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呼吸与消化》单元 教材解读及教学建议 1 单元概述 2 分课时解读 3 单元教学建议 目录 单元概述 1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 生命世界 物质世界 地球与宇宙 技术与工程 一上 植物 比较和测量 一下 动物 我们周围的物体 二上 我们的地球家园 材料 二下 我们自己 磁铁 三上 水 空气 天气 三下 动物的一生 物体的运动 太阳、地球和月球 四上 呼吸与消化 声音 运动和力 四下 植物的生长变化 电路 岩石和土壤 五上 健康生活 光 地球表面的变化 计量时间 五下 生物与环境 热 环境和我们 船的研究 六上 微小世界 能量 地球的运动 工具与技术 六下 生物的多样性 物质的变化 宇宙 小小工程师 教材整体框架 本单元相关概念学习进阶 本单元对应课程标准的内容 单元架构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单元核心概念 单元课时安排 学习内容 人体具有进行各种生命活动所需的器官,和外界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 1.感受我们的呼吸 关注呼吸与健康的关系 2.呼吸与健康生活 3.测量肺活量 4.一天的食物 研究食物对生命健康的重要性 5.食物中的营养 6.营养要均衡 7.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 探索食物消化的过程与变化 8.食物在身体里的旅行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 单元课时安排 1.感受我们的呼吸 2.呼吸与健康生活 3.测量肺活量 4.一天的食物 5.食物中的营养 6.营养要均衡 7.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 8.食物在身体里的旅行 单元架构 人体具有进行各种生命活动所需的器官,和外界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 单元架构 人体就像一台复杂而神奇的机器,多个系统分工配合,共同维持生命活动。作为自然界的一种生命体,人体与外界物质有着紧密的“不可思议”的联系。 ①呼吸是我们的身体从外界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的过程,是生命存在的基本特征。 ②食物是人类生存的基本保障。吃进肚子里的所有食物,都要通过消化为人类提供生长发育所需的营养,以及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 ③人体具有进行各种生命活动所需的器官,和外界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 ④参与人体呼吸与消化的器官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密切配合协同工作的。 ⑤良好的生活习惯与健康意识能保护人体进行生命活动的器官。 ①能观察、体验、交流呼吸的过程,能简要描述参与呼吸的器官。 ②能用简单的方法测量肺活量,认识到人的呼吸实际上是在进行气体交换,使氧气进入血液,同时排出二氧化碳。 ③能对食物进行统计、分类,能用实验与资料阅读的方法辨别食物中的营养。 ④能用科学知识指导自己的膳食行为,调整自己的饮食习惯。 ⑤能用观察、体验、模拟实验的方法探索食物消化的过程,能简要描述参与消化的器官。 ⑥能在探究过程中反思自己对呼吸与消化的原有认识并作修正。 ⑦能描述保护呼吸与消化器官的方法,有自觉转化为健康生活习惯的意识。 学生需要理解的内容 如果学生理解了上述内容,他们将能够做到 单元教学目标 人的呼吸是在进行气体交换,空气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两种气体对生命具有重要的意义。 人体的运动需要消耗大量的氧气,肺的气体交换作用十分重要。 肺活量是身体发育是否健康的一个指标,参加体育锻炼能够提升肺活量。 人体所需的营养是从食物中得到的。 食物的种类很多,并含有丰富的营养,保持合理营养,才能使身体健康。 食物在口腔里的初步消化过程,有利于食物营养的吸收。 人体的消化器官包括口腔、食管、胃、小肠和大肠,每个器官都有各自的功能。食物在人体内会按顺序进入这些消化器官,被消化吸收。 参与人体呼吸与消化的器官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密切配合协同工作的,能列举保护这些器官的方法,养成健康生活的意识与习惯。 科学概念 单元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在教师引导下应用感官并结合体验活动,认识呼吸器官和消化器官,了解它们在生命活动过程中的协同合作。 ●在教师引导下学会用简易的方法测量肺活量,能获取合理的数据,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在教师引导下使用分类的方法对食物进行分类,对分类记录进行整理。 ●在教师引导下通过实验的方法辨别脂肪、淀粉等营养成分在食物中的存在。 ●在教师引导下查阅资料,开展模拟实验,了解人体的消化器官,完善并纠正自己对消化器官的认识。 ●在教师引导下通过阅读资料获取信息,丰富自身的认识,并扩充到记录中。 单元教学目标 对探究自己的身体感兴趣,感受人体构造的精巧。 能够将想象与实际的观察区分开,保证观察活动的真实性。 在分类、比较等活动中,参与集体的讨论和研究,学习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 严谨细致地完成实验活动,乐于为完成探究活动分享彼此的想法 。 能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分工协作,进行多人合作的探究学习 。 在科学探究中能以事实为依据,不从众,面对有说服力的证据,能 调整自己的观点。 科学态度 单元教学目标 在探究学习中,发现人体的生命活动与空气、食物的关系,感受事物与事物之间存在的联系。 认识呼吸系统与大气质量关系密切,具有保护环境的意识。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分课时解读 2 1.感受我们的呼吸 通过感受呼吸的过程及用简单装置模拟人体呼吸,认识参与呼吸的人体器官(部位),发现空气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对生命具有重要意义。 已有认识 1.对于呼吸有许多经验性的感性认识。 2.对呼吸时人体的一些变化认识是模糊甚至错误的。 学习增量 1.体验观察呼吸过程中人体的一些变化,了解参与呼吸的人体器官(部位)有哪些。 2.在体验与模拟实验的实践活动中,通过观察、描述、交流发展对呼吸系统的新认识。 1.感受我们的呼吸 实践中聚焦问题 推理、感受、体验 模拟实验验证推理 交流研讨论证结论 腹式呼吸 胸式呼吸 2.呼吸与健康生活 认识人的呼吸实际上是在进行气体交换;通过对不同活动状态下呼吸次数变化的统计与分析,理解呼吸功能与身体健康的关系。 1.对呼吸变化有真实体验。 2.对吸进去的与呼出来的气体,认识是模糊甚至错误的。 1.认识人呼吸的本质是在进行气体交换,从空气中吸入的氧气帮助我们正常地生活和工作。 2.测量记录人在不同状态下呼吸次数的变化,从科学的角度分析呼吸次数变化与健康生活之间的关系。 已有认识 学习增量 2.呼吸与健康生活 实践中聚焦问题 体验、发现、推理 阅读资料,对应推理 研讨、联系 拓展认识,解释现象 呼吸时,吸进去的是氧气,呼出来的是二氧化碳。 体验呼吸,思考呼吸过程中的气体的变化。 集体论证:运动时呼吸速度加快 从科学角度建立呼吸与健康的联系 指向系统概念 3.测量肺活量 在测量肺活量的活动中,收集、处理科学合理的数据,分析、反思自己的健康指数,树立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健康的意识。 许多学生在学校开展的国家体质健康测试活动中体验过肺活量的测量,对肺活量这个名词是比较熟悉的。但他们往往意识不到肺活量与人体健康的紧密关系。 在本课学习中,学生将经历用简易肺活量测量袋来测量自己肺活量的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希望学生用比较科学规范的方法来测量自己的肺活量,如实记录测量数据,对照《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反思自己的肺活量是否达到健康标准,认识到参加体育锻炼可以锻炼肺活量。 已有认识 学习增量 3.测量肺活量 聚焦主题 实践操作,收集信息 阅读资料,对比分析 交流研讨,解释现象 测量肺活量的方法要正确 记录数据的方式要正确 对照观察自己的肺活量是否达到健康标准 1.不同的人肺活量一样吗?肺活量的差异可能与什么有关? 2. 有哪些方法可以提升肺活量? 肺活量有个体差异,同时是身体发育的一个健康指标 合适的运动可以锻炼提升肺活量。 我们运动的时候呼吸会加快,人体与外界气体交换的次数会增加,如果空气质量不好会产生什么后果? 4.一天的食物 食物是人体与外界联系的又一个“桥梁”。人体依靠食物来获取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 通过一天食物的记录、整理与分类,发现每天吃的食物种类非常丰富。 1.人的生长离不开食物。 2.对食物的认识表面化。 1.通过记录一天吃过的食物,发现原来一天中吃的食物是那样丰富。 2.用分类的方法对食物进行排列统计,认识到分类是科学研究中的一种重要方法。 已有认识 学习增量 4.一天的食物 聚焦主题 辨析记录,收集信息 信息归类与整理 交流研讨,形成认识 活动的卡片是很好的思维工具。 5.食物中的营养 由“我们吃什么” 引入到“食物带给了我们什么营养”的问题上来,将丰富的食物与丰富的营养之间的关系呈现在学生面前。 1.