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运动和力》单元解读 1 单元设计概述 2 分课时解读及教学建议 3 教参的学习方法 目录 CONTENTS 单元设计概述 1 研究对象 概述 物体的运动状态及其受到的力、能量及其存在形式。 研究目标 认识物体的运动与其作用力之间的关系,认识到改变物体静止或运动状态必须有力的作用,力的大小、方向不同对物体运动的影响不同,物体的运动情况不同产生的能量也不同,能量还会以各种形式存在。 研究方法 延续三年级《物体的运动》单元研究方法,以小车为研究载体,经历明确问题、确定方案、设计制作、改进完善的探究学习过程,认识物体的运动状态与力的关系。 单元设计概述 01 可利用的经验 概述 有的物体是静止的,有的物体是运动的,物体的运动是因为有力的作用,物体慢慢由运动到静止是因为失去了力的作用,运动的物体受到摩擦力,静止的物体不受到摩擦力,运动的物体是具有能量的…… 迷思经验 对一些有关“力”和“运动”的现象产生一些困惑,比如,为什么树上的苹果往下落?汽车为什么会运动?地上滚动的球会为什么停下来?球被推后滚动是因为一直有力的作用吗? 单元设计概述 01 单元设计概述 01 第一课 让小车运动起来 第二课 用气球驱动小车 第三课 用橡皮筋驱动小车 第四课 弹簧测力计 第五课 运动与摩擦力 第七课 设计制作小车(一) 第八课 设计制作小车(二) 第六课 运动的小车(能量) 《运动和力》 单元设计概述 01 5.力 作 用 于 物 体 ,可 以 改 变 物 体 的 形 状 和 运 动 状 态。 单元设计概述 01 6.机械能、声、光、热、电、磁是能量的不同表现形式。 单元设计概述 01 17. 技 术 的 核 心 是 发 明 ,是 人 们 对 自 然 的 利 用 和 改 造。 单元设计概述 01 18. 工程技术的关键是设计,工程是运用科学技术进行设计、解决实际问题和制造学和产品的活动。 通过学习,学生需要理解 力是施加于物体上的推力或拉力。 力可以使静止的物体运动,使运动的物体静止。 有些物体形状改变时,它们会产生一个要恢复原来形状的弹力。 当两个物体表面接触时可以产生摩擦力,摩擦力的方向经常与运动方向相反。 力有大小和方向,力的大小是可以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的。 物体的运动有不同形式,运动的快慢是可以比较和测量的。 生活中的能量有很多形式,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 工程设计的基本步骤包括明确问题、确定方案、设计制作、改进完善等。 力是什么?力对物体运动的作用是什么? 力的大小和方向如何测量?运动的快慢如何测量? 能量是什么?如何制作、改进动力小车? 如果理解,学生将做到 知道弹力、摩擦力、反冲力等都是直接施加在物体上的推或拉的作用。 知道力可以使小车启动或停止;小车静止时,受到的拉力越大,运动得越快。 能够通过测量时间和距离,比较小车运动得快慢。 知道橡皮筋、弹簧等拉伸得越长,弹力越大。 知道反冲力是气体等物质喷出时会产生的和喷出方向相反的推力。 了解弹簧测力计的构造、原理和使简单的使用方法,知道力的单位是牛顿。 知道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运动方式(滑动、滚动等)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能够根据具体的任务,绘制不同侧面的设计图、分工协作,并根据量规进行评估和反思。 能够在设计制作小车的活动中,运用力与运动的相关科学概念解决问题。 会通过测量时间和距离,比较小车运动的快慢;在用弹力、反冲力作动力的同时,认识力的的大小和方向;会通过改变运动方式去改变摩擦力的大小;能绘制简单的三视图,根据评估标准进行评估和反思。 运动 小 三年级的学习 静止 运动快慢 力 大小 方向 抽象 运动 小车 三年级的学习 静止 运动快慢 力 大小 方向 抽象 具体 运动 小车 三年级的学习 静止 运动快慢 力 大小 方向 抽象 具体 建模:帮助儿童认识复杂的、抽象的事物,建立起实际情境与模型之间的联系。 科学思维方式 运动 小车 三年级的学习 静止 运动快慢 事物之间是 有联系的 力 大小 方向 抽象 具体 建模:帮助儿童认识复杂的、抽象的事物,建立起实际情境与模型之间的联系。 