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政治必修四《哲学与文化8.1文化的民族性与多样性》
第八课??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
第一框??文化的民族性与多样性??教学设计
?
1.教学目标
(1)了解民族文化的地位、作用。
(2)理解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价值观。
(3)理解文化多样性的地位、意义和要求。
2.核心素养
【政治认同】
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科学精神】
科学把握文化多样性的地位、意义和要求。
【公共参与】
正确吸收和借鉴外来文化有益成果,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3.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了解民族文化的地位、作用。
2.教学难点:理解文化多样性的地位、意义和要求。
4.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世界文化多姿多彩。各具特色的文化,构成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如何正确认识文化的民族性和多样性?如何推动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交融?正确理解这些问题,有助于我们正确吸收和借鉴外来文化有益成果,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本节课我们学习文化的民族性与多样性。
(二)讲授新课
文化的民族性与多样性(板书)
一.文化具有民族性(板书)
阅读与思考
风格迥异的建筑艺术杰作遍布世界各地,展现出多姿多彩的文化特色。
不同的建筑艺术、舞蹈艺术、体育运动项目、语言文字等,承载着不同的文化内涵。请举一两个例子加以说明。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中国武术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和独特表现形式,与中国的古典哲学、政治伦理、军事思想、文化艺术、医学理论、社会习俗等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组成了绚丽多姿的中国文化。它的指导思想是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武术练功是把人作为一个整体来训练的,讲究“内练精气神,外练筋骨皮”“内外合一,形神兼备”。而且,要把人放到自然中去,把人的运动同周围的环境密切联系起来。武术练功要求按不同的季节、时辰、时令等,根据自然界和人体机能的变化,采用不同的方法,来达到练习的目的。由于中国武术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思想,具有修身养性的功效,因此,它在世界上有着广泛影响。
教师:民族文化的地位是什么?
学生: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是这个民族历史发展的产物和人民智慧的结晶,同时也都或多或少借鉴融合了其他民族的文化。
教师:民族文化的作用是什么?
学生:在一个民族的历史与现实中,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激发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重要作用,是一个民族生有与发展的精神根基。
教师:民族文化的核心是什么?
学生:价值观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民族文化体现在民族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思维方式,以及民族节日、民族服饰等方面。
二.文化具有多样性(板书)
教师:比较29、30、31届奥运会会徽的异同,解释它们各自的文化印记。为什么不同的奥运会承办国设计出不同的会微?
学生:历届奥运会会徽的图案虽然千差万别,但都有一个共同的标志,即相互套连的奥林匹克五环标志,同时衬以表现奥运城和东道国历史、地理、民族文化传统等特点的主体图案,使人一眼就可看出奥运会举办的时间和地点。
北京29届奥运会会徽分上中下三个部分,主体为上部大红底色的白色"京"字图形,约占整个会徽的3/5。"京"字形状酷似汉字的"文"字,取意中国悠久的传统文化。整个"京"字图形为一个向前奔跑,迎接胜利的运动人形。"京"字图形下是黑色的英文"Beijing2008"字样,其下是奥运五环标志。北京2008奥运会徽形象独特,英文的"北京"和2008年以及奥运五环,将奥林匹克精神与中国传统文化完美结合。
英国伦敦的第30届奥运会徽利用形似碎玻璃的"2012"通过变体形式成了会徽的主体,表示举办地点的"London"和奥运会五环标志被嵌在第一个"2"和"0"。伦敦奥组委称,这一强有力的、现代的会徽象征着富有活力的奥林匹克精神及其能感染全世界人民的能力。图中五大块图案象征着北美洲,亚州和欧洲,南美洲,大洋洲(中间的小方块),以及非洲(从上到下,从左到右),蕴含着来自世界各地的运动员齐聚伦敦的含义,而这些图案又巧妙地变形成"2012"的字样。
巴西里约31届奥运会的会徽是三个连在一起的抽象人形手腿相连,组成了里约著名的面包山形象。体现了里约的特色和这座城市多样的文化,展示了热情友好的里约人和这座美丽的上帝之城。会徽设计基于四个理念--富有感召力的力量性、和谐的多样性、丰富的自然性和奥林匹克精神。
教师:文化多样性的地位是什么?
学生:文化多样性表征文化存在的丰富程度。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都扎根于本国本民族的土壤之中,各国和各民族的政治、经济等社会条件不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
教师:文化多样性的意义是什么?
