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透镜》教学设计摘要:《透镜》是本章第一小节,对于本节课的设计,笔者将从教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的设置、教学流程的探讨、教学反思的结论来进行说明。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关键词:透镜;对光的作用;三条特殊光线1教材学情分析透镜这节书是人教版第五单元《透镜及其应用》的第一小节,在课本中起到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光的折射,知道了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光线会发生偏折,而透镜则是对这个知识的延伸,同时也为后面我们将要学习的《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眼睛和眼镜》等知识做铺垫。本节的教学要从透镜的外形和透镜对光的作用两方面来认识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区别,使学生学会观察和总结知识,能认识到把握事物本质的重要性。通过直观的现象了解光路的可逆性,培养学生运用逆向思维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2教学目标2.1知识与技能(1)认识凸透镜和凹透镜,了解透镜的焦点和焦距。(2)观察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3)会画凸透镜三条特殊的光线。2.2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生自己用手感触凸透镜和凹透镜,发现他们的区别,并总结出其定义。(2)通过观察教师演示实验及学生验证实验,知道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2.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这节课能了解到透镜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2)知道“废弃的矿泉水瓶丢在森林”对自然界产生的危害。(3)能够保持对自然的好奇心和敬畏心,初步领略自然现象的美好。3教学设计3.1导入新课教师拿出放大镜、眼镜、摄像头3个物体,让学生分析他们有什么样的共同点?图1图2图3生:它们都是透明的,像球一样,特别是摄像头。教师在拿出平面镜,让学生分析平面镜与前面3个的区别。图4生:平面镜是平的,不透明的。设计意图:通过生活中常见的物体,使学生分清楚透镜与面镜的区别,进一步得到透镜的定义。3.2师生共探新知3.2.1透镜的分类学生自己触摸课桌上的透镜,回答是凸透镜或则凹透镜。图5图6学生认为凸的就是凸透镜,凹的就是凹透镜。这时教师要用专业术语总结学生的结论,凸透镜是中间厚边缘薄,凹透镜是中间薄边缘厚。利用PPT或则flash动画,演示出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形成,并介绍主光轴和光心。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己的感知及教师给出的定义,分辨出凸透镜和凹透镜。3.2.2透镜对光线的作用教师演示实验,在实验箱中展示出5条平行光:图7师:若将凸透镜和凹透镜分别放入箱中,大家观察有什么样的现象产生?凸透镜凹透镜图8生:光线发生了偏折,凸透镜会聚光线,凹透镜发散光线。师:是不是所有的凸透镜都会聚光线,凹透镜发散光线?可以用自己课桌上的透镜来验证。学生验证实验:设计意图:通过教师的演示实验和学生的验证实验,得到凸透镜会聚光线,凹透镜发散光线。也让学生体会用辩证思想来探究实验,由现象到本质,实验结论的产生必须有大量实验事实积累。3.2.3凸透镜的焦点和焦距这部分的知识比较简单直观,可以直接用PPT介绍焦点和焦距的定义及其表示方法。图10师:凸透镜有几个焦点?生:2个设计意图:有些学生认为凸透镜只有一个焦点,实际上当光线从右边平行入射,左边也会有对应的焦点。利用对照对比的方法,确保学生有理有据理解凸透镜焦点的个数。3.2.4凸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这部分的内容是易错点。学生要认真观察实验现象,会画三条特殊光线的光路图。教师演示实验:(1)过光心的光线(2)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3)过焦点的光线(绿)图11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并且得到实验结论:通过凸透镜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改变(当然在实验中会有误差,光线在凸透镜的2侧发生2次折射,造成光线会有偏差)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过凸透镜后会聚在焦点过焦点的光线经过凸透镜后平行于主光轴师:上述实验(2)(3)还说明了什么?生:光路可逆。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主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出三条特殊光线的规律。对实验所产生的误差,联系前面所学过的知识,用科学的方法解释说明。3.3练习巩固(1)试设计两种简易的方法,辨别某一透镜是凸透镜,还是凹透镜。方法一:;方法二:。(2)请将光路图补充完整设计意图:通过2道题的即时练习,复习巩固这节课的知识。其中第(1)题所涉及的知识点有透镜的定义及透镜对光线的作用。第(2)题所涉及的知识就是三条特殊光线的光路图3.4知识应用思考:(1)为什么森林里不能乱扔矿泉水瓶?(2)太阳离我们很远,射到地面的阳光可以看作平行光。想想怎样利用太阳光测量凸透镜的焦距?设计意图:以生活中的现象为背景,既体现了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也落实了利用凸透镜对光线的作用来解决生活中的疑难杂症,更加渗透了物理STS思想。4教学反思4.1利用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学习的源泉,只有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才能高效的参与物理课堂。因此物理老师应当利用生活中及课本中的实验,来抓住学生的眼球,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这样才能有效的完成教学目标。本节课用一组平行光线经过透镜会发生不同情况的偏折,将光的折射和透镜的基本知识串联起来。大致模式为:创设情境—演示实验—观察、思考—得出结论—反馈练习。4.2课堂的起点:从体验出发当我们用耳朵听,我们能记忆10%;当我们用眼睛看,我们能记忆30%;当我们亲身经历后,我们能记忆80%。只有学习者进行了体验,学习才能发生,教师才能给予学生真正的引导和帮助【2】。本节课中学生“触摸透镜”“验证透镜对光线的作用”等素材,让学生在动态体验的过程中,积极主动的参与课堂。4.3STS理念在教学中的渗透“科学、技术、社会”三者息息相关,这是新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理念,在物理教学中更要关注STS理念的渗透【3】。本节课的设计中,引入“透镜”,分析“为什么森林里不能乱扔矿泉水瓶”等素材,让学生通过生活了解物理,通过应用物理知识来保护自然,使科学知识来源于生活而回馈于社会。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