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变动的影响》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价格变动的影响》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价格变动的影响》教学设计
西安交大附中 张康军
一、教学理念与课标分析:
1.教学理念:高中思想政治新课标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在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和各种生活关切的同时,恰当采取循循善诱、释疑解惑等教学方式,在合作探究与民主互动的教学氛围中,帮助学生认同正确的价值标准,提高主动学习和发展的能力。
2.新课标对本课的具体要求:理解价格变动的意义,评述商品和服务价格的变化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3.分析新课标:新课标重视学生主动性的发挥,重视探究学习与合作学习,重视回归生活,重视生活实践能力的提高。新课标强调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时代感、主动性。在教学设计中要充分体现这些变化与要求,既要针对学生特点和教材特点,设计丰富的有时代感的学生活动,又要不流于形式,使课堂教学落到实处,切实提高学生综合素养和能力。
结合以上分析,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中将突出以下几个特征:1、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以学生的需要和状况为主进行教学设计。2、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把课堂还给学生。3、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4、引导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和谐发展,着重突出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主导地位。5、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回归生活体验。
二、教材分析:
1.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懂得商品价格与商品需求量之间的一般规律,知道不同商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是不同的;了解相关商品的价格变动对商品需求的影响,了解替代品与互补品的含义;深入理解商品价格变动对生产的影响。
(2)能力目标:通过教学具备分析商品价格变化如何影响消费者需求的实际生活能力;能够运用商品价格变动影响消费者需求的有关理论分析相关生活现象以及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实践能力;能够初步根据商品价格变动对生产经营的影响,对如何搞好企业的生产经营提出合理建议的实践能力;能辩证看待商品供求与商品价格的关系,提高参与经济活动的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以科学的态度认识商品价格的变动,增强参与经济生活的自主性;树立竞争观念和质量意识。
2.教材地位与知识结构:
(1)教材地位:第二课第一框题重点研究影响商品价格变动的因素,在此基础上,本框题着重研究价格变动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既是对第一框题的思维延伸,由于第一框题形成逻辑上的因果关联,是全课知识的落脚点。从经济生活全模块知识来看,经济生活具体包含四部分知识——生产(出发点),分配、交换(桥梁和纽带)和消费(最终目的),价格变化始终贯穿四个环节全过程,因此进行好本节课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洞察分析各种经济现象、切实提高参与经济生活的实践能力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知识结构:本框题内容明晰,结构简单,全部知识分为两部分:价格变动对生活的影响和对生产的影响,从人们的认识顺序和思维发展规律角度来说,各种生活现象就在身边,谈完价格对生活消费的影响,自然而然就形成“生活消费品都是通过不同方式生产出来的,那么价格变动对生产经营是否也有影响?”这样的疑问,这就自然引入了下一个主题。
3.教材重点、难点及确定依据:
(1)本课重点:价格变动对生活的影响
(2)本课难点:价格变动对生产的影响
(3)确定依据:主要是从中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识能力角度出发,结合教材内容要求确定。
三、学情分析:
要做到“以学生学为主体”,而非教师的教为主进行教学设计,就要了解学生特点。高一学生普遍具有如下特点:
1.学习诉求:高一学生不喜空洞说教,喜欢形象生动的直观思维学习;不喜抽象遥远,喜欢关注身边时事;不喜被动灌输,喜欢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学生急需有人帮助他们澄清认识,树立正确的知识及正确的价值取向。
2.优点:学生普遍思维敏捷,知识面广,可塑性强;性格活泼,容易激活;乐于实践探究。
3.不足:(1)由于多元化的社会生活观念影响,甚至社会生活的负面影响广泛,导致很多学生是非不明,价值观需要修正;(2)在学习上习惯于“被动接受“,缺乏深入的探究精神;(3)追求个性,喜欢以自我为中心,合作精神需要调动;(4)注重书本,实践能力较弱;(5)在学校与家庭之间奔波,与社会接触较少,社会经验不足。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力求进一步发挥学生优势,修正劣势,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教法分析:
针对学生特点、教材特点,主要采用如下几种教学方法:
1.多媒体教学法。利用多媒体展现大量图文资料,使教学更直观、更感性;并适当展示相关理论知识基本观点。
2.合作探究教学法。针对教材重点、难点,开展合作探究,充分讨论,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为丰富课堂教学,多种讨论形式穿插)
3.启发式教学法。通过启发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活学生思维,培养科学思维的能力。
4.时事教学法。结合时事进行教学,开拓学生视野,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理论联系实际。
五、学法分析:
针对学生特点、教材特点,教师引导学生主要采用如下几种学习方法:
1.合作探究性学习法。组织学生分小组进行探究性学习。在探究性学习中实现“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目的是:让学生作学习的主人,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目的是:在小组分工合作中,在生生互动中,促使学生克服“以自我为中心,合作精神欠缺,实践能力弱”等不足,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2.理论联系实际学习法。通过理论学习,联系生活实际,由点带面,进行思维扩散,上升成一般规律性认识;关注生活,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六、教学过程:
1.时事播报:
两名学生上讲台,五分钟时事播报,教师引导学生评价。
2.回顾旧知:
(在串讲中提问,学生回答)在市场竞争中,价格是如何形成的?