我们吃许多食物是为了让身体吸收足够的营养,但具体需要什么营养并不清楚。 2.知道一些营养的名称,但对具体食物里含有什么营养认识不足。 1.了解人体需要的、常见的营养成分。 2.通过实验、结合资料阅读的方法,寻找并辨别常见食物中的营养成分。 已有认识 学习增量 5.食物中的营养 聚焦主题 基于经验的推测 实验验证辨别 资料阅读辨别 研讨交流,形成认识 食物记录卡 食物营养卡 双缩脲试剂检测法(演示) 6.营养要均衡 观察“平衡膳食宝塔”,把自己一天的食物记录与营养均衡标准进行比对,反思自己的饮食习惯,并尝试做出改进。 1.吃许多食物是为了让身体吸收足够的营养,不同的食物蕴含的营养不同。 2.可以通过实验与资料阅读的方式辨别食物中的营养。 1.了解均衡膳食的意义和操作方法。 2.转变许多学生原有基于个人喜好的食品搭配思维模式,从粗放的“饮食健康”观念发展到“如何实践饮食健康”的实际行动,促进观念到实践的联接。 已有认识 学习增量 水1500-1700毫升 250克谷薯类 50克 现有饮食结构与均衡膳食标准的对比 梳理科学知识 结合科学知识反思自己的饮食习惯 用科学知识指导自己健康饮食 健康生活 7.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 从对食物的研究引入到对消化器官的认识与探索。将在食物消化过程中最容易观察的部位——口腔作为研究重点,认识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与牙、舌、唾液的关系,初步认识食物消化需要身体内多器官协同工作。 1.认识到食物、食物营养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2.知道食物需要通过消化才能让身体更好地吸收营养,但对食物在各消化器官的变化认识不足。 3.对消化器官(如口腔)的结构与功能认识比较模糊。 1.有机会了解食物在口腔中在牙、舌和唾液的作用下发生的变化。 2.理解“食物只有经过在初步消化中被很好地磨碎、捣烂,才容易被身体吸收”。 3.认识人体器官协同工作的特征。 已有认识 学习增量 7.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 聚焦主题 角色扮演 研讨交流,达成共识 观察实践 应用解释 在有趣的活动中,引领学生进一步深入思考口腔中的三种器官在食物消化中的作用,特别是器官结构与功能的联系以及各种器官之间的协同合作。 ??????? 1. 要求说明:扮演牙齿的同学统一左手拿下排牙齿的牙龈处,右手拿上排牙齿的牙龈处。 2. 观察牙齿排列:请模拟牙齿的学生按实际牙齿的分布排列好,其他学生仔细观察他们的排列有没有什么问题。这里指向是否整齐及是否与实际牙齿上下排咬合情况符合。 ??????? ?这项活动建议由全班学生协作完成,可以请8位学生扮演牙齿(4对“门齿”,2对“犬齿”,2对“臼齿”)、1位学生扮演“馒头”、1-2位学生扮演“舌头”,其他学生作为“观察员”,承担描述与评价工作。教师要在活动组织与步骤开展方面作指导,保障活动的顺利开展。 3. 观察牙齿的运动:请一位学生扮演“馒头”,让“牙齿们”做切食物的动作,其他学生仔细观察牙齿吃食物时是怎么运动的?他们的表演与我们平时吃食物时牙齿的运动是否一样? 4. 观察馒头在“口腔里”的变化:组织学生讨论“馒头”被门齿切断后会到哪里去,再请扮演“舌头”的学生对“馒头”进行搅拌和运送。学生结合自身体验发现食物还会被舌头运送到臼齿处咀嚼研磨,使馒头变碎。 5. 观察磨碎后的馒头和之前咀嚼5次后的馒头样子是否一样。 树立保护牙齿的意识,形成良好的用牙刷牙习惯。 8.食物在身体里的旅行 在学生对消化的原有理解基础上,通过比对消化器官图,猜想食物在体内的“旅行”过程和进行模拟实验,认识主要消化器官的功能,再一次感受食物的消化需要多个器官共同参与完成。 对消化器官有一定的初始认识,学生一般知道口腔、食道、胃、肠等消化器官的名称,对它们的功能也有初步的认识,但有些认识并不正确,如许多学生认为食物的营养是在胃里被吸收,对食物先经过小肠还是先经过大肠的认识也是模糊的。 通过认识各部分消化器官的功能,形成对各部分消化器官的科学认识,并能初步明确:身体内部有一整套器官来分解食物,食物进入人体以后是在一整套消化器官作用下才被吸收利用的。 已有认识 学习增量 8.食物在身体里的旅行 聚焦主题 呈现初始想法 比对反思 模拟实验,认识结构与功能 研讨反思,建立联系 给足时间 充分呈现 食物在进入胃之前是什么样的?通过胃的进一步磨碎和分解,食物又会有什么变化? 思考:什么样的食物容易 进入“食道”? 建立联系 健康生活 单元教学建议 3 1 厘清单元内容与学段学习主题的联系 2 把握单元学习目标指向的关键要素 3 关注学习过程中学生思维发展的显性化 厘清单元内容与学段学习主题的联系 “我们”与“外界”的联系 “呼吸”与“消化”的联系 联系 结构与功能 局部与整体 系统 科学认识 科学生活 健康成长 健康 目标 指向 把握单元学习目标指向的关键要素 关注学习过程中学生思维发展的显性化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