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四章第一节《光源 光的传播》(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一、教学目标: 1、知道光源的概念及常见的光源,会对光源进行分类; 2、知道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3、会用“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原理解释生活及生产中的现象; 4、通过了解我国古代科学家的科学方法和研究成就,激发爱国热情,进一步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初步的观察能力和信息交流能力。 5、通过教学情境的创设,培养同学们的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科学态度和责任等物理学科核心素养。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探究并总结出“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科学结论,并能用其解释现象。 难点:对科学方法的理解和用“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解释现象。 三、器材准备: 1、学生实验器材:激光笔、空矿泉水瓶、卫生纸团、火柴、一杯滴有牛奶的水、水槽、玻璃砖等共11组。 2、教师演示实验器材:激光笔、空矿泉水瓶、卫生纸团、火柴、一杯滴有牛奶的水、水槽、玻璃砖、酒精灯、已充好气的黑气球、喷雾瓶。 四、教学环节: (一)情境提问——引入课题: 从日食和月食、小孔成像、百米跑记时员的记时信号等问题激趣,同时引入课题。 (二)我爱生活——能举典例: 1、学生举出生活中常见的能够发光的物体: 2、光源: (1)定义:能够自行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分类:天然光源和人造光源 (三)我会选择——准确选材: 1、根据小魔球及手电筒存在的缺点,不断优化找到我们进行探究所需要的光源。 2、了解蔡伦的“缺点——改进”的科学方法。 (四)我善观察——精准提炼: 1、光能传播信息 2、光能传播能量 (五)我思我探——观察和实验: 1、为了显示出光在空气和水中的传播路径,我们可以采取什么样的手段? 答: 2、进行实验探究: 实验1、观察光在空气中的传播路径,总结出光在气体中的传播情况: 答: 实验2、观察光在水中的传播路径,总结出光在液体中的传播情况: 答: 实验3、观察光在玻璃中的传播路径,总结出光在固体中的传播情况: 答: 3、若把气体、液体和固体统称为介质,上述结论可以写成如下结果: 答: 4、观察老师的演示实验,光从空气射向平面镜表面、光从空气射向玻璃的传播情况,完善上述结论: 答: 5、观察光在空气中传播受热时,光斑颤动情况,进一步完善上述结论: 答: 6、了解唐慎微的“分解——组合”、陶弘景的“怀疑——反驳”科学方法。 7、给学生介绍“光线”的定义,建立模型。 8、了解古代人们对“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应用。 9、了解现在人们对“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应用。 (六)我学我优——知识应用: 1、解释日食和月食现象 2、解释小孔成像现象 3、声音在15℃的空气中,传播速度为 m/s。 4、光在真空或空气中传播的速度约为 m/s。在空气中,光速比声速 。 5、百米短跑竞赛中,终点处的计时员是看到冒烟开始计时,还是听到枪声开始计时? 6、此时此刻,我们能否看到过去的景象? (七)我思我能——课外扩展: 1、为什么雷雨季节,我们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呢? 2、在阳光下,我们看到树荫下的光斑为什么是圆形的呢? 五、课后练习:完成教材P59页中课后的自我评价1-3题。 六、板书设计: 七、教学反思: 1、通过情境创设引入新课,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教学目标明确。 2、通过师生一起分析身边的发光物体,总结出什么叫光源,并进行分类,学生理解深刻。 3、通过实验探究逐渐完善对光的传播路径的描述,让学生体验从初步结论到科学结论的过程,突出教学重点,并培养学生的科学方法、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等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和爱国主义精神。 4、通过知识应用和课后扩展,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释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突破教学难点,同时培养学生的物理观念等物理学科核心素养。 5、通过激光笔“击破”气球的实验演示,让学生深刻理解光能传播能量,对学生进行了安全教育;同时通过激光武器存在的不足,如何找到更佳的解决方法呢,有待于在座的各位,继续努力研究,对学生进行国防教育和励志教育。 6、根据教学情境创设的需要,巧妙地把教材中的知识点顺序进行了合理的调整,无缝对接,圆满完成了教学任务。 审查单位:中江县通济镇初级中学校 5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