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6张PPT)1.2.3孔子、老子和百家争鸣人教版八年级上本资料为作者和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版权所有侵权必究衢州孔庙孔子第48代裔孙孔端友,离开山东曲阜,南迁至此,后敕建孔氏家庙,为宗庙。曲阜孔庙孔庙始建于鲁哀公十七年(公元前478年),历代增修扩建,现存的建筑群绝大部分是明、清两代完成的。百家争鸣是指春秋(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年)战国(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年)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思想流派之间争芳斗艳的局面。所谓诸子百家,主要指儒家、墨家、道家、法家以及阴阳家、名家、纵横家等。百家争鸣反映了当时社会激烈和复杂的政治斗争,主要是新兴地主阶级和没落奴隶主之间的阶级斗争。这个时期的文化思想奠定了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对中国古代文化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孔子、老子和百家争鸣 西周灭亡,促使人们更多地转向对天下兴亡的思考,打破了”庶人不议”的观念,取而代之的是ˇ处士横议ˇ的活跃风气。1.历史渊源百家争鸣背景礼崩乐坏的社会大变革2.文化背景激烈的兼并战争打破了孤立、静态的生活格局周天子“共主”地位的丧失竞相争霸的诸侯列国3.经济因素生产力迅速发展,社会经济繁荣发展,为思想文化发展奠定物质基础。中国古代第一次重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学派代表人物时代主要主张或著作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孔子春秋晚期“仁爱”、“克己复礼”“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孟子战国时期“仁政”“民贵”“君轻”“性善论”老子春秋晚期、战国一切事物有对立面且可互相转化、“无为”墨子战国前期“兼爱”“非攻”韩非子战国时期“法治”、加强中央集权和君主权力孙子春秋末期“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战国时期“事备而后动”孙膑庄子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字仲尼,,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被后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等,“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国籍:春秋鲁国出生地:山东曲阜职业: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成就:开创儒家学派人物介绍《论语》是由孔子弟子记录,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重要儒家经典著作。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孔子出生于鲁国(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的南辛镇鲁源村);孔子逝世时,享年73岁,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1)鲁国从政,名声大振内:出任中都宰、司空、司寇等职治理鲁国外:参加夹谷之会为鲁国赢得外交胜利(2)政治理想难以实现,决意离开鲁国晚年:周游列国,专心教育、整理古典文献人物介绍被历代统治者利用和改造,成为我国2000多年的封建正统思想,对后世影响极大(1)“仁者爱人”,也就是关心爱护他人。(2)“克己复礼”,加强个人修养,使自己的言行举止符合社会规范。思想主张之一:政治思想“仁”——孔子思想的核心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论语·乡党》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孔子政治主张实践情况:处处碰壁,后回到鲁国专心从事整理古籍和教育工作。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内容是“礼”与“仁”,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孔子的最高政治理想是建立“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大同”社会的基本特点是:大道畅行,“天下为公”,因而能“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矝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阴谋欺诈不兴,盗窃祸乱不起。孔子的“大同”社会、“小康”社会理想对中国后世影响深远。孔子的政治思想三人行,必有我师因材施教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在教育方法上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的?孔子在学术上的态度是怎样的?今日孔子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孔子列为影响世界进程的十大文化名人之首。