学生: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不论是中华文化,还是其他民族的文化,都是人类实践创造的成果,都有其独特魅力和价值。只有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世界才更加丰富多彩,充满生机与活力。
教师:文化多样性的要求是什么?
学生:面对文化多样性,我们要在坚持各民族平等的基础上,尊重差异,理解个性,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政治必修四《哲学与文化8.2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
第八课??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
第二框??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教学设计
?
1.教学目标
(1)了解文化交流的意义和要求。
(2)理解文化交流构成了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
(3)理解文化交融推动文化的发展。
(4)理解文化交融的意义。
2.核心素养
【政治认同】
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科学精神】
科学把握文化交流、交融的意义和要求。
【公共参与】
正确吸收和借鉴外来文化有益成果,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3.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了解文化交流的意义和要求。
2.教学难点:理解文化交融的意义。
4.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世界文化多姿多彩。各具特色的文化,构成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如何正确认识文化的民族性和多样性?如何推动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交融?正确理解这些问题,有助于我们正确吸收和借鉴外来文化有益成果,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本节课我们学习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
(二)讲授新课
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板书)
一.文化交流与文化发展(板书)
阅读与思考
儒家学说曾对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的哲学思想,特别是对他著名的“单子论”产生过影响近代欧洲的一些文化名人,如伏尔泰、歌德、雨果,都从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中汲取过营养。儒学本是中国的学问,但也早已走向世界,成为人类文明的一部分。
孔子在两千多年前提出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被誉为处理国家间关系的“黄金法则”。
结合上述材料,谈谈文化交流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文化交流构成了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各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和交流不仅不会成为文化发展和创新的障碍,反而会对不同民族文化的发展和创新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正是坚持求同存异、取长补短的原则,积极推进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才推动了人类文化的发展。人类文化发展的历史就是一幅不同文化交流、交融的宏伟画卷。
阅读与思考
古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通商易货之道,更是一条知识交流之路。沿着古丝绸之路,中国将丝绸、瓷器、漆器、铁器传到西方,也为中国带来了胡椒、亚麻、香料、葡萄、石榴。沿着古丝绸之路,阿拉伯的天文、历法、医药传入中国,中国的四大发明、养蚕技术也由此传向世界。更为重要的是,商品和知识交流带来了观念创新。
汉代,张骞出使西域,打通东方通往西方的道路。唐宋元时期,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同步发展、中国、意大利、摩洛哥的旅行家杜环、马可·波罗、伊本·白图泰都在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留下了历史印记。明代,著名航海家郑和七次远洋航海,留下千古佳话。这些开拓事业之所以名垂青史,是因为使用的不是战马和长矛,而是驼队和善意;依靠的不是坚船利炮,而是宝船和友谊。一代一代“丝路人”架起了东西方合作的纽带、和平的桥梁。
为什么古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通商易货之道,更是一条知识交流之路?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古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通商易货之道,更是一条知识交流之路。沿着古丝绸之路,中国将丝绸、瓷器、漆器、铁器传到西方,也为中国带来了胡椒、亚麻、香料、葡萄、石榴。沿着古丝绸之路,阿拉伯的天文、历法、医药传入中国,中国的四大发明、养蚕技术也由此传向世界。更为重要的是,商品和知识交流带来了观念创新。
教师:文化交流的要求是什么?
学生:(1)坚持求同存异、取长补短的原则,积极推进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推动人类文化的发展。
(2)我们应该维护各国各民族文明多样性,加强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借鉴,而不应该相互隔膜、相互排斥、相互取代。
二.文化交融与文化发展(板书)
阅读与思考
沈绣是苏州刺绣流派中的一支,它的独特之处是常以西洋油画的人物肖像、风景等为绣稿,吸收其用光、用色和明暗关系等技法用于刺绣技法中,使得绣品立体感强、生动逼真,典型地体现了东西方艺术的结合。
结合典型事例,阐明文化交融如何促进世界文化的丰富与发展。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1)文化交融推动文化的发展。文化因交流而多彩,文化因交融而丰富。一个民族的文化成就,既是本民族人民劳动智慧的结晶,也融入了其他民族文化的有益成果;它不仅属于这个民族,而且属于整个世界。
(2)人类通过文化交融,积极借鉴别国别民族思想文化的长处和精华,为本国本民族文化的丰富发展汲取丰富营养,增强本国本民族文化的自尊、自信、自立,也为世界文化发展繁荣作出了贡献。
(3)推进人类文化交融,是让世界变得更加美丽,各国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的必由之路。
【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政治必修四《哲学与文化8.3正确对待外来文化》
第八课??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
第三框??正确对待外来文化??教学设计
?
