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0新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单元概述第二单元物体的运动本单元主题的提出重要意义1.运动无处不在,大到宇宙天体,小到分子原子,每时每刻都处于运动当中2.生命在于运动,形容运动对于人类生命的重要性3.运动是科学家研究物质科学领域的一项重要内容4.运动与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学情分析关注的比较多的是孤立情境下的物体的运动状态,即同一物体相对于自身而言,各部分的位置有没有发生变化,而很少将运动置于两个物体的相互位置有没有发生变化上进行判别,也不能很好的区分运动的形式。片面认识电梯上的人或是列车上的乘客是静止的,地球上的房屋与树木是静止的。编写理念主题涵盖了物体运动的位置与状态、运动的快慢、运动的形式这三个主要概念,通过一系列的观察、描述、测量、排序等活动,关注学生比较、归纳、分析等科学思维的发展,帮助学生建立“物质是运动的”这个朴素的世界观。本单元对课标的落实内容要求4.1可以用某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方向和距离来描述该物体在某个时刻的位置。知道可以用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方向和距离来描述运动物体在某个时刻的位置。4.2通常用速度大小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1.知道测量距离和时间的常用方法。2.知道用速度的大小来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3.知道自行车、火车、飞机等常用交通工具的速度范围。4.3物体的机械运动有不同的形式。1.列举并描述生活中常见物体的直线运动、曲线运动等运动方式。2.比较不同的运动,举例说明各种运动的形式和特征。6.6.1自然界中存在多种能量的表现形式。知道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科学知识1.描述物体的运动。2.意识到使用工具可以更加精确、便利、快捷。科学探究1.在教师引导下,能运用感官和选择恰当的工具、仪器,观察并描述对象的外部形态特征及现象。2.在教师引导下,能用比较科学的词汇、图示符号、统计图表等方式记录整理信息,陈述证据和结果。科学态度1.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表现出对现象和事件发生的条件、过程、原因等方面的探究兴趣。2.了解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影响。本单元在整套教材中的位置低年段使用方向、远近等描述物体所处的位置(二年级上册《天空中的星体》)中年段本册教材第二单元《物体的运动》从运动与位置、运动的快慢、运动的形式等方面对运动进行研究,知道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高年段认识地球的自转、公转运动及其产生的现象(五年级下册《地球的运动》)认识太阳系中八颗行星的相对位置,描述月球、地球和太阳的相对运动(六年级上册《探索宇宙》)本单元次级主题的构成及逻辑关系《运动与位置》:从相对位置描述运动状态;《不同的运动》:从运动形式描述运动特征;《运动的快慢》:从运动速度描述运动快慢。单元活动框架单元教学目标与要求1.能够用位置、快慢和方向描述物体的运动。2.能够简单测量并计算物体的运动速度,了解不同的运动物体有着不同的运动速度。3.尝试用图画、文字描述运动特征,列举生活中常见的运知道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4.认识到没有绝对静止的物体,初步建立世间万物都在运动的意识。课时安排本单元各课内容分析第5课《运动与位置》教材分析本课是认识物体运动的第一课,主要是认识运动和位置之间的关系:一是可以用距离另一物体的位置有没有发生变化来判断该物体是否处于运动当中,二是可以用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方向和距离来描述运动物体的位置。教学内容主要包含四个活动:第一个活动观察教材呈现的四组图片,交流各种各样的运动,这是学生己有知识经验的归纳,有生命的物体与无生命的物体都可以运动,自然物在运动,人造物也可以在运动。第二个活动区别图片中哪些物体在运动,然后归纳出判断物体是否在运动,要看这一物体相对于另个物体的位置有没有发生变化,在已有的经验的基础上进行了提升,给出了判断物体是否在运动的标准。第三个活动则是通过一系列的具体情境,让学生判断物体是否在运动,认识到选择不同的物体作为参照,人们对于运动是否在运动的状态的描述也就不一样,通过网约车的生活实践,认识到如何描述运动物体的位置。最后一个活动是拓展活动,交流有没有绝对不动的物体,初步建立运动与静止都是相对的。教学目标1.知道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在运动的标准是要看这一物体相对于另一物体的位置有没有发生变化;2.能够借助某一参照物体判断物体是否在运动;3.能够通过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方向和距离来描述运动物体的位置;4.意识到自然界没有绝对不动的物体,运动与静止都是相对的。第6课《不同的运动》教材分析本课紧紧围绕运动的形式展开,教学内容包括四个活动:第一个活动绘制物体的运动轨迹,辨别物体的运动方式:直线运动或是曲线运动。第二个活动是认识不同的运动形式,描述它们不同的特征。这不仅仅是直线运动与曲线运动的区分,更主要的是描述更多的运动形式,用图示或文字举例说出不同的运动特征。第三个活动是第二个活动的反向活动,给出运动特征图式,要求选择合适的物体做各种形式的运动,通过动手做来进一步认识不同形式运动的特征。第四个活动是拓展活动,观察生活中的运动现象,分析其运动形式,暗含同一个物体的同一种运动包含多种运动形式的思想。教学目标1.通过绘制运动轨迹,知道直线运动、曲线运动是生活中物体的两种常见运动方式。2.能够比较不同物体的运动方式,了解其运动特点。3.能够通过做出某些形式的运动,更好地了解其运动特征。4.观察生活中的运动现象,并分析其运动形式。第7课《运动的快慢》教材分析本节课紧紧围绕运动的快慢即物体的运动速度展开,教学内容包括四个部分:第一部分设置运动员比赛的情境,从公平公正的角度提出距离与时间,这实际上就是影响速度的两个重要因素,最后揭示出用速度来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第二部分从实际操作层面去感知速度,包括两个活动:第一个活动是测量走路的速度,在这个活动里面学会测量距离与时间,然后运用前面所到的知识去计算速度;第二个活动是给运动速度排序,教材有结构的给出四组物体的运动速度,并用冲击力暗示速度快的物体能量大。这部分的学习除了比速度还要知道自行车、火车、飞机等常用交通工具的速度范围。第三部分从生活实际出发,从孩子们的身边出发,理解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第四部分阅读运动速度快的物体和运动速度慢的物体,最后回应第一节课的内容,如何判别运动速度慢的物体是否在运动。教学目标1.知道能用速度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速度就是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距离。2.知道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3.能够测量并计算物体的运动速度。4.能够给不同物体的运动速度排序,了解不同的运动物体有着不同的运动速度。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