世界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评价孔子:“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年前,从孔子那里寻找智慧。”他提倡“有教无类”,创办私学,广招学生,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平民,主张“学而优则仕”,学习了还有余力,就去做官。其教育目的是要培养从政的君子,而君子必须具有较高的道德品质修养,所以孔子强调学校教育必须将道德教育放在首要地位(“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他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他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意谓教师应该在学生认真思考,并已达到一定程度时恰到好处地进行启发和开导孔子主张“因民之利而利之”,即对民众有利的事情才去做。另一方面,他又主张赋税要轻一些,徭役的摊派不要耽误农时。孔子的思想主张人物介绍孟子(孟轲,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人,鲁国庆父后裔,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对后世中国文化的影响全面而巨大。孟子及其门人著有《孟子》一书。《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仁政、民本、民贵君轻)和政治行动,属儒家经典著作。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主要思想1.主张实行“仁政”,要求统治者轻徭薄赋,减轻对人民的剥削。2.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3.“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道德准则人民放在第一位,国家其次,君在最后。孟子认为君主应以爱护人民为先,为政者要保障人民权利。对人民“省刑罚,薄税敛。”他从历史经验总结出“暴其民甚,则以身弑国亡,”又说三代得天下都因为仁,由于不仁而失天下。强调发展农业,体恤民众,关注民生,“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对于嗟来之食,应该不屑一顾。人物介绍老子(本名李耳),字聃,一字伯阳,或曰谥伯阳,出生于周朝春秋末期楚国苦县,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在道教中,被尊为道教始祖,称“太上老君”。《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李耳)所著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五千言》等,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也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被誉为“万经之王”。2.具有朴素的辩证思想,崇尚“自然”主张“无为”,要求人们顺应自然,反对统治者侵扰百姓思想主张1.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且能互相转化(辩证思想)(无为而治本意并不是不为,而是不过多地干预、充分发挥民众自我能动性,适于统治者)(治理国家就像养鱼,经常到鱼缸去翻滚,鱼很快就死了,应该让鱼儿自由生长)3.社会理想:“鸡犬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小国寡民”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有位擅长推测吉凶掌握术数的人居住在靠近边塞的地方。一次,他的马无缘无故跑到了胡人的住地。人们都为此来宽慰他。那老人却说:“这怎么就不是一种福气呢?”过了几个月,那匹失马带着胡人的许多匹良驹回来了。人们都前来祝贺他。那老人又说:“这怎么就不是一种灾祸呢?”算卦人的家中有很多好马,他的儿子爱好骑马,结果从马上掉下来摔断了腿。人们都前来慰问他。那老人说:“这怎么就不是一件好事呢?”过了一年,胡人大举入侵边塞,健壮男子都被征兵去作战。边塞附近的人,死亡众多。惟有塞翁的儿子因为腿瘸的缘故免于征战,父子俩一同保全了性命。塞翁失马阐述了祸与福的对立统一关系,揭示了“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的道理。如果单从哲学角度去看,这则寓言启发人们用发展的眼光辩证地去看问题:身处逆境不消沉,树立“柳暗花明”的乐观信念;身处顺境不迷醉,保持“死于安乐”的忧患意识。庄子(本名庄周,公元前369年-公元前286年,一说公元前275年),字子休(亦说子沐),宋国蒙人,先祖是宋国君主宋戴公,战国中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先秦七子之一,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创立了哲学学派庄学,与老子并称为“老庄”。庄子最早提出“内圣外王”的思想,对儒家影响深远,深刻指出“《易》以道阴阳”,“三籁”思想与《易经》三才之道相合。庄子的作品喜欢以引人入胜的方式阐述哲理,被称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其中代表作品是《庄子》。人物介绍思想主张1.无为而治无为而治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不过多的干预、充分发挥万民的创造力。无为即不妄作为,需遵循客观规律而为。2.