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故事:小猫看到农民伯伯种庄稼,到了秋天收获了更多的粮食。于是它把一条小鱼种进了泥土,希望秋天能够收获更多的鱼。可是秋天到了,小猫扒开泥土,却发现不但没有长出新的小鱼,原来的鱼也不见了,这是怎么回事呢? 1.说出细菌和真菌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2.列举细菌和真菌对植物和动物生活的影响。 3.关注细菌、真菌与动植物和人类的关系。 观察与思考 分析下列图片中展示的生物现象,食物的腐败现象在日常生活中常能见到,自然界的物质循环更是时刻不会停止的。 发霉的面包 P79,作为分解者参与物质循环 面包发霉后,其中的有机物被分解成什么物质? 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 腐生的细菌和真菌。 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 生物的遗体被谁分解了? 它们分解后产生了什么物质? 这些物质又能被谁吸收和 利用? 被植物吸收利用,进而制造 有机物。 细菌和真菌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示意图 思考:细菌和真菌是如何参与 物质循环的呢? 大多数细菌和真菌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如果没有分解者,动植物的遗体就会堆积如山,动植物就会丧失生存的空间。 细菌 真菌 水+无机盐+二氧化碳 动物、人 吸收 利用 分解 有机物 植物 (有机物) 注意参与物质循环的细菌和真菌都是腐生菌 引起动植物和人患病 阅读课本80页内容,了解部分细菌、真菌对动植物和人的危害 足癣 甲癣(灰指甲) 真菌引起的动物疾病 如棉花枯萎病、水稻瘟病、小麦 叶锈病(左图)和玉米瘤黑粉 病(右图)等,都是真菌引起 的。 真菌引起的植物疾病 链球菌会引起扁桃体炎、猩红热和丹毒 扁桃体炎 猩 红 热 丹毒 细菌引起的动物疾病 黑斑病 以上的真菌和细菌都是寄生生活的 水稻白叶枯病 细菌引起的植物疾病 线连: (细菌) 真菌 链球菌 丹毒 猩红热 足癣 扁桃体炎 臂癣 1. 共生: 有些细菌或真菌与 共同生活在一起。它们相互 ,彼此 的现象。 动物或植物 依赖 有利 与动植物共生 生长在旧墙壁、树干或岩石上,呈灰绿色、硬壳状的植物斑块就是地衣。实际上,地衣是真菌与藻类共同生活在一起而形成的。藻类通过光合作用为真菌提供有机物,真菌可以供给藻类水和无机盐。 与植物共生 大豆、花生等属豆科植物的根瘤中,有能够固氮的根瘤菌与植物共生。根瘤菌将空气中的氮转化为植物能吸收的含氮的物质,而植物则为根瘤菌提供有机物。 牛、羊等肠内的细菌能够帮助动物分解纤维素,而动物可以为这些细菌提供生存的场所和食物。 人体大肠中的细菌能够制造维生素B12 和维生素K 。 与动物共生 讨论1:甲、乙两组为什么要用相同的树叶? 防止不同树叶对实验的影响 保证只有“有无细菌”这一单一变量 讨论2:为什么要使树叶保持潮湿? 细菌适宜生活在潮湿的环境中 技能训练 评价实验方案 讨论3:哪个方案更能说明问题?为什么? 方案一:不能, 甲组未高温灭菌,落叶会分解从而失去对照作用。 乙组在自然条件下空气中还含有其它能使得落叶 分解的微生物,不能说明其分解只是由细菌造成的。 方案二:不能, 该实验的目的是证明细菌对植物遗体的分解作用。 乙组不能排除有其它微生物使落叶分解的可能性,不是单一变量,影响实验结果。 方案三: 甲组: 乙组: 高温灭菌后放在无菌条件下 高温灭菌冷却后接种细菌,然后放在无菌条件下 实验前:保证了实验前对照组、实验组所处条件 完全相同,都进行了灭菌处理。 实验中:均处于无菌条件,保证了单一变量(有无细菌) 排除了所有影响实验的干扰。 1911年,德国人发现了寄生在昆虫体内的细菌,具有很强的杀虫能力, 这种细菌为苏云金杆菌。 苏云金杆菌的伴胞晶体能使害虫瘫痪致死。芽孢则能通过破损的消化道进入血液,在血液中大量繁殖,使害虫死亡。 现在人们已经能够大规模地培养苏云金杆菌, 用来杀灭害虫。 利用细菌和真菌作为生物杀虫剂,不仅可以控制害虫数量,同时也能通过减少农药的使用,减轻对环境的污染。 知识扩展名 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1.作为分解者参与物质循环(腐生)。 2.引起动植物和人患病(寄生)。 3.与动植物共生(共生)。 1.如果自然界中的各种细菌和真菌都不存在,那么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生物尸体极易腐烂 B.植物、动物大量繁殖 C.人类不再会患病 D.枯枝落叶堆积如山 D 2.下列关于共生的说法中,不确切的是( ) A.根瘤菌能与豆科植物形成共生关系 B.共生的两种生物分开后,两者都能独立生活 C.有些细菌和真菌能与动植物形成共生关系 D.共生的两种生物相互依赖,彼此有利 B 3.腐烂的水果往往散发出酒味,这主要是由什么引起的( ) A.曲霉菌 B.蘑菇 C.酵母菌 D.软腐细菌 C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