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政治必修四《哲学与文化5.1社会历史的本质》第五课寻觅社会的真谛第一框社会历史的本质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理解劳动是社会历史的起点。(2)理解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3)理解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2.核心素养【政治认同】认同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历史观,正确理解和坚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科学精神】理解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通过事例,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分析问题。3.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2.教学难点:理解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4.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人类社会不同于自然界,在自然界中起作用的是盲目的、自发的力量,社会历史则是由有意识、有目的的人的实践活动构成的。社会生活的本质是什么?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是什么关系?社会历史发展有什么规律?社会历史的主体是什么?探讨和回答这些问题,有助于我们理解社会历史的本质、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和总趋势,有助于我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群众观点。本节课我们学习社会历史的本质。(二)讲授新课社会历史的本质(板书)一.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板书)阅读与思考恩格斯在《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中的作用》中谈到劳动的重要性。劳动是整个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而且达到这样的程度,以致我们在某种意义上不得不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首先是劳动,然后是语言和劳动一起,成了两个最主要的推动力,在它们的影响下,猿脑就逐渐地过渡到人脑;后者和前者虽然十分相似,但是要大得多和完善得多。随着脑的进一步的发育,脑的最密切的工具,即感觉器官,也进一步发育起来。正如语言的逐渐发展必然伴随有听觉器官的相应的完善化一样,脑的发育也总是伴随有所有感觉器官的完善化。动物仅仅利用外部自然界,简单地通过自身的存在在自然界中引起变化;而人则通过他所作出的改变来使自然界为自己的目的服务,来支配自然界。这便是人同其他动物的最终的本质的差别,而造成这一差别的又是劳动。结合上述材料,说明劳动在人类产生和发展中的作用。学生回答:略。教师总结:劳动是人类产生的决定因素,是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以制造工具为特征的劳动,是人类形成的标志。生产劳动对人类生存的意义还在于它贯穿于人类社会的始终。生产劳动不断创造人们所需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提供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没有生产劳动就没有人类的延续和发展。生产劳动是人的生命存在的基础,人类的产生、存在和发展都离不开劳动,离不开物质资料的生产。为什么说劳动是社会历史的起点?学生:劳动是社会历史的起点。劳动创造了人,劳动推动了人类社会的产生和发展。劳动发展史是理解所有社会历史奥秘的“钥匙”。教师:如何理解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学生:人类历史是由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构成的历史,研究人类历史的规律,也就是研究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的运动规律。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也就是把社会生活“当做实践去理解”。人类进行物质生产的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经济领域,人类调整、改革社会关系的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政治领域,人类创造科学文化的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精神文化领域。实践生成了社会生活的全部领域,形成了全部社会关系,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板书)阅读与思考无论中国还是西方,早在古代社会就有了关于自然界的丰富的唯物主义思想,但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总体上说来并没有贯彻到社会历史研究领域中去。即便像费尔巴哈这样在自然观上相当坚定的唯物主义者,一旦进入社会领域,总是不可避免地陷入唯心主义。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为什么人们可以唯物主义地解释自然界,却不能唯物主义地解释人类社会?学生回答:略。教师总结:自然界的万事万物没有意识,它们的变发展完全是自发进行的。社会历史是人们活动的结果,而人的活动是有自觉意识和目的的。以往的社会历史理论至多只是考察了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没有进一步追溯到产生这些思想动机的物质原因——社会存在,从而陷入唯心主义。因为当时的社会生产力还很落后,使当时的人们认识社会受到了限制.马克思处在第一和第二次工业革命之间,那时的社会生产力飞速发展,为马克思揭示人类社会的本质和规律创造了条件。马克思能够从实际出发,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认识人的本质,认识社会发展的运行规律。实践观是打开社会历史奥秘的钥匙。教师: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什么?学生:全部社会生活领域由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两部分构成。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两种基本的历史观。教师: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含义是什么?学生: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的物质生活过程,主要指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还包括地理环境、人口等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既包括社会意识的各种形式,即政治、法律、哲学、道德、艺术、宗教等观点,也包括社会心理和自发形成的风俗、习惯。阅读与思考古希腊哲学家色诺芬尼说:“假如牛、马和狮有手,并且能够像人一样用手作画和塑像的话,它们就会各自照着自己的模样,马画出、塑出马形的神像,狮子画出、塑出狮形的神像了。”费尔巴哈曾对各国信仰的神进行认真的考察,发现各国的神,无论其形象、衣着、使用的语言,还是发号施令的方式,都同那个国家的现实生活极为相像,几乎是该民族现实生活的翻版。于是,他发现了一条隐藏在神圣光环背后的真理:“自然神不是别的,就是自然本身;人神不是别的,就是人本身。”并非神按照他的形象造人……而是人按照他的形象造神。”马克思说:“宗教里的苦难既是现实的苦难的表现,又是对这种现实的苦难的抗议。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情感,正像它是无精神活力的制度的精神一样。宗教是人民的鸦片。”恩格斯说:“宗教按它的本质来说就是抽掉人和大自然的整个内容,把它转给彼岸之神的幻影,然后彼岸之神大发慈悲,又反过来使人和大自然从它的丰富宝库中得到一点东西。”宗教所描绘的世界与现实世界之间有什么关系?人的许多不切实际的念头、思想与实际生活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回答:略。教师总结:宗教所描绘的世界是对现实世界的歪曲的虚幻的反映,其内容来源于现实世界。在现实世界中都能找到宗教所描绘的事物的原型,宗教所描绘的事物是对现实世界中存在的事物的加工和再创造。人的许多不切实际的念头、思想都来源于实际生活,是对实际生活超脱、虚幻的反映。没有具体的实际生活就不会产生相关的不切实际的念头与思想。教师:如何理解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学生:(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①社会意识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②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消极的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促进作用。阅读与思考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然存在着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落后的、腐朽的思想,贪污腐败、拜金主义、好逸恶劳、贪图享受等现象还时有发生。在社会主义社会里,为什么仍然还存在落后的和腐朽的思想?学生回答:略。教师总结: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但它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政治必修四《哲学与文化5.2社会历史的发展》第五课寻觅社会的真谛第二框社会历史的发展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了解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2)理解社会的基本矛盾运动。(3)理解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4)理解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2.