重视人的天性,顺其自然老庄崇尚自然,主张超越功利去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墨子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农民出身的哲学家。墨家与儒家并称“显学”,有“非儒即墨”之称。墨子创立了以几何学、物理学、光学为突出成就的一整套科学理论。其弟子完成了《墨子》一书传世。墨子(约公元前476年-约公元前390年),名翟,春秋末战国初宋国人,宋国贵族目夷的后代,墨家学派的创始人,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人物介绍思想主张1.“兼爱”:爱一切人,视人如己,互助友爱包含平等与博爱的意思。墨子要求君臣、父子、兄弟都要在平等的基础上相互友爱,爱别人就像爱自己2.“非攻”:反对掠夺战争反对攻伐掠夺的不义之战以德义服天下,以兼爱来消弭祸乱。在墨子眼里,兼爱可以止攻,可以去乱。兼爱是非攻的伦理道德基础,非攻是兼爱的必然结果。人物介绍韩非子(约公元前280年-公元前233年),战国时期韩国新郑(今河南省新郑市)人,韩桓惠王之子,荀子学生,李斯同学,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散文家。著有《韩非子》一书战国末期法家集大成者《韩非子》是战国末期韩国法家集大成者韩非的著作。这部书现存五十五篇,约十余万言,大部分为韩非自己的作品。《韩非子》一书,重点宣扬了韩非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理论,达到了先秦法家理论的最高峰,为秦统一六国提供了理论武器,同时,也为以后的封建专制制度提供了理论根据。思想主张1.法治思想:韩非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法不阿贵”的思想,主张“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强调“以法为教”,除了制订法律以外,还必须要宣传法律,普及法律知识,让广大人民群众知晓运用遵守法律,使整个社会形成“知法、懂法、守法”的良好风气。(1)法与时移,但也不能总是在变(2)提倡严刑峻法2.政治思想:君主应加强自己的权力和威势,保证法令的贯彻执行,以巩固地位。他主张“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国家的大权,要集中在君主)一人手里,还主张改革和实行法治,要求“废先王之教”孙武(约公元前545年-约公元前470年),字长卿,春秋末期齐国乐安(今山东省北部)人。著名军事家,政治家,尊称兵圣或孙子(孙武子),又称“兵家至圣”,被誉为“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的鼻祖”。人物介绍他曾率领吴国军队大败楚国军队,占领楚国都城郢城,几近覆亡楚国。他撰著的《孙子兵法》在中国乃至世界军事史、军事学术史和哲学思想史上都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兵学典范之一。思想主张1.军事成就著成兵法十三篇。经吴国谋臣伍子胥多次推荐,孙武带上他的兵法十三篇晋见吴王。在回答吴王的提问时,孙武议论惊世骇俗,见解独特深邃,吴王于是任命孙武以客卿身份为将军。公元前506(周敬王十四年),吴楚大战开始,孙武指挥吴国军队以三万之师,千里远袭,深入大国,五战五捷,直捣楚都,创造了中国军事史上以少胜多的奇迹,为吴国立下了卓著战功。2.政治成就孙武强调战争的胜负不取决于鬼神,而是与政治清明、经济发展、外交努力、军事实力、自然条件诸因素有联系人物介绍孙膑(原名孙伯灵),中国战国时期著名军事家,唐武成王庙六十四将和宋武庙七十二将之一,出生于阿、鄄之间(今山东省菏泽市鄄城县北),是孙武的后代。孙膑曾与庞涓为同窗,同为鬼谷子弟子。因受庞涓嫉妒孙膑的才华而迫害孙膑,使其受膑刑,身体残疾;后投奔齐国,被齐威王任命为军师,辅佐齐国大将田忌两次击败庞涓,取得了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的胜利,奠定了齐国的霸业。军事思想1.“事备而后动”,掌握战争的规律2.论述以少胜多的作战方法孙膑认为作战时人众、粮多、武器精良等因素都不足以保证取胜,只有掌握了战争的规律,了解敌我双方情况,指挥得当,才能保证取胜。孙膑强调“必攻不守”。在敌众我寡、敌强我弱的情况下,积极主动地进攻敌人防守的薄弱环节,不仅能够有效地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而且能够转换攻守形势,掌握战争的主动权。百家争鸣的影响(1)在百家争鸣中,各派不仅阐述自己的主张,还相互论争和批判,彼此吸收合理的成分,有力地促进了思想文化和社会的发展。(2)解放人们思想,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3)它们在众多领域提出的各种思想理论,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发展的重要源泉。课堂小结问题一:如果你想拜师学知识,你会投入到谁的门下?为什么?问题二:当时的诸侯国会选择哪个学派?为什么?战国时代各国纷纷变法图强,打击旧贵族,强化国君专制权力;同时,为了应付战争,统治者向百姓征收沉重的赋税、兵役、徭役,阶级矛盾激化。法家主张严刑峻法,中央集权的思想适应当时社会形势需要,自然受到青睐,而老子、孟子思想遭到冷落。问题探究1.诺贝尔奖获得者汉内斯曾经说:“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这里的智慧是指()A.无为而治B.兼爱与非攻C.法治D.仁和德课堂练习2.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又是大教育家,他在教育方面的主要贡献是()A.兴办私学B.创立儒学C.开办太学D.创立科举制度AD课堂练习3.下列属于老子思想的是()A.仁B.主张改革,实行法治C.兼爱与非攻D.