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 教学课题 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实验探究,认识影响电流大小的因素有电压和电阻. 知道导体中的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 2.过程和方法 通过探究过程进一步体会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分析与论证、评估等探究环节. 通过制定方案进一步体会“控制变量”这一重要研究方法. 通过分析与论证过程提高学生根据实验数据归纳物理规律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数据收集的过程中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通过探究,揭示隐藏的物理规律,激发学生探索的乐趣. 在与小组成员合作完成实验的过程中,加强与他人的协同、合作能力. 教学重点 用“控制变量”法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的过程和方法. 教学难点 同时使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量一段导体两端的电压和其中的电流 仪器材料 定值电阻(5Ω、10Ω、15Ω各一个),电流表,电压表各一只,滑动变阻器一只,干电池两节,导线若干 教学方法 讲授、探索试验、讨论相结合 板书设计 欧姆定律 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 提出问题:电流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猜想与假设 设计实验: 实验器材 实验电路图 数据表格 进行实验、收集证据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设计 学生活动设计 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让学生自由猜想,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和主动参与教学意识. 向学生渗透“控制变量”的思想. 设计实验方案 教师及时进行鼓励表扬并强调应注意的问题. 师生讨论得出最佳方案 实验探究 演示实验. 按上图所示连接电路,第一次用一节干电池,第二次用两节干电池,观察灯泡亮度的变化. 仍按上图所示连接电路,在使用两节干电池的情况下,分别将两个不同的灯泡接入电路,观察亮度是否相同? 设疑: 通过演示实验(1)、(2)中小灯泡亮度为什么会发生变化? 学生回答:电路中电流发生了变化 教师:演示实验(1)、(2)中分别是什么因素使电流发生了变化? 学生回答: 教师要强调实验(1)中同一个灯泡,主要原因是改变了电压.实验(2)中使用的电源不变,但两次使用的灯泡不同,主要原因是电阻改变了. (注:按这种方法实验,实验(1)灯泡亮度变化,灯丝的电阻也一定变化,不能保证电阻不变;实验(2)使用同样电池,改变外电路电阻,也不能保证电源输出电压不变,不能给学生以错误印象.) 提出问题: 教师:电路中电流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 猜想与假设 学生回答:可能与电压、电阻有关. 教师:如何验证你的猜想? 如果两个因素影响一个物理量,在物理学上通常用什么方法来研究? 学生:控制变量法 教师:通过保持一个量不变,看电流与另一个量之间的关系. 具体做法:(1)在研究电流与电压关系时,保持电阻不变,通过改变电压,观察电流使如何变化的.(2)在研究电流与电阻关系时,保持电压不变,通过改变电阻,观察电流是如何变化的. 设计实验 教师:(1)在研究电流与电压关系时,选用一个固定电阻,你如何改变电压? 用那些仪表完成这些测量? 仅用一个电阻能否得出普遍结论? 学生讨论后画出合理的实验电路图 (实验中为什么不用灯泡而要用定值电阻呢?因为灯丝的电阻随温度的变化明显,而使用定值电阻,温度变化不大,电阻值可以认为是不变的.) 教师:图2为什么比图1更方便地改变电阻两端的电压? 对学生的讨论做简单的分析和评价,介绍有关仪器强调滑动变阻器在实验中的作用. 教师:图2是否可以对探究(2)适用?在改变电阻时,如何实现电压不变? 学生讨论后回答 对实验(1)设计记录数据表格(1) 实验次数 电阻R/Ω 电压U/V 电流I/A 1 5 2 5 3 5 4 10 5 10 6 10 7 15 8 15 9 15 对实验(2)设计记录数据表格(2) 实验次数 电阻R/Ω 电压U/V 电流I/A 1 5 1 2 10 1 3 15 1 4.进行实验、收集证据 要提醒学生注意: (1)在测量过程中,电路闭合时间不能过长,读取数据后要断开电路,以防通电时间过长,电阻发热给测量带来误差. (2)测量组数的多少可根据时间而定,时间充足就多测量几组,但至少要测量三组以上;可以分别研究电流与电压,电流与电阻关系. (3)让学生调节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尽量使电阻两 端的电压成整数倍地变化(如:1V、2V、3V┄). (4)引导学生思考变阻器在实验中的作用 教师巡视及时发现学生实验中的问题 请学生记录实验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课下进行整理,留作下节课交流讨论. 观察灯泡亮度的变化,积极思考. 学生思考、讨论 学生思考、讨论设计实验电路及实验步骤. 学生自己设计表格,然后相互交流,不断完善. 通过老师讲解,学生体会设计数据表格的方法. 学生分组实验,使学生在实验中进一步体验“控制变量法”的应用. 课后作业 完成实验报告. 实验中所的数据进行初步分析,选择几组数据画出I—U图像. 教学反馈 备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