是人们头脑里主观自生的东西
B.美与丑、善与恶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C.在美丑、善恶的矛盾中,美与善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D.美与丑、善与恶的矛盾各有其特殊性
B
课程小结
课堂练习与巩固
2、下列包含矛盾观点的有(

①失败是成功之母
②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③刻舟求剑
④居安思危
⑤固步自封,夜郎自大
①②③
B.
③④⑤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3、体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成语或俗语有(

①因人而异
②因材施教
③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④一刀切
⑤东施效颦
①②③
B.
③④⑤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D
A
课程小结
课堂练习与巩固
4、在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中,提出“武汉胜则湖北胜,湖北胜则全国胜。”体现了什么哲学观点?
分析: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千头万绪,纷繁复杂。当时的形势,湖北和武汉是全国疫情防控的重中之重,是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决胜之地。武汉胜则湖北胜,湖北胜则全国胜,体现了坚持抓主要矛盾的观点,切实把解决突出问题作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重要工作方法。
课程小结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