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可以相互转化4.战国时期有人认为:“严家无悍虏,而慈母有败子。”由此,他主张治国应该()A.民贵君轻B.无为而治C.兼爱非攻D.严刑峻法DD5.下面是我国战国时期两家学派的思想观点,据此回答问题。甲认为“尚贤”(任人唯贤)是为政之本,提出“天下有义则治,无义则乱”;反对剥削,崇尚劳动.提出“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不与劳动”的就不能“获其实”;还提出“兼相爱”、非攻、节用、节葬、非乐等主张。乙主张随社会变化,要“法与时移”。认为“权制断于君则威”,主张法自君出,君主要加强自己的权力和威势。为了保证法令的贯彻执行,以巩固地位,应当让人民经常处于饥寒而求食不能的状态.只有靠国家的禄赏才能存活,才能保证人民顺从国家法令。课堂练习(1)甲、乙分别代表的是哪两个学派的观点?(2)请概括材料中甲学派的主要思想主张。(3)为什么乙学派的思想主张在当时受到秦国统治者的重视?5.(1)甲代表的是圣家学派的观点。乙代表的是法家学派的观点。(2)主张“兼爱”“非攻”,反对战争,主张爱一切人,视人如己,互助友爱。(3)因为战国时期出现了诸雄争霸,兼并战争的局面。当时各国纷纷变法图强,打击旧贵族,强化国君专制权力;同时.为了应付战争,统治者向百姓征收赋税.矛盾激化。以韩非子为代表的法家主张严刑峻法,加强中央集权的思想适应了当时社会形势的需要,自然受到青睐。谢谢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详情请看: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1.2.3孔子、老子和百家争鸣同步练习(解析版)一、单选题(共10题)1.《秦始皇》和《大汉天子》等历史影视作品热播后,很多人对秦始皇、汉武帝等古代帝王的文韬武略有了基本了解。秦始皇、汉武帝治国的核心思想分别来源于(??)A.?儒家、墨家学说?????????????B.?儒家、道家学说?????????????C.?法家、儒家学说?????????????D.?法家、道家学说2.网课结束,复学考试中某同学考试成绩不理想。老师安慰他说“一次的失败不要紧,说不定,正是因为这次没考好才能及早发现问题,坏事也可能变成好事”老师引用了哪家学派的思想教育学生(???)A.?儒家?????????????????????????????????????B.?墨家?????????????????????????????????????C.?法家?????????????????????????????????????D.?道家3.春秋战国时期,儒道争锋,儒墨争雄,儒法争用,可谓纵横捭阖,机锋迭起,智慧纷呈,展现出无穷的魅力。这种“争”从根本上讲是(??)A.?对社会发展的规划之争???????????????????????????????????????B.?对国家统治权的争夺C.?适应了统治者的需要???????????????????????????????????????????D.?学术思想与智慧的创新4.孔子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他的思想主张对我国乃至全世界都产生了广泛和深入的影响。下列文化精华,属于孔子思想内涵的有(??)①关心爱护他人②主张“无为”,反对统治者侵扰百姓③加强个人修养④以“德”教化人民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5.习近平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中表达了“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的主张。这种思想主张源于(???)A.?儒家?????????????????????????????????????B.?道家?????????????????????????????????????C.?墨家?????????????????????????????????????D.?法家6.格言是人类智慧的精华。下列格言出自道家言论的是(???)A.?以德教化人民,以礼治理国家?????????????????????????????B.?知己知彼,百战不殆C.?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D.?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7.某中学历史探究课上,学生从“穿衣”的角度表达他们对诸子百家思想的理解,他们的描述所对应的思想是(???)甲生说:“穿衣服要看你的身份地位,什么身份及何种地位,该穿什么样的衣服就穿什么样的衣服。”乙生说:“何必麻烦,由上面规定,大家都穿一样的制服不就好了吗?”丙生说:“穿衣服应合乎大自然四季的变化,天气冷多穿一点,天气热少穿一点。”A.?甲生-儒家,乙生-墨家,丙生-法家?????????????????????B.?甲生-道家,乙生-儒家,丙生-法家C.?甲生-儒家,乙生-法家,丙生-道家?????????????????????D.?甲生-道家,乙生-墨家,丙生-法家8.后世将孔子视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的原因是(???)A.?主张以法治国,严刑重罚,强调“法与时移”????B.?提倡“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教育原则C.?主张“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D.?反对战争,爱一切人,视人如己,互助友爱9.学完“百家争鸣”后,某班同学在一起讨论本班任课老师的风格。下列说法正确的有(???)