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学习任务分析????本节是沪粤版教材第3章《光和眼睛》中的第3节《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本节是在学习了光的直线传播与光的反射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及应用,它是前两节课知识的应用;另外本节课学生将首次较完整的研究“像”这个概念,本节课的一些研究方法和思路,为后面研究凸透镜成像奠定了基础,因此本节具有重要的承上启下作用,是这一章的重点内容之一,在生活中也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节教材主要安排了一个《平面镜成像》的探究实验,把科学方法和科学学习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更加注重让学生亲身体验物理规律的得出过程,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探究的快乐,感受成功的喜悦。设计思想学生探究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为了避免探究过程的盲目性和形式化,使探究活动达到启迪学生思、发展学生能力的目的,我没有为学生直接提供实验器材及实验方法,也没有直接告诉学生“要怎样做”、“应该这样做”,而是转变角色,既作为学习生活中的参与者,与学生一起设计、修改和完善实验方案,也作为教学活动中的引导者,在学生思维受阻时给予适时适当的引导和启发。在学生交流环节,让学生自己分析误差产生原因:在教学反馈环节,安排了“找图中错误”等思维练习活动,这些教学方式的运用,使学生的主动性、自主性得到较充分的发挥,促进了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了解平面镜成虚像及其形成。 (3)理解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 (4)初步了解凸面镜和凹面镜及其应用。?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习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 (2)观察实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意。 (3)通过观察感知球面镜对光线的作用。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 (2)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通过对平面镜、球面镜应用的了解,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教学重点和难点:经历“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的设计与探究过程。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和虚像的概念。设计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用平板玻璃取代平面镜来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用物体与像重合,来比较像与物的关系.这两个“替代”是实验的关键,也是设计难点.课前准备:透明玻璃(厚3mm)八块、平面镜(厚3mm)八块、蜡烛16根、火柴八盒,坐标纸等。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师活动设计学生活动设计新课引入新课讲解活动1:镜前观像看一看:猜想与假设:想一想: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集体交流实验过程分析与论证集体交流,学生回答拓展总结活动2:活动3:课堂反馈活动3:交流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光沿直线传播,认识到日食、月食、小孔成像等现象如何解释。学习了当光传播到物体表面时,会发生光的反射现象。引入新课:教师提问:生活中,我们都观察过平静的水面,穿衣镜前,我们都能观察到像,今天我们要探究《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镜前观像:请同学根据生活经历,判断这幅图哪些地方不正确?一.猜想与假设1.像与物的大小相同?2.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二: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思考讨论:①把蜡烛放在平面镜前,观察镜中的像,你能得出像和物的大小关系吗?小品:师生互动:模拟《照镜子》小品教师提问:如何用物体替代看不到的像。得出:再找另一根相同的蜡烛等效替代像——等效替代法②再借助一支相同的蜡烛,能把它放在平面镜后和物比较大小吗?如何改进?教师提问:用玻璃板,蜡烛设计实验验证猜想1、2?还需要的测量器材?教师课前发放实验器材,实验时点燃蜡烛,并提问?在实验前,请同学们观察实验器材,动手安装器材前,思考一下:如何“放”?玻璃板如何放置在水平桌面上如何“看”?点燃蜡烛放置桌面后,眼睛如何观察玻璃板中的像。蜡烛B如何看。如何“测”?如何测量像与物到玻璃板的距离让学生讨论得出:回答问题后,进行实验,并完成实验表格的填写实验次数物体到镜面的距离/cm像到镜面的距离/cm像与物大小比较123三.分析与论证①比较第2、3列数据,可得到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比较第2、4列数据,可得到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验结论:平面镜成像,像与物的大小_____,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_______,像与物对于平面镜是对称的。实验后,教师进行适当点评并可选择回放实验录像实验回放:用一张白纸能承接到玻璃板所成的像吗?小孔成像能呈现在光屏上吗?能呈现在光屏上的像叫实像;不能呈现在光屏上,只能用肉眼观察到的叫虚像。四.总结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像与物的大小相同,所成的像是虚像。像与物关于镜面是对称的。《平面镜与我》教师提问:生活当中,我们如何利用平面镜?(启发学生以人为镜等)教师朗读:生活就像一面镜子,你笑它也笑……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微观粒子的镜像对称教师提前让学生回家在网络和书本中查阅相关知识,了解科学史上微观粒子的镜像对称知识,给学生深埋科学种子质子反质子中子反中子电子正电子练习:1.一个身高1.6m的人站在平面镜前0.5m处,他在镜中的像高__m;此时像与平面镜相距__m;当他远离平面镜走了0.5m,这时像与他相距___m2.小明站在平面镜前,当他靠近平面镜时,他的像( )A.远离平面镜且像变小;B.靠近平面镜且像变大;C.靠近平面镜且像不变;D.远离平面镜且像不变;小魔术学生观察视频,解释发生的问题:实验者将平面镜前、后的蜡烛点燃,然后一口气将两根蜡烛同时吹熄,原因是?学生在家中观察穿衣镜前自己的像,并尝试找出像与物的特点。学生回答:1.像和人到镜面距离不相等。2.像和人大小不同。让学生根据自己生活经历观察图片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探究的问题,帮助学生学会自己如何进入科学探究环节,养成良好科学素养。不能,感觉不可靠学生观看小品,找出如何测量像和物的大小关系。师生互动增强师生感情,并形象启发学生如何用物体替代看不到的像。启发学生得出:再找另一根相同的蜡烛等效替代像不能,平面镜看起来不透光。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将蜡烛A放在玻璃板前,将蜡烛B放在玻璃板后前后移动,直至和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再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测量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测量器材:刻度尺学生交流,讨论得出方案。学生回答:如何“放”:将玻璃板垂直放置在水平桌面上如何“看”:在点燃的蜡烛一侧观察玻璃板中的像,直至后方的蜡烛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如何“测”:测量蜡烛B与蜡烛A到玻璃板前(或后)表面的距离。学生进行实验并填写数据:实验次数物体到镜面的距离/cm像到镜面的距离/cm像与物大小比较123①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②像和物的大小相同,与物距无关相同相等学生交流实验过程得失,并可交流错误原因与误差分析不能,能小孔成像能呈现在光屏上是实像平面镜成像不能呈现在光屏上是虚像可让学生归纳,培养能力清晨,我可利用平面镜观看仪容;期中考试,学习进步了;相对同学学习与能力自己退步了;学生回家查阅相关知识并派代表朗读:宇宙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是由更小的粒子组成,在中国的古代,中国人认为物质有金木水火土构成了世界,关于最小的粒子世界各国在发展过程中有着多种争论……1.60.52.0C学生讨论后回答:实验者事前只是将平面镜前的蜡烛点燃,由于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好像是将两根蜡烛同时点燃,所以后来只是将一根点燃的蜡烛吹熄而已。布置作业家庭作业:《练习册》反馈学生课堂表现:从镜前观像开始,始终沉浸在解决问题的氛围中.当堂反馈情况:课后作业情况:复习提问(或测验)情况:教学反思由于学生接触科学探究时间不久,探究环节还是比较生疏,教师尽量注意做好铺垫,让学生得出探究各环节,适时的引导,让学生感觉到探究是以他自己为主体的,这样就理能够体现实验的乐趣。从而能更加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平面镜成像特点”完全基于探究实验基础之上,在学生实验条件和实验时间上,本节课为了课堂的完整性考虑,时间并不充裕。本节课在日常生活中实用性很强,应该利用一定的时间将理论知识和实际生活能更多地相联系。这样才能使学生学到了知识,更能对理论知识进行运用,才能使科学学习成为有源活水,调动学生学习热情。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