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政治必修四《哲学与文化7.1文化的内涵与功能》第七课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第一框文化的内涵与功能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理解文化的内涵。(2)理解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3)理解文化与文明的关系。(4)理解文化的功能。2.核心素养【政治认同】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科学精神】科学把握文化的内涵与功能。【公共参与】积极主动参与参与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3.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文化的内涵。2.教学难点:理解文化的功能。4.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走进社会,我们可以感受到文化需求日益强烈,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文化产品日盖多样,文化生活精彩纷呈。你是否认真思考过:什么是文化?中华传统文化包括哪些合理内容?如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学习和理解这些问题,有助于我们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文化自信,促进文化发展。本节课我们学习文化的内涵与功能。(二)讲授新课文化的内涵与功能(板书)一.什么是文化(板书)阅读与思考“文化”在拉丁语中是“耕作”“栽培”的意思,属于物质生产的范畴。后来,文化的内涵由对禾苗的培植和化有,逐步延伸到对人的心灵和道德情操的培植和化育,从而成为集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于一体的概念。中国人所说的“文化”一词最早属于精神生产的范畴,主要是指人的教化与培养。《周易》中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意思是:通过观察天象,来了解时序的变化;通过观察人类社会的各种现象,用教育感化的手段来治理天下。西汉刘向将“文”与“化”两个字联为一词,他在《说苑》中写道:“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的文化概念传入中国,文化概念不断被赋予新的含义,使得人们对文化概念有了诸多不同的理解。天山、三江源、滇池等自然景观引人入胜,令人心驰神往,这些自然景观能不能称为文化?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文化内涵的理解。学生回答:略。教师总结:这些自然景观是不可以称为文化。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教师:文化的内涵是什么?学生:一般来说,文化一词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及其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狭义的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现象,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内容,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等非意识形态的内容。教师:文化是怎样产生的?学生: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教师:文化经济、政治是什么?学生:在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中,不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决定了不同时代的文化。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政治,给予经济、政治以重大影响。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支配和影响着人们的文化实践与文化生活。教师:文化与文明的关系是什么?学生:文化与文明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文明与野蛮相对立,是人类进步和开化状态的标志。物质方面的进步称为物质文明,精神方面的进步称为精神文明,制度方面的进步称为制度文明,生态方面的进步称为生态文明。只要是文明就是积极向上的。文化则有先进与落后的区分,反映先进的经济和政治的文化形成了先进文化,反映腐朽落后的经济和政治的文化形成了落后文化。文化与文明都是实践的产物,其创造主体都是人。先进文化是人类文明的一项重要内容。教师:文化与文化载体的关系是什么?学生:文化要通过载体呈现出来。所谓文化载体,是指文化的记录、记载、标识、传承和表现的物化形式。文化载体承载、表达和展现着文化的内容。文化载体是多种多样的,器物、行为、制度等是文化的载体。人类所从事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结果都不是文化本身,其体现和传导出来的思想、价值观、审美、意境和精神追求等才是文化。器物、行为、制度等是文化的载体,而不是文化本身。二.文化的功能(板书)阅读与思考“文”字的本义,指各色交错的纹理。《周易》中说:“物相杂,故曰文。”《礼记》中说:“五色成文而不乱。”《说文解字》中说:“文,错画也,象交文。”“化”,甲骨文写作“,左边为头朝下倒立的人,右边为头朝上站立的人,其义为变化。《说文解字》释为:“化,教行也。”结合上述材料谈谈:文化有什么功能?学生回答:略。教师总结:“化”,甲骨文左边为头朝下倒立的人,右边为头朝上站立的人,其意为变化,即寓意为正立的人帮助倒立的人正过来,即让不正归于正。因此文化的功能为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1)文化引导人们认识真善美,为人们提供精神指引,有助于提升全民族的文明素养。(2)文化教化育人,帮助人们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3)文化服务社会,满足人们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为人们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4)文化推动发展,是国家繁荣振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对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具有重要作用。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当代中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以认同、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文化为前提。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政治必修四《哲学与文化7.2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第七课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第二框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及特点。(2)理解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3)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2.核心素养【政治认同】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科学精神】科学把握中华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公共参与】积极主动参与健康有益的传统文化活动。3.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及特点。2.教学难点: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4.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走进社会,我们可以感受到文化需求日益强烈,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文化产品日盖多样,文化生活精彩纷呈。你是否认真思考过:什么是文化?中华传统文化包括哪些合理内容?如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学习和理解这些问题,有助于我们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文化自信,促进文化发展。本节课我们学习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二)讲授新课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板书)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及特点(板书)阅读与思考中国是远古人类起源的重要地区,中华文明是人类最古老的文明之一。