3.导入新课:
(多媒体,情景导入)人们在日常生活消费中经常会购买反季节商品,在2006年11月某天,杭州某商场打出“买800立减200”的促销广告,引来人们排长队,疯狂购物的火爆场面。(展示相关图片,抓住学生心理,引导思考)提出问题:为什么消费者会这样“疯狂”购物?
4.探求新知:
(1)由学生的回答自然得出结论:价格变动会影响到生活消费。
(2)教师提出问题:人们的消费需求是多样的,不同生活消费品受价格变动的影响程度一样吗?(学生结合教材图片说出即可)
教师归纳:生活必需品受价格变动的影响程度较小,高档耐用消费品受价格变动的影响程度较大。
(3)(多媒体展示情景)由于受油价变动影响,北京某汽车销售公司的经理表示出了忧虑。问题:为什么汽油价格上升,会影响到汽车的消费,也会促使各地一些研究所、商家积极研究开发新能源?
(学生阅读教材,同桌间讨论思考做答)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总结:相关商品的价格变动也会引起某种商品需求量的变动。(价格变化与需求变化之间)互补商品,异向变化,替代商品,同向变化。
(3)(多媒体展示情景)加入世贸组织六年以来,中国的汽车市场“烽火不断”。
问题:假如你就是某汽车企业集团的老总,在激烈市场竞争中如何取胜,请谈出看法?
探究活动方式:前后桌组成四人活动小组,充分讨论、探究,形成结论,最后选派代表,阐明观点。
(学生回答完之后,教师引导全体学生对展现的观点进行归纳整理,对于一些亮点,及时提升,进行思想教育和正确观念引导)
观点一:价格变化会引起生产规模的调整。
(教师引导提升:这体现了价值规律的调节作用,从而保证市场供求的相对平衡状态。)
观点二:促使生产者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
(教师引导提升:优胜劣汰是市场竞争的必然结果,人力资源也是重要的资源形式,我们作为新时期的青年、未来的建设者,必须树立竞争观念,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与技能,以适应社会竞争,并有所作为。)
观点三:促使生产者不断生产出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
(教师引导理论提升: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要实现从商品到货币的顺利转换,必须围绕市场需求组织生产,不断生产出适销对路的高质量商品。)
归纳:总之,价格变动影响生产体现出了在市场经济中总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指挥、调节着生产与交换等经济活动,那就是“价值规律”。(强化学生对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基本规律的认识,从而树立自觉遵循价值规律,按规律办事的实践理念。)
3.课堂小结与知识整合: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影响价格的因素,本节课我们又共同研究了价格变动对生活和对生产的影响(提问:价格变动会使生活消费需求受到怎样影响?学生分别说出对不同生活需求的影响,说出互补商品和替代商品价格变动对彼此需求的影响),作为生产者,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就必须做到这样几点:围绕市场及时调整生产规模;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生产出高质量的适销对路的商品(师生共同说出)。
(一边小结知识点,一边用多媒体显示出知识板块之间关系,进行整合)
(小结完毕,学生也回答完毕,教师简单评价)
4.随堂巩固:
(1)假定甲商品和乙商品是替代品,甲商品和丙商品是互补品。如果市场上甲商品的价格大幅度下降,那么,在其他条件不变时
①乙商品的需求量减少 ②乙商品的需求量增加
③丙商品的需求量减少 ④丙商品的需求量增加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假定当A商品的互补品价格上升10%时,A商品需求变动量为20单位;当A商品的替代品价格下降10%时,A商品需求变动量为30单位。如果其他条件不变,当A商品的互补品价格上升10%、替代品价格下降10%同时出现时,那么,A商品的需求数量
A.增加50单位 B.减少50单位
C.增加10单位 D.减少10单位
5.拓展演练:
(多媒体展示“王老汉养鸡”的漫画)
针对漫画所反映的问题,你认为作为商品生产者应该如何应对价格变动,以确保在市场中处于有利地位?试设计一份研究性学习报告,写出你的研究题目、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
七、评价与反思:
这节课是按照45分钟教学要求和新课程理念进行的一节研究课。本课主要以情景设置为引导,学生思考分析,教师点拨讲授,总结归整,引领学生进行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提高。从教学效果来看,基本实现了预设的教学目标,达到教学要求,也使学生的思想情感得到了提升。
本节课的最大成功之处在于,教师“导”的作用充分体现了出来,结合具体情景设置引领教学进程,从而抓住了教学点与学习点,使教与学有机统一。同时,也恰当的采用了多种评价形式,如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等,多种有效性的评价形式也在一定程度激活了学生思维,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探究的积极性。
但是,本节课也存在一些明显的弊端。(1)教师讲授显得较多;(2)在对学生的学法指导方面有点欠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