①语文老师善于因材施教,以德治班,熟谙儒家真谛②科学孙老师讲究顺其自然,无为而治,典型墨家做法③数学钱老师深入了解学生,知己知彼,颇有道家风范④社会李老师严格执行班规,照章办事,深受法家影响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10.春秋战国是社会大动荡时期,各种学说蓬勃兴起。下列伟大思想家、所属学派及其主张相吻合的一组是(???)选项思想家学派主要主张A孔子儒家强调“仁”,“仁”就是“爱人”“克己复礼”B老子墨家崇尚“自然”,主张“无为”,反对侵扰百姓C墨子道家强调以法治国,主张树立君主权威,集权中央D韩非子兵家主张“非攻”,爱一切人,视人如己,互助互爱A.?A???????????????????????????????????????????B.?B???????????????????????????????????????????C.?C???????????????????????????????????????????D.?D二、材料分析题(共2题;共30分)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民生问题是我国每年“两会”的焦点,国家主席习近平曾提出:“民生工作要面广量大,具有稳定性、连续性、累积性等特点,要坚持不懈,一件接着一件办。要多搞一些惠及广大贫困人口的实事,优化医疗服务,减轻群众负担,放大投入效应……”材料三:儒家学说从创立到作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经历了艰难的历程。(1)材料一最能体现百家争鸣中哪一学派的思想?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说明。(2)材料二中哪一位思想家的主张受到当时统治者的青睐?请结合当时的社会环境分析该学派受到青睐的原因。(3)请运用史实印证材料三观点的正确性。12.下面是我国战国时期两家学派的思想观点,据此回答问题。甲认为“尚贤”(任人唯贤)是为政之本,提出“天下有义则治,无义则乱”;反对剥削,崇尚劳动.提出“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不与劳动”的就不能“获其实”;还提出“兼相爱”、非攻、节用、节葬、非乐等主张。乙主张随社会变化,要“法与时移”。认为“权制断于君则威”,主张法自君出,君主要加强自己的权力和威势。为了保证法令的贯彻执行,以巩固地位,应当让人民经常处于饥寒而求食不能的状态.只有靠国家的禄赏才能存活,才能保证人民顺从国家法令。(1)甲、乙分别代表的是哪两个学派的观点?(2)请概括材料中甲学派的主要思想主张。(3)为什么乙学派的思想主张在当时受到秦国统治者的重视?三、综合题(共1题)13.孔子学院是中国派驻外国推广中国文化的教育机构,目前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已经建立了400多所孔子学院。请回答问题:儒家学说的核心思想是什么?其创始人孔子生活在哪一时期?如果要了解孔子的言行,你认为应该查阅哪部经典著作?答案解析部分一、单选题1.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制,核心思想来源于法家思想。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正统思想。ABD三项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C项法家、儒家学说分别是秦始皇、汉武帝治国的核心思想来源,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秦始皇和汉武帝的治国思想,要求理解掌握基础史实。?2.D【解析】结合题干信息,某同学考试成绩不理想,老师安慰他说:“一次的失败不要紧,说不定,正是因为这次没考好,你才能及早发现问题,坏事也可能变成好事。”根据教材所学得知,指的是从正反两方面看待问题,辩证的看待问题。老子是春秋晚期人,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记录在《道德经》里。老子主张: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够相互转化。老子善于从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ABC三项和题干材料不符,不符合题意;D项道家思想是老师引用教育学生的学派,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老子的思想,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和运用知识的能力。?3.A【解析】联系所学知识可知,“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万事万物作出解释;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于是形成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所以其主要是对社会问题阐述自己的见解,“争”的目的是为了实践自己的理论,对社会发展有着自己学派所持有的观点。A项对社会发展的规划之争理解正确,符合题意;BCD三项理解错误,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百家争鸣的有关知识。掌握百家争鸣的相关史实。4.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和礼,主张“以德治国”,①③④均是孔子思想核心的内涵;老子主张“无为”,反对统治者侵扰百姓,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够相互转化,②不符合题意。C项①③④属于孔子的思想内涵,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掌握情况。识记并区分诸子百家的主张。