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发展的规律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社会发展的规律

资源简介

《社会发展的规律》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思想政治》必修第4册,《生活与哲学》第4单元第11课的第1框的内容。虽然第二、第三单元已在最一般的意义上讲如何正确看待我们周围世界,但还没有把如何正确看待社会和人生作为一个独立的主题进行讨论。因此,本单元必然把社会历史观作为的逻辑起点是。本框分为三目,主要引导学生从生活和实践出发,认识社会历史的真谛,理解社会发展的规律,把握社会历史发展趋向,进而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走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由之路的意识,为下面讲价值观和人生观打下知识基础和思想基础。因此,本课在本课程中处于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每个说1~2个)
按照新课标教学目标,结合着高二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3对关系(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社会基本矛盾理论(2对矛盾,2对规律)1个总趋势:社会发展的总趋势和实现途径;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2、能力目标:通过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学习,初步形成用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看待社会现象、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通过对社会基本矛盾原理的学习,初步形成正确认识社会发展的能力,
3、情感与价值观的目标:通过学习让学生能从社会存在出发理解社会意识,坚持思想领域的问题要到物质领域中去寻找根源,坚定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并且让学生能主动尊重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去实践,为社会历史的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作出自己的贡献。
三、说教学的重、难点(各说2~3个)
本教教学重点:1、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之所以把这一知识点看成是教学重点,是由于它是历史观的核心问题。因为它构成了人类社会的起源和基础,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是揭示各种理论的根源。 2、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发展规律。因为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源在于社会内部矛盾及其规律,只有理解这一原因,才能真正理解社会发展动力及其趋势
教学难点: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之所以把这一知识点看成是教学难点,是因为学生难以理解社会存在的物质性,容易把自然科学的物质概念和哲学的物质概念混同,因而难以理解二者间的辩证关系。
五、说教学过程(重点说)1、 课题引入:幻灯片漫画:小鱼脑海里的奶牛的形象,设问:小鱼的脑海中的奶牛为什么是这个样子?你能从哲学上说明产生这种想法的原因吗?引出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2、 讲授新课:、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1、概念。通过教师的讲述、设问、启发,引导学生运用已掌握的物质和意识两个概念,理解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两个新概念,明确社会现象的本质是社会存在。使新旧知识联系起来。
2、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两个资料:农夫的故事,恩格斯,鲁迅两则名言,说明了什么道理?学生思考,得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通过设问、启发引导学生,总结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三方面内容:①各种各样的社会意识,归根到底都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②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着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③人的社会意识受社会环境决定,与个人的社会地位、受到的教育、从事的职业密切相关;在阶级社会带有阶级性
通过问题:既然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我们又该如何理解先进的社会形态中还存在落后的社会意识?落后的社会存在也存在先进的社会意识?引出:
(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材料:日全食迷信影响股市,美国著名的“2061计划”。设疑:为什么在科学发达的今天,中国人仍然对日全食有迷信的看法,甚至这种迷信思想影响到我国的股市?对彗星的许愿为什么催生了美国著名的“2061计划”通过探究思考,使学生领悟到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和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原理。从而解决难点: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辩证关系。并引出:
3、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设疑:你知道斯芬克斯之谜吗?在哲学上的斯芬克斯之谜是是什么?人类为什么会迷惑?学生讲授斯芬克斯之谜,归纳、探究人类在社会领域陷于唯心主义的原因。共鸣没有追溯到产生这些思想动机的物质原因——社会存在(对社会历史的片面了解和物质生产实践的局限)马克思之所以能够发现社会发展的规律的原因,就是从实践出发认识人类社会,用实践的观点考察人类社会,找到了以物质生产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存在。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是打开社会历史奥秘的钥匙。完成第一个教学重点。对比马克思主义以前的社会历史理论,自然就找到:
4、旧的社会历史论的局限性:认为社会历史由人的动机、目的决定
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这是本框的教学又一重点。
1、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在多媒体屏幕上显示嫦娥奔月传说和国家航天局局长的谈话。组织学生探究思考问题:为什么嫦娥奔月在古代只是一个美好的神话梦想?通过探究思考,层层设问,使学生领悟到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决定着社会形态的变革和更替。
(2)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材料: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生产力生产关系的论述,引导学生思考原因,从而总结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得出: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2)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在多媒体屏幕上播发相关视频,并联系中国近30年的经济发展探究思考问题:为什么上世纪70年代后期邓小平说,中国不必上月球,而事隔30年后,中国花14亿巨资让“嫦娥”奔月?通过探究思考,使学生掌握相关的概念,领悟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辨证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得出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在任何社会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
决定
生产力 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
决定 反作用
反作用
意识形态
上层建筑
制度和设施
三、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本部分不是本框重难点,略讲。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分组讨论,理清框架,结合事物发展、矛盾的观点理解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社会发展的两种实现途径。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