考古发现证明,无论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辽河流域,还是北方草原、四川盆地、青藏高原、天山南北,都是孕育中华文明的摇篮。在几千年历史长河中,中国人民始终团结一心、同舟共济,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了守望相助的中华民族大家庭,创立了多样和谐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华传统文化是怎样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学生回答:略。教师总结: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多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历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勤劳智慧、自强不息创造得来的。中华文化是我国各民族在交流、碰撞、交锋中发展起来的,也是在与世界各国文化的交流、碰撞、交锋中发展起来的。一方面,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成为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另一方面,中华文化注重吸收和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不断增强其包容性,促进了自身的发展。教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是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人文精神等。核心思想理念包括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中华传统美德包括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中华人文精神包括促进社会和谐、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内容等。阅读与思考最先称秦始皇陵兵马俑为“世界第八奇迹”的人,是时任巴黎市长的希拉克。1978年,他第一次来到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不禁赞叹:“世界上曾有七大奇迹,秦俑的发现,可以说是第八大奇迹了,不看金字塔不算真正到过埃及,不看秦俑不算真正到过中国。”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在观赏后惊叹:“铜车马比我们宫廷的车马还要好!”约旦前国王侯赛因称:“这是人类的财富。”时任卢森堡首相的皮埃尔留言:“谢谢你们给我看到了世界上最好的精品。”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曾三次参观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他赞叹:“能创造这个灿烂历史的民族,一定能创造出光辉的未来。”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认为,在近6000年的人类历史上,出现过26个文明形态,但是,只有中华文化是延续至今而且从未中断的文化。就世界范围而论,中国古代文化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化之一。中华文化表现出最顽强的生命延续力。为什么这些国家政要会对秦始皇陵兵马俑发出如此赞叹?根据所学知识,想一想中华文化能够延续至今从未中断说明了什么。学生回答:略。教师总结:秦始皇陵兵马俑不但对研究军事史有着巨大的价值,而且对艺术史、科学史的研究具有独特的价值,它再现了2200年前中国雕塑艺术的辉煌成就,为世界了解中国古代文明提供了有利的条件。秦始皇陵兵马俑被称为“20世纪最重要的考古发现”,它和埃及、希腊等地的艺术精品的不同之处是以磅礴的气势、巨大的规模、严整独特的艺术结构震惊世界。它使我们仿佛置身于秦朝,看到了雄才大略的秦始皇正指挥着千军万马,进行着统一六国的伟大事业。中华文化能够延续至今从未中断说明了: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国人民的特质、禀赋不仅铸就了绵延几千年发展至今的中华文明,而且深刻影响着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深刻影响着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②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凝聚性和连续性,是中华民族共同文化特质的体现,是世界文明古国中唯一没有中断而延续至今的文化。中华文化很长一段时间一直走在世界前列,对周边国家和世界文明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中华民族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也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这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板书)阅读与思考观点一传统文化是财富。它架起了我们前进的阶梯,维持着我们的社会秩序,增强了我们的民族认同感,为我们的精神提供了栖息之所。如果没有传统文化,71.我们将失去精神家圆。观点二传统文化是包袱。它是一种惰性的力量、保守的因素。它钳制着我们的交往方式和思维方式,控制着我们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情趣,制约着我们的价值取向。传统文化对现实生活而言是财富还是包袱?请用事例说明你的观点。学生回答:略。教师总结:中华传统文化主要产生于中国封建社会,是对中国古代社会经济、政治的反映,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受到当时人们的认识水平、时代条件、社会制度的局限性的制约和影响,因而也不可避免地存在陈旧过时或已成为糟柏性的东西,如封建特权思想、等级意识等。在当代中国,学习、研究、应用传统文化,既是一个“取其精华、去其糟柏”,改造传统文化的过程,也是一个“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的过程。今天,我们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批判地予以继承,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阅读与思考有观点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经济、政治、文化、生态、教育、外交等方面的基本思想,在今天仍有积极价值。经济上,见利思义,民生为本,损有余而补不足;政治上,为政以德,民为邦本,任人唯贤,天下为公;文化上,和而不同,殊途同归,因俗而治;生态上,天人一体,回归自然,崇尚自然;教育上,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德智并重;外交上,协和万邦,讲信修睦,礼尚往来;等等。在当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许多思想主张对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积极意义。结合上述材料,说一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有哪些当代价值。学生回答:略。教师总结:①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办好今天的事情,推动国家发展。②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标识,涵养着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观。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有助于促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的安全和统一,铸牢中华民族的共同体意识。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诸如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思想,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思想,惠民利民、安民富民的思想,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等,能够为解决当代中国和世界发展中的许多问题提供有益借鉴。