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2.通过体验活动,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研究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师、学生双边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1.组织、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并能得出正确结论。 2.声音的传播要靠介质。 3.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教学过程】 教师调试示波器,学生帮助教师对着话筒喊话,师生共同观察声音的波形,让学生“看”自己的声音。 一、引入新课。 将一个录音机的扬声器朝上放置,去掉扬声器罩,铺上一张纸,将泡沫做成的舞蹈演员放在上面,然后,播放《拉德斯基进行曲》让学生在欣赏音乐的同时,观赏小演员的舞蹈,突然,音乐嘎然而止,小演员也停止了跳动。 教师提出问题:你观察到哪些现象?关于这种现象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学生:我观察到:有声音时,小演员就跳舞,没有声音,小演员就不跳舞了。 学生:这是一种声现象,我想知道:为什么有声音时小演员就跳舞?声音是怎样发出来的?我们是怎样听到的?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引入新课。 板书: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二、进行新课。 1.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教师:在同学们的桌面上放着:钢锯条、橡皮筋、抹布和一盆水、音叉和与它配套的小锤,鼓或者锣、碎纸屑等。你可以利用这些器材或你周围的其它器材进行下面的活动。 投影:活动: 做一做:使更多的物体发出声音。 看一看:物体发声与不发声时有什么区别? 找一找:物体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特征? 在学生设计实验中,有些是非常巧妙的。如:证明发声的音叉在振动,有的用水显示,有的用乒乓显示;鼓膜的振动用纸屑显示等。 教师选择典型的实验让学生展示,并汇报实验结论: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教师评价、点拨:这些同学们的实验不仅得出:发声的物体在振动,他们的实验方法还有哪些好的地方值得同学们借鉴? 学生讨论后回答:把音叉的振动放大为乒乓球的振动,鼓膜的振动放大为纸屑的振动,使不容易观察到的微小的振动一目了然。 教师:像这样用乒乓球的振动来显示音叉的振动或用纸屑的振动来显示鼓膜的振动,将一个量的变化转化为另一个量的变化,这种方法叫做“转换法”,“转化法”在物理上经常使用。 教师进一步提出问题:有没有只发声不振动的物体呢?正在发声的物体,如果它的振动突然停止,这个物体还能发声吗?你能用实验来证明你的结论吗? 学生实验、讨论后得出: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如果振动停止,物体也就不能发声了。 教师:归纳上面的实验可以得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板书: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学生讨论、解释:扬声器上的小演员为什么会随着音乐翩翩起舞? 2.声音是怎么传播的。 教师:音叉的振动可以将乒乓球弹起,如果将乒乓球做的很小,把许许多多乒乓球都放在音叉周围会怎样呢? 学生讨论。 教师:如果在音叉周围放置许多空气粒子(空气分子),又会怎样呢? 学生想象、交流、讨论、描述他们的想法。 学生为准确描述他们想象的情景,自己将“波”这一名词提出来,这样老师可以顺水推舟;如果提不出来,老师可以应用水波、弹簧波等进行类比,也可以播放flash动画,帮助学生建立声波的概念。 为巩固声波的概念,变抽象为具体,让学生“看到”声波,可以用示波器显示声波,多找几位同学对着话筒说话、唱歌,让学生亲眼目睹自己声音的波形。并简单比较波形的不同,为学习下一节埋下伏笔。 三、课堂小结。 教师: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用到了哪些方法?学习过程中受到了什么启发?关于声音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又提出了哪些新的问题? 学生讨论后,教师找学生回答。 教师点评:在研究一个问题的过程中,能够发现新的问题,这就为更进一步的研究奠定了基础。所以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能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3 / 3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