核心素养【政治认同】认同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坚信社会主义经历一个长过程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科学精神】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通过事例,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分析问题。3.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社会的基本矛盾运动、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2.教学难点:理解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4.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人类社会不同于自然界,在自然界中起作用的是盲目的、自发的力量,社会历史则是由有意识、有目的的人的实践活动构成的。社会生活的本质是什么?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是什么关系?社会历史发展有什么规律?社会历史的主体是什么?探讨和回答这些问题,有助于我们理解社会历史的本质、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和总趋势,有助于我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群众观点。本节课我们学习社会历史的发展。(二)讲授新课社会历史的发展(板书)一.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板书)阅读与思考在中国古代哲学中,有许多注重经济因素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的思想。如《管子》中说:“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孔子主张先使民“富之”,然后才能“教之”。物质生产在社会的存在和发展中起着什么作用?学生回答:略。教师总结: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为了生活,首先需要解决吃、穿、住、用、行等所需要的生活资料。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物质生活资料。阅读与思考马克思说:“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这句话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学生回答:略。教师总结:手推磨为标志的生产力产生的是封建制的社会(生产关系);蒸汽磨为标志的生产力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生产关系)。因此,这句话揭示的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教师: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对社会存在和发展起着什么作用?包括哪几个方面?学生:人类历史是由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构成的历史,研究人类历史的规律,也就是研究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的运动规律。人们在生产活动中形成的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生产方式的变革决定着社会形态的更替。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包括人与自然的关系(生产力)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生产关系)。教师:如何理解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学生: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有机结合和统一构成社会的生产方式。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使其适应社会需要的客观物质力量,其基本要素包括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社会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和产品分配关系。生产力是生产方式中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表明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这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阅读与思考《中国共产党章程》指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是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逐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并且为此而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方面和环节。”为什么发展生产力就需要改变生产关系中同生产力不相适应的方面和环节?学生回答:略。教师总结: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重大的反作用,它会起着束缚或解放生产力的作用,起着阻碍或发展生产力的作用。当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相适合时,它会有力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当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不相适合时,它会阻碍甚至破坏生产力的发展。因此发展生产力就需要改变生产关系中同生产力不相适应的方面和环节。教师:如何理解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学生: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决定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就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它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就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则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前进。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体现了两者之间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这就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教师总结: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是在任何社会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这一普遍规律的发现,使人类第一次解开了社会历史领域之谜,使关于社会历史的理论第一次真正成为科学。二.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板书)阅读与思考从刀耕火种到现代文明,人类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推动了社会历史的发展。回首近代以来中国波澜壮阔的历史,展望中华民族充满希望的未来,我们得出一个坚定的结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是什么?社会基本矛盾是如何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学生回答:略。教师总结:社会发展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在阶级社会里,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通过阶级斗争实现,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非对抗性的,只能通过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即改革加以解决。改革也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总之,人类通过各种实践活动不断地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从而推动社会历史由低级向高级发展。教师: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和方法是什么?学生: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社会发展是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教师:阶级社会的基本矛盾及解决办法是什么?学生:阶级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在阶级社会中,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被剥削阶级反对剥削阶级的斗争,迫使统治阶级不得不调整某些经济和政治关系,使社会基本矛盾得到一定程度的缓和,从而或多或少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当旧的生产关系严重阻碍生产力发展时,只有通过先进阶级反对反动阶级的革命,才能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建立新的生产关系,解放生产力,推动社会发展。教师: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及解决办法是什么?学生: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但是,这一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可以通过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加以解决。