经验”是有机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人的主动尝试行为与环境的反复作用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结合。 认识,被看作学习者适应环境的一种实践行为 科学思维方式 已有 认识 小车 运动 条件下的情境 实现经验重构 (具有一定逻辑) 新的 认识 体验 思考 实践 认识,被看作学习者适应环境的一种实践行为 分课时解读及教学建议 2 探究脉络:引导学生了解从古到今不同类型的车辆,发现它们的动力来源;从安装(重力作为拉力)小车开始,到体验运动与静止的互变,再到应用拓展到踢球(与儿童生活贴近)。 在车头中间拴绳 绳长与桌子高差不多 1.注意起点和终点 2.一个一个增加,发现什么 3.多个多个增加,发现什么 4.用运动时间判断运动快慢 延时符 延时符 将小车的运动迁移到足球上 1.体验如何改变小车的运动状态。 2.观察拉力大小对小车运动速度的影响。 延时符 探究脉络:组装并利用气球作动力来驱动小车,会通过改变小车的装置来改变它的运动快慢,这是以项目式学习的方式体验工程技术与科学的融合。通过研究反冲力与小车运动的关系,进一步建构“运动和力”的关系。 对比气球喷气方向和运动方向 学生经历问题明确、方案设计、尝试实践、评价改进等环节,在观察小车运动方向和喷气产生动力的方向中,思考充气量、喷嘴粗细等因素对小车行驶距离的影响。拓展迁移部分引发学生思考,其它交通工具的是如何运用反冲力为动力的。 提示两种改进方法 组装小车的材料 提示两种改进方法 从能量角度给出解释 研究脉络:不同的车辆可能有不同的动力驱动方式,通过认识橡皮筋动力小车的驱动特点,发现小车运动距离与橡皮筋缠绕圈数的关系,从而进一步了解生活中机动车驱动的特点,更是为后面研究车辆的摩擦力、设计制作小车奠定基础。 延时符 转动车轮 缠绕皮筋 车轮轴上安装了一个车轴套 呈现出关于车辆组装的关键点,以及探究活动的注意事项。实验中关注车轮的动力与其运动距离的关系,即橡皮经产生的弹力与其对小车运动的影响情况。拓展迁移到橡皮筋因弹性形变产生的力,这就是弹力。 比较缠绕 1圈和多圈 标清楚 起点终点 通过改变橡皮筋长度来改变力的大小 延时符 转动车轮 缠绕皮筋 车轮轴上安装了一个车轴套 呈现出关于车辆组装的关键点,以及探究活动的注意事项。实验中关注车轮的动力与其运动距离的关系,即橡皮经产生的弹力与其对小车运动的影响情况。拓展迁移到橡皮筋因弹性形变产生的力,这就是弹力。 比较缠绕 1圈和多圈 标清楚 起点终点 通过改变橡皮筋长度来改变力的大小 延时符 研究脉络: 围绕“力的测量”展开研究,弹簧测力计是测量力的大小的重要工具。先是通过观察、认读和实际感受来认识弹簧测力计的构造、计量单位、刻度标示以及如何读数;再是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弹簧测力计的构造、原理、使用方法都比较简单,符合学生对力的认识规律。 延时符 在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时,先引导学生尝试用手感受力的大小,在测量前估测物体的轻重,逐渐引导他们在实践中建立起“牛”大小的概念。在体验后,进一步探索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原理,认识到“弹力是因为弹簧被拉伸而产生的”。 启发认识到弹簧测力计是利用弹簧的特性来测量力的大小 延时符 探究脉络:从古人搬物的真实事件引入,围绕“物体在多大力的作用下能从静止开始运动”开展研究,体验从直接滑动到用滚木,再改进给物体装上轮子,从而发现“轮子”是进一步的优化“滚木”,这是人类对技术的大大改进。学生已经对摩擦这个词比较熟悉,但对“摩擦力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摩擦力的大小怎样知道?如何能减小摩擦力?”还比较模糊,这就是本节课教学的起点。 延时符 创设情境,模拟真实的搬运过程 将纸盒放在木板上,通过逐步增加垫圈来测量摩擦力的大小,思考当垫圈很少时木块不滑动的原因。用于承载小盒的滚木逐渐演变成“轮子”时,学生逐渐体会技术(工具)的改进对能进一步满足人们的需求。将视野拓宽到各种交通工具上,进一步理解,这是不断改进技术并运用于产品的结果。 1.利用花纹增大摩擦力2.利用滚动减小摩擦力 从动摩擦力的角度给摩擦力下了简单的定义 延时符 将纸盒放在木板上,通过逐步增加垫圈来测量摩擦力的大小,思考当垫圈很少时木块不滑动的原因。