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强调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和平发展,这些思想观念有助于正确认识和处理国际关系,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动态三角形分割线【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政治必修四《哲学与文化7.3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第七课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第三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要求。(2)了解中华民族精神的内容和核心。(3)理解中华民族精神的作用。(4)理解中华民族精神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在不断丰富和发展。(5)理解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要求。2.核心素养【政治认同】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科学精神】科学把握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公共参与】积极主动参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动。3.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了解中华民族精神的内容和核心、理解中华民族精神的作用。2.教学难点: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要求。4.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走进社会,我们可以感受到文化需求日益强烈,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文化产品日盖多样,文化生活精彩纷呈。你是否认真思考过:什么是文化?中华传统文化包括哪些合理内容?如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学习和理解这些问题,有助于我们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文化自信,促进文化发展。本节课我们学习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二)讲授新课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板书)一.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板书)阅读与思考老子说:“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准刻艺术在创新的过程中发展,不仅表现为雕刻技艺更加纯熟、表现力日益突出,而且体现在用于雕刻的材质范围日益扩大,有石雕、玉雕、竹雕、木雕、沙雕、冰雕、果核难刻……甚至还有在头发丝上进行的雕刻。从我国先秦时期的诗经、楚辞到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及明清小说,从古希腊神话、罗马史诗到欧洲中世纪的十四行诗、文艺复兴时期的名作,以及18世纪、19世纪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作品,都体现着一种不断创新的精神。查阅资料,品读老子这句话,谈谈为什么在今天发展文化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以上述雕刻、文学等发展的事例来看,你认为该如何实现文化创新?学生回答:略。教师总结:文化继承是文化创新的基础。我们不能离开传统文化,空谈文化创新,任何时代的文化都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任何形式的文化都不可能摒弃传统文化而从头开始。一个民族和国家如果漠视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就会失去文化创新的根基。文化创新是文化继承的时代要求。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社会实践的发展,带来了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变化,要求文化体现新的时代精神。文化创新表现在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的努力之中。如何实现文化创新?①文化创新要立足于社会实践,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②文化创新必须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是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③实现文化创新必须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在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的过程中,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④文化创新要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要正确把握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反对“守旧主义”、“封闭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想。教师: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要求是什么?学生: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必须按照当今时代的特点和要求、对传统文化中有借鉴意义的内涵和陈用的表达形式予以改造、转化为符合时代特点和要求的新内涵和新的呈现形式,使之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教师: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的要求是什么?学生: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必须按照当今时代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的进步和发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进行补充、拓展和完善,使之成为适合当今时代实践和社会发展要求的文化形式。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板书)阅读与思考《周易》中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五四运动拉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推动了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形成了“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五四精神。结合上述材料思考:什么样的精神应该成为我们的民族精神?学生回答:略。教师总结: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租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它贯穿民族精神的各个方面。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相辅相成,体现着爱国主义这个全题。无论什么时候,爱国主义都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教师:中华民族精神的作用是什么?学生: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培育、继承、发展起来的伟大民族精神,为中国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的人民。中华民族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矩。阅读与思考2005年6月21日,习近平在《光明日报》上利发署名文章《弘扬“红船精神”走在时代前列》,系统阐述“红船精神”。他指出:“红船精神”正是中国革命精神之源。”“红船精神”的基本内涵是: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查阅资料,说说“红船精神”是怎么形成的,它与中华民族精神是什么关系。中华民族精神为什么在不同时期会有不同的表现?学生回答:略。教师总结:民族精神作为民族文化的结晶,其形成和发展既是长期历史积淀的过程,也是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丰富的过程。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实践中不断结合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要求,丰富着民族精神。教师: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要求是什么?学生:在新时代,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