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教师总结:社会主义社会是共产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共产主义的目标是消灭阶级对立,建立一个自由人的联合体,在这个联合体中,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人类通过各种实践活动不断解决社会基本矛盾,推动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历史唯物主义科学地揭示了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邓小平指出:“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社会主义经历一个长过程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政治必修四《哲学与文化5.3社会历史的主体》第五课寻觅社会的真谛第三框社会历史的主体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理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2)理解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2.核心素养【政治认同】认同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自自觉树立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科学精神】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通过事例,能运用社会历史主体的有关知识,分析社会问题。3.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2.教学难点:理解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4.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人类社会不同于自然界,在自然界中起作用的是盲目的、自发的力量,社会历史则是由有意识、有目的的人的实践活动构成的。社会生活的本质是什么?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是什么关系?社会历史发展有什么规律?社会历史的主体是什么?探讨和回答这些问题,有助于我们理解社会历史的本质、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和总趋势,有助于我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群众观点。本节课我们学习社会历史的主体。(二)讲授新课社会历史的主体(板书)一.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板书)阅读与思考梁启超认为,“历史者,英雄之舞台也,舍英雄几无历史”,大人物“心理之动进稍易其轨而全部历史可以改观”,按照这一观点,中国历史完全是由孔孟老庄、秦皇汉武等大人物创造的。三大战役的胜利,是人民战争的伟大胜利。各解放区人民以无比巨大的热情,以源源不绝的人力物力给予前线以空前规模的支援。据统计,仅为支援淮海战役,动员起来的民工累计达543万人,向前线运送1460多万斤弹药、9.6亿斤粮食等军需物资。陈毅曾深情并形象地说、准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究竟谁是历史的创造者?学生回答:略。教师总结: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社会历史是由人的实践活动构成的,每个人都是历史活动的参与者,但人们在历史发展中所起作用的性质和大小是不同的。唯物史观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发展的基本观点出发,强调社会发展的历史首先是物质生活资料生产的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历史。教师:人民群众的含义、范围、地位是什么?学生:(1)含义: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主体部分是劳动群众。(2)范围:在我国现阶段,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和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爱国者,都属于人民群众的范围。(3)地位: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阅读与思考2018年12月18日,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习近平在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现在,我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制造业第一大国、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商品消费第二大国、外资流入第二大国,我国外汇储备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中国人民在富起来、强起来的征程上迈出了决定性的步伐!”“40年来取得的成就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更不是别人恩赐施舍的,而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用勤劳、智慧、勇气干出来的!”人民群众的物质生产活动对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起着什么作用?学生回答:略。教师总结: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作为物质生产的承担者和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创造了人们吃、穿、住、用、行等必需的生活资料。人民群众的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阅读与思考《格萨尔王传》是在藏族古老神话、传说、故事、歌谣、谚语等民间文学作品的基础上集体创作而成。它以恢宏的气势、高超的艺术技巧,反映了藏族发展的历史。千百年来,我国藏族、蒙古族等民众世代口耳相传,保存了这部世界上最长的史诗。这部长篇史诗所反映的内容是从哪里来的?《格萨尔王传》的创作和流传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学生回答:略。教师总结: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是一切精神财富形成和发展的源泉。人民群众的实践为精神财富的创造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人民群众还直接创造了丰硕的社会精神财富。阅读与思考人民是改革开放伟大奇迹的创造者,是推动改革开放的力量源泉。改革开放在认识和实践上的每一次突破和演化,改革开放中每一个新生事物的产生和发展、每一个经验的取得和积累,都来自亿万人民的实践和创造。结合以上论述,查阅相关资料,说明人民群众在推进改革开放中的作用。学生回答:略。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在任何时期都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在阶级社会中,生产关系的变革、社会制度的更迭,都是通过人民群众的革命实现的。人民群众通过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创造和改变社会关系,从而不断推动社会历史进步和发展。二.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板书)阅读与思考毛泽东在《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中指出:“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就是说,将群众的意见(分散的无系统的意见)集中起来(经过研究,化为集中的系统的意见),又到群众中去作宣传解释,化为群众的意见,使群众坚持下去,见之于行动,并在群众行动中考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然后再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再到群众中坚持下去。如此无限循环,一次比一次地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为什么毛泽东特别强调群众路线?群众路线在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史中起了什么作用?结合身边的事例,谈谈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党的群众路线。学生回答:略。教师总结:毛泽东特别强调群众路线,是因为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夺取民主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是取得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胜利并成功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也是推动改革开放不断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教师:群众观点、群众路线的内涵是什么?学生:我们党的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是: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我们党的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教师: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意义是什么?学生: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夺取民主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是取得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胜利并成功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教师: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基本要求是什么?学生: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必须发挥人民的主人翁精神,更好地保障人民权益,更好地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