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八年级物理第二章声音与环境2.1我们怎样听见声音【教学目标】1、知道声音是怎么产生的。2、知道声音是以波的形式向外传播的。3、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不同的介质传播声音的快慢不同。4、了解声音入耳后引起听觉的过程。【教学重点】声音的产生及传播条件,记住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教学难点】声音的传播特点及声音的显现。【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演示实验法【教具准备】音叉,乒乓球,水槽,气球,水,石块,刻度尺等【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引入新课:老师敲击讲台,大家都能听到,那大家想过没有,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讨论:1、声音是通过敲击而产生的(拍手)2、声音是通过振动产生的(抖动纸张)二、教学过程(一)声音的产生师:帕斯卡“用刀叉敲击碗碟发声,用手触摸发声碗碟感觉到振动;用手按住盘子,振动停止,声音消失。发现“振动发声”的原理。那么大家能否设计几个实验来证明振动发声呢?1、讨论:1)说话时把手放在声带上,感受声带的振动2)敲锣时,铜锣振动2、师:回答的很好,我们来做几个实验1)把刻度尺放在桌面上,一半露出,用手拨动刻度尺,听到声音,我们看到了什么?生:看到刻度尺上下振动2)敲击音叉,把正在发声的音叉放入水中,观察现象,问学生看到什么?生:看到水溅起来了。师:为什么呢?生:因为音叉在振动,师:很好,我们看到发声体都在振动,还可以再靠近乒乓球。师:如果用手按住音叉,还能听到声音么?生:听不到师:上述活动表明,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也停止。3、说出下列发声体都是由什么振动产生的?(1)二胡弹奏出美妙的音乐(琴弦振动)(2)笛子发出的声音(空气柱的振动)(3)雨水下落到水时的声音(水滴引起振动)声源:我们把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师:音叉是不是声源?生1:是。生2:不是。师:正在发声的物体才能叫声源,是不是声源要是情况而定。4、刻录机的磁带电磁转换!麦克风把声音转成电,磁头把电转成磁,然后磁化磁带。磁头又把磁带上的磁转成电,喇叭把电转成声音。(二)声音的传播方式水滴滴入平静的水面,水面上下起伏,向四周传播,形成水波;音叉振动,临近的空气粒子随音叉振动,形成一系列疏密相间的形状向四周传播。这就是声波。(1)声音的传播方式:声波(2)展示擂鼓的实验图片第二课时(三)声音的传播条件1、土电话:说明了固体能传播声音2、小儿垂钓:不敢应的原因是水能够传播声音,怕把鱼吓跑3、现在大家听老师讲课,是靠声音什么传播的呢?生:空气。4、活动三传声试验A、真空能传声吗(解释真空和空气的意义)师:除了空气能传播声音外,还有没有其他的东西能够传播声音呢?生:水等等B、听到水中的声音(拿吸管在水里面吹水)通过上述的活动,说明液体可以传播声音C、用一个手捂住一只耳朵,另外一只耳朵贴在水杯上,用另外一只手敲击杯子,能够听到声音。通过上述实验说明固体可以传播声音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传播声音,我们把能传播声音的物质叫做介质。请你猜想一下,当航天员到达月球后,他们是如何相互交谈的?(同学相互交流方法的可行性)声音可以在中传播,真空不能传声.(四)声音传播的快慢师:声音每秒传播的距离称为声速。不同物质中声速一般不同固体>液体>气体空气V=340m/s(五)人怎样听见声音了解人耳构造及声音传播过程:耳郭→外耳道→鼓膜(振动)→听小骨→耳蜗→听神经→大脑(六)回声1、定义2、公式S=Vt/23、练习题【板书设计】2.1我们怎样听见声音一、声音的产生1、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2、声源:正在发声的物体二、声音的传播1、传播方式:声波2、回声:声音在传播过程中,如果遇到障碍物就会被反射回来,反射回来的声音叫做回声3、回声应用:测距离;三、声音的传播条件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真空不能传声。四、声音传播的快慢1、声音每秒传播的距离称为声速。不同物质中声速一般不同固体>液体>气体2、常温下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教学反思】PAGE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