5.C【解析】墨家的创始人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即要求人们互助互爱,反对侵略战争。题干“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体现的正是墨子的观点。ABD三项均与题干信息不符合,不符合题意;C项墨家主张“兼爱”“非攻”,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学生对墨子思想主张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墨家墨子的思想主张。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相互取长补短,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6.C【解析】春秋晚期的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记录在《道德经》里。老子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够相互转化,善于从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是老子的名言,它反映了老子朴素的辩证法思想。A项以德教化人民,以礼治理国家是儒家思想,不符合题意;B项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是兵家思想,不符合题意;C项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出自道家言论,符合题意;D项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是法家思想,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老子的思想。解题的关键是准确识记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的主要思想主张,即可得出答案。?7.C【解析】甲的说法符合道家遵循自然的思想,乙的说法符合儒家“礼”的主张,丙的说法符合墨家提倡节俭的主张,丁的说法符合法家以法治国的思想。ABD三项明显错误,不符合题意;C项甲生-儒家,乙生-法家,丙生-道家对应正确,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百家争鸣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基础知识理解和运用。8.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孔子是春秋晚期鲁国人,儒家学派创始人,是我国古代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作为大教育家,他兴办私学,广收门徒,主张有教无类。他注意“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给予不同的教育。他要求学生对学过的知识要经常复习“温故而知新”。他还教育学生要养成老实的学习态度。A项主张以法治国,严刑重罚,强调“法与时移”是法家的代表思想,不符合题意;B项提倡“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教育原则是后世将孔子视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的原因,符合题意;C项主张“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是孟子的学说,不符合题意;D项反对战争,爱一切人,视人如己,互助友爱的是墨家,不用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孔子的相关史实,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9.B【解析】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发表意见,并互相辩论,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提出“仁”的学说,他主张“爱人”,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爱惜民力,“为政以德”。他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孔子又是大教育家。他创办私学,广收学生,注意因材施教,善于启发学生思想问题。语文老师的管理风格体现了儒家思想真谛;兵家的鼻祖孙武在他著的《孙子兵法》中提出了著名的军事格言“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所以数学钱老师符合兵家风范而不是道家风范;春秋晚期的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道家的核心主张是顺其自然,无为而治,所以科学孙老师的管理风格是典型的道家做法而不是墨家做法;法家在战国时期的代表人物是韩非。韩非主张改革和实行法治,要求“废先王之教”,“以法为教”。他强调制定了“法”,就要严格执行,任何人也不能例外,做到“法不阿贵。正如社会李老师的管理风格。B项①④说法正确,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百家争鸣中主要人物、代表作、主要思想的准确识记。解题的关键是对百家争鸣中主要人物、代表作、主要思想的掌握。10.A【解析】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其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和“礼”。