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声与现代科技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回声和共鸣。了解混响现象。 2.通过阅读文字以及欣赏图片获得生活和自然中回声和共鸣的知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3.通过回声,共鸣有趣的声现象的介绍,使学生领悟到物理就在我们身边。通过阅读“动物与声音”,体会现实世界声音的丰富多彩,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科学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回声,共鸣是难点。 【教学过程】 1.奇异的声现象。 由美丽的弋阳圭峰四声谷出现的回声现象,引出回声概念。 回声是声波的反射在人耳引起的感觉。可向学生提出,为什么离障碍物距离近时就感觉不到有回声呢?让学生知道回声和原声至少相差0.1秒以上才能感觉有回声。如果原声和回声间隔不到0.1秒,回声与原声混在一起,可加强原声。 由学生举出自己所知道的回声现象,并进行解释。 简介回音壁、三音石、莺莺塔等建筑中的声现象,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并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 2.观察:音叉的共鸣。 如教材中图3-4-3,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的音叉也会发声,并把悬挂的泡沫塑料小球弹起。提出下列问题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右边的音叉振动,通过什么传播给左边的音叉?如果是真空,左边的音叉能振动吗? 如果左边换个不同频率的音叉,还能发生此现象吗? 通过观察和讨论,使学生对声波和共鸣有了感性认识。知道右边的音叉振动产生了声波,声波具有能量,当左边的音叉与右边音叉频率相同时,获得能量最大,以至于振动,发出了声音。接着给共鸣下定义:由一个物体振动发出声音,引起与它振动频率相同的另一个物体的振动而发声的现象叫共鸣。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中关于共鸣的故事。可以让学生自由发挥,列举生活中的共鸣现象。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声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 2.通过阅读文字、图片,观看录像资料,获得有关声知识的应用。 3.介绍声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 【教学过程】 1.情景创设、提出问题。 先让学生观看有关动物利用声的动画和录像。重新看课本图3-1-16(动物与声音)。可提出以下问题:什么是超声波、次声波?动物是如何利用声音的?你知道哪些声在生活和其他方面的应用?进而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 2.过程展开。 (1)超声是个多面手。 超声波与可听声有一样的传播速度,并遵循反射、折射和绕射等传播规律。但由于频率很高,因此又具有奇特的性质,例如在均匀的介质中定向直线传播;与一般声波相比,它的功率很大等等。利用超声波的这些特性,可以为人类服务。 让学生观察教材中图3-4-5声纳探测的示意图,提出一些问题:声纳能测距的原理是什么?利用声纳测量海底的深度,需要知道什么?需要测出什么?然后利用什么公式进行计算?并引导学生通过思考复习有关声速的概念以及回声现象后,了解声纳测距、定位的原理。 教师还可介绍根据反射波的强弱可测出被测物的大小和形状。并由此进一步说明教材中图3-4-6的B超的基本原理。 解释“倒车雷达”和超声加湿器的工作原理。 (2)次声本领大。 次声波的频率大至为1Hz-20Hz,由于次声的频率很低,因此显示出它种种的特性。最显著的特性是传播的距离远,而且不易被吸收。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并对次声的应用进行归纳。向学生简单解释海洋中的次声以及自然灾害中产生的次声等等。根据教学资源提供的内容进行进一步的展开。 (3)声识别技术介绍。 阅读教材,了解声音识别技术。 2 / 3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