用于承载小盒的滚木逐渐演变成“轮子”时,学生逐渐体会技术(工具)的改进对能进一步满足人们的需求。将视野拓宽到各种交通工具上,进一步理解,这是不断改进技术并运用于产品的结果。 延时符 探究脉络:从能量的角度去研究运动的物体,同时也是以运动的小车为载体来认识能量。先是通过敲击音叉实验,观察不同敲击速度下的音叉震动情况;再是研究放在不同高度的小车下滑后,撞击木块的距离。学生对能量已经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已经在使用“能量”这个词,但是在他们的认知中还没有一个关于能量更一般意义的概念。 延时符 声音大小的变化、振动大小的变化,跟音叉具有的能量大小有关 敲击实验需要学生用感官去判断、解释,用不同速度敲击音叉后的现象,这是运动物体所具有的能量通过转化成声音的大小来体现。撞击实验需要学生测量撞击前后木块移动的距离,通过比较距离的远近来推断运动物体所具有的能量。两个对比实验,引导学生发现物体具有的能量与其运动速度的关系。 释放小车的位置、木块放置的位置要在同一斜面上的同一位置 延时符 声音大小的变化、振动大小的变化,跟音叉具有的能量大小有关 敲击实验需要学生用感官去判断、解释,用不同速度敲击音叉后的现象,这是运动物体所具有的能量通过转化成声音的大小来体现。撞击实验需要学生测量撞击前后木块移动的距离,通过比较距离的远近来推断运动物体所具有的能量。两个对比实验,引导学生发现物体具有的能量与其运动速度的关系。 释放小车的位置、木块放置的位置要在同一斜面上的同一位置 延时符 研究脉络:这两节课将围绕设计制作小车展开,既是对之前所学知识和技能归纳和总结,又是发展他们对工程设计的认识、理解和应用。 儿童具有丰富的想象空间,热衷制作一些新奇的物品,但是往往能“想到” 未必能“办到”,因此,要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经验、知识和技能去设计能“做到”的产品,还要让他们能持续围绕一个主题设计开展有始有终的实践活动。 设计是工程制作的前提和关键,学生要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在分工合作中解决实际问题。然而,任何产品都需要不断改进和完善,以满足人们对产品更高、更好的需求。 为学生提供了探索实践的方向,给出制作的材料,以及其他辅助用具,对制作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为设计思路提供了有利的脚手架,同时为小组间评估奠定了公平的指标基础。 引导学生学习流程图,并按照这样的程序设计小赛车,第一次课先完成第一、第二步。 完善设计图:1.观察小车结构,鼓励从多个角度画出小车的结构图。2.最好能将制作的尺寸标识清楚,有利于更加科学的制作小车。 延时符 延时符 车轴怎样装在车架上?气球作动力怎样安装在小车上? 1.合理分工:在同一时间完成任务的不同部分。 2.汇报内容:设计思路、展示设计图、组装流程、测试结果。 3.班级记录表:遇到的问题、可能的原因、解决方案。 4.反思:是否达到自己的设计期望。 5.量表:制作前,学生在明确创造产品的方向,鼓励和引导他们向“3分”的评估标准努力。制作后,根据评估情况,反思设计和制作过程并不断改进产品,满足需求。 正确认识“失败”在工程制作中的意义,也是“成功”的奠基石。 延时符 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是因为受到力的作用;通过“玩小车”的活动体验力和运动的关系,以及学习测量力的大小的方法;体验物体具有的能量与运动的关系,理解能量以不同形式存在。 1. 物体运动和力的相关知识 在制作改进小车的过程中,体验工程技术领域的学习方式、产品“创作” 的基本步骤,利用科学原理和技术手段不断改进产品,以更好的满足人们的需要。 2.体验工程技术领域的学习 综述 建议 分课时解读及教学建议 03 教参的学习方法 3 延时符 重难点 教学建议 每节课 设计脉络 单元内容 对应课标 探究活动 设计目的 教参的学习方法 03 研教参究课题 寻主线设环节 思形式重突破 延时符 明差异晰细节 问题 师生活动 课标 核心问题 重点难点 学情 学法 思维生长 教参的学习方法 03 敬请批评指正!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