A项孔子——儒家——强调“仁”,“仁”就是“爱人”“克己复礼”相吻合,符合题意;B项错误,老子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不符合题意;C项错误,墨子是墨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不符合题意;D项错误,韩非子是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百家争鸣的相关知识。要求学生准确识记百家争鸣的史实。二、材料分析题11.(1)儒家。“要多搞一些惠及广大贫困人口的实事,优化医疗服务,减轻群众负担,放大投入效应”;现了孔子要求统治者能够体贴民情、爱惜民力的主张或孟子仁政的主张。(2)图3或韩非子。原因:当时社会是一个动荡和变革的时代,需要严刑峻法及中央集权思想来维护统治。(3)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没有得到统治者的青睐或推崇;秦朝:秦始皇焚书坑儒;西汉: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在全国大力推行儒学教育。【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儒家思想,要求具备解读材料、运用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及材料“要多搞一些惠及广大贫困人口的实事,优化医疗服务,减轻群众负担,放大投入效应……”可以看出,材料一最能体现出儒家思想;材料体现出了孔子提出统治者应体贴民情、爱惜民力,或孟子提出仁政。(2)本题考查法家思想,要求具备对材料和基础知识的分析理解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及材料可以得出韩非子的法家思想在当时受到当时统治者的青睐;根据所学知识从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背景去分析即可。(3)本题主要考查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的相关知识,要求具备准确获取、解读概括材料信息的能力。依据所学知识,可以举出三个阶段,如春秋战国时期、秦朝、西汉、宋代、明清时期的地位即可。故答案为:(1)儒家。“要多搞一些惠及广大贫困人口的实事,优化医疗服务,减轻群众负担,放大投入效应”;现了孔子要求统治者能够体贴民情、爱惜民力的主张或孟子仁政的主张。(2)图3或韩非子。原因:当时社会是一个动荡和变革的时代,需要严刑峻法及中央集权思想来维护统治。(3)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没有得到统治者的青睐或推崇;秦朝:秦始皇焚书坑儒;西汉: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在全国大力推行儒学教育。【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百家争鸣的相关知识及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掌握百家争鸣的史实。12.(1)甲代表的是圣家学派的观点。乙代表的是法家学派的观点。(2)主张“兼爱”“非攻”,反对战争,主张爱一切人,视人如己,互助友爱。(3)因为战国时期出现了诸雄争霸,兼并战争的局面。当时各国纷纷变法图强,打击旧贵族,强化国君专制权力;同时.为了应付战争,统治者向百姓征收赋税.矛盾激化。以韩非子为代表的法家主张严刑峻法,加强中央集权的思想适应了当时社会形势的需要,自然受到青睐。【解析】(1)根据材料中的“兼相爱”“非攻”等信息,联系所学知识,"兼爱"是墨家学派的主要思想观点。法家主张“法与时移”,主张法自君出。(2)墨家创始人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兼爱”就是反对人对人的压迫,主张对待别人就像对待自己一样,尽力帮助别人。“非攻”就是反对不义的掠夺战争。?(3)结合所学可知,法家主张以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其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思想适应了当时社会形势的需要。故答案为:(1)甲代表的是墨家学派的观点。乙代表的是法家学派的观点。(2)主张“兼爱”“非攻”,反对战争,主张爱一切人,视人如己,互助友爱。(3)因为战国时期出现了诸雄争霸,兼并战争的局面。当时各国纷纷变法图强,打击旧贵族,强化国君专制权力;同时.为了应付战争,统治者向百姓征收赋税.矛盾激化。以韩非子为代表的法家主张严刑峻法,加强中央集权的思想适应了当时社会形势的需要,自然受到青睐。【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百家争鸣相关知识的识记。解答本题需掌握百家争鸣时期各主要思想家的主张。?三、综合题13.(1)“仁”;春秋时期;《论语》。【解析】此题考查儒家思想、秦汉对儒家学说的不同态度以及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思想主张等知识。儒家学说的核心思想是“仁”。其创始人孔子生活在春秋时期。要了解孔子的言行,可以查阅《论语》。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精品试卷·第2页(共2页)HYPERLINK"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1.2.3 孔子、老子和百家争鸣 同步练习(解析版) .doc 1.2.3 孔子、老子和百家争鸣.pp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