1.教学目标
(1)理解对待外来文化的错误观点。
(2)理解对待外来文化的正确态度。
(3)理解立足国情,交流互鉴。
2.核心素养
【政治认同】
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科学精神】
科学把握对待外来文化的正确态度。
【公共参与】
正确吸收和借鉴外来文化有益成果,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3.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对待外来文化的正确态度。
2.教学难点:理解立足国情,交流互鉴。
4.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世界文化多姿多彩。各具特色的文化,构成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如何正确认识文化的民族性和多样性?如何推动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交融?正确理解这些问题,有助于我们正确吸收和借鉴外来文化有益成果,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本节课我们学习正确对待外来文化。
(二)讲授新课
正确对待外来文化(板书)
一.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板书)
阅读与思考
全盘西化论认为,“中国的问题,根本就是整个文化的问题”,中国文化的出路就是要中国文化彻底地西化。
文化复古主义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千年道统不能丢弃,中国文化的唯一出路就是要重新确立传统文化的主导地位,恢复“儒教”,返回孔盖之道,在全社会提倡尊孔运动,倡导诵经复古;四书五经就是当代文化,只要念好四书五经就能够建成文化强国。
你认为上述观点存在哪些不足和局限?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全盘西化”论尽管在批判封建专制文化、宣传西方科学、民主和自由思想方面,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在总体上是一种错误的理论,是一种数典忘祖的民族虚无主义倾向,是不符合中国国情的。文化复古主义虽然在肯定中国传统文化的作用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他们死守传统的教条,不肯对传统文化持扬弃的态度,不愿向西方先进文化学习,这是一种食古不化的形而上学观念,是完全错误的。
教师:对待外来文化的错误观点是什么?
学生:近代以来,对待外来文化,中国文化界曾有过两种激进的观点:彻底拒斥外来文化的文化复古主义、盲目照搬西方文化的全盘西化论。历史和实践证明,这两种观点都是错误的。
阅读与思考
鲁迅在《拿来主义》中写道:
“我们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先有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后有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于是连清醒的青年们,也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其实,这正是因为那是“送来”的,而不是“拿来”的缘故。
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谈谈你对鲁迅这段话的体会。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1)“我们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是一种彻底拒斥外来文化的文化复古主义,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2)“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说明文化发展必须保持开放的心态。我们要学习借鉴一切有利于加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有益经验、一切有利于丰富我国人民文化生活的积极成果、一切有利于发展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经营管理理念和运行机制,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教师:对待外来文化的正确观点是什么?
学生:文化发展必须保持开放的心态。我们要学习借鉴一切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有益经验、一切有利于丰富我国人民文化生活的积极成果、一切有利于发展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经营管理理念和运行机制,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二.立足国情?交流互鉴(板书)
阅读与思考
宋明理学在发展过程中,一方面借鉴了佛、道二教的思辨化暂学理论成果,另一方面回归儒家原典,从儒家文本中寻找阐发“形上之道”的经典依据,为儒家建立了一个包含宇宙社会人生、贯通形上形下的庞大哲学体系。这使得理学具有思辨化、重义理的鲜明特性,大大提升了中国哲学的理论思排化程度。理学的产生发展过程,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成功吸收、整合外来文化为我所用的能力。
王明是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领导人之一。他从莫斯科归国后,教条主义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犯了“左”倾冒险主义错误,给中国革命带来了重大损失。
为什么宋明理学提升了中国哲学的理论思辨化程度?
结合上述材料,谈谈王明在运用马克思主义时犯了什么错误。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宋明理学在发展过程中,一方面借鉴了佛、道二教的思辨化暂学理论成果,另一方面回归儒家原典,从儒家文本中寻找阐发“形上之道”的经典依据,为儒家建立了一个包含宇宙社会人生、贯通形上形下的庞大哲学体系。
王明在运用马克思主义时犯了“左”倾冒险主义错误,没有立足中国国情,直接用外来文化来解决中国的问题。
教师:如何理解立足国情交流互鉴?
学生:古代的学问不能直接解决今天的问题,外来文化也不能直接解决中国的问题。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只有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才能发挥积极作用。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动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发展。
立足中国国情,实现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应当坚持“洋为中用”,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当代中国文化发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