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高中政治统编版(2019)必修一3.1 伟大的改革开放(上)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新教材】高中政治统编版(2019)必修一3.1 伟大的改革开放(上)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思想政治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3.1伟大的改革开放(上)教学设计
【课
题】
伟大的改革开放(上)
【课
型】
新授课
【课
时】
一课时
【教材分析】《伟大的改革开放》是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三课的第一框,承接“中国站起来”,开始讲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中国,使“中国富起来”。通过学习改革开放的相关知识,引导学生思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中国发展前进中的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和信心,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和道路自信让我们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学情分析】学生对改革开放的知识有一定积累,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史料详实,生动感人,增强学生的心理体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环节的设计要贴近学生实际,要结合学生已具备的知识,过程要有可操作性。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和历程,深刻领会改革开放的性质和历史必要性。
能力目标:通过自主学习,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总结归纳能力;通过合作探究,提升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理解分析能力;通过展示成果环节,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和自我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改革开放的知识,使学生更加坚定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价值观念,进一步增强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感,坚定“四个自信”,增强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做担负起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学科素养】
政治认同:认同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坚定“四个自信”。
科学精神: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分析改革开放。
公共参与:积极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
【教学重点】
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和历程;改革开放的性质和历史必要性。
【教学难点】
正确认识改革开放的性质和历史必要性
【教学方式】
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讲授法等
【课前准备】
改革开放的史实资料;教学PPT;等
【教学过程设计】
程序设计
学习环节内容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预设)
媒体运用




列出预习问题
提出预习问题,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结合已有知识,找出预习问题的答案。
引导学生对找到的信息进行整合,绘制记忆表格或者列出知识要点。
根据PPT展示的问题,在课文中找到问题的答案,学会速读课本的同时找准课本关键信息,
对找到的信息进行整合,绘制记忆表格或者列出知识要点。







一、伟大的改革开放
1.改革开放历程:
起步和全面展开阶段(开启标志;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关键事件)
深入发展阶段(标志、表现)
全面深化改革新阶段(部署时间、表现)
根据课前分组情况,依次邀请每组的发言人,展示该组合作学习的成果,检验预习效果。
每组的发言时间不得超过3分钟。
其他组同学的补充或者异议在该组发言结束后进行,时间控制在1分半,特例依具体情况延长时间,总时长要调控好。
每个小组推荐一名同学为发言人,展示本组合作学习的成果。
其他未展示的同学认真观看,待发言人结束发言后,对发言同学的发言内容进行修改或者补充。








探究一:
结合史实和相关知识,谈谈改革开放让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哪些突出变化。




教育
医疗
交流工具
探究二:结合史实和课本知识,谈谈我国为什么要进行改革开放?
基于对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深刻把握;
基于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的深刻总结;
基于对时代潮流的深刻洞察;
给予对人民群众期盼和需要的深刻领悟。
探究三:根据课本知识,简述我国改革开放的历程。
开始和全面展开阶段:
标志:1978.12十一届三中全会
表现:对内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对外开放(1984.十二届三中全会;经济特区、沿海港口城市、格局形成)
深入发展阶段:
南方谈话
十四大
十四届三中全会
世贸组织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全面深化改革新阶段:
十八届三中全会
自由贸易试验区
十九大
提示:
贴合实际生活,从多角度出发,感悟改革开放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突出变化。注意以情动人,生活的最动人。
提示:
原因类试题可以从国内国际当前、未来等角度分析,引导学生全面分析问题,结合史实和自己的理解,组织好答案,答案用语简介,逻辑清晰。
提示:
课本知识相对清晰,需要引导学生对课本知识进行归纳总结,从材料中提取关键信息,整合成知识体系,便于理解记忆。同时要训练学生的答题能力,获取有用信息,提升答题技巧。
根据探究问题,和本组内的同学展开讨论,然后自己组织好答案,将答案草稿或者逻辑线罗列在草稿纸上,根据提问顺序,展示自己的答案。














1.“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在党和国家面临何去何从的重大历史关头,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__________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确定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开启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A.十一届三中全会
B.十二届三中全会
C.十九大
D.十九届三中全会
【答案】A
2.80年代初期农村盛传一些民谣:“全家一起干,不到天黑不吃饭。”“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农业实行大包干,粮食年年都翻番。”这反映出
A.下放权力解放了生产力
B.农民获得土地所有权
C.市场经济兼顾各方利益
D.土地流转有利于致富
【答案】A
【解析】A: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开始陆续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获得农业经营自主权,农民劳动生产积极性大为提高,极大地促进了农村社会生产力的发展,A项正确。
B:农民获得土地承包权,所有权归集体,B错误。
C:材料没有体现市场经济兼顾各方利益,C不合题意。
D:“农业实行大包干”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不是土地流转,D错误。
故本题选A。
3.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是最鲜明的时代特征。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任何一个领域的改革都会牵动其他领域,同时也需要其他领域的改革密切配合。这是因为
①改革开放是我国现阶段的中心工作
②改革完善和发展了社会主义制度,给我国社会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③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④改革开放能使我国迅速赶超发达国家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③④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对改革开放的作用的正确认识,是对学生认知能力的考查。①:根据所学知识,我国现在是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初级阶段的中心工作是经济建设,①观点错误。
②③: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改革完善和发展了社会主义制度,给我国社会注人了生机和活力,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②③观点正确。
④:改革开放有利于我们建设现代化强国,但该选项中迅速赶超发达国家的说法错误,④排除。故本题选B。
4.发展,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是人类社会全部实践活动,也始终是中国社会最核心、最基本的容,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中共八大和中共一届三中全会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进行了成功探索。两次会议的共同之处是(

①创立了邓小平理论
②决定实行改革开放
③解放、发展了社会生产力
④明确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是经济建设
A.①③
B.②④
C.③④
D.①②
【答案】C
【解析】①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实现全党工作重心向经济建设的转移,实行改革开放,开辟了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创立了邓小平理论,这两项不是两次会议的共同之处,排除①②。
③④: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的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提出解决矛盾的办法是发展社会生产力;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是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口号,把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可见也涉及社会主要矛盾和工作重心问题,这两项都是两次会议的共同之处,③④符合题意。故本题选C。







第三课
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第一框
伟大的改革开放
一、改革开放的进程






练习册对应习题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