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新设计:在教学过程中,本着学生是教学主体的教学理念,教师起主导作用。尽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达到良好的教学目标。教材从声音是我们了解周围事物的重要渠道出发,提出声音是怎样发生和传播的问题,点明了这节知识的中心。为阐明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材安排了用音叉弹起泡沫塑料球用来说明“发声体在振动”的实验,同时安排了学生自己动手的实验。由实验得出结论后,又列举了人、鸟等发声器官发声时都在振动的事例,既加深对实验结论的印象,又扩展学生的知识。教材中通过音叉的实验说明声音靠空气可以传播,为了解释此现象,教材类比石块激起水波讲了振动在空气中激起声波,让学生对波动这种运动形式有个初步印象。而后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来讲解液体、固体能够传声,告诉学生“真空不能传声”,活动中选用真空铃的实验。对声音的发声和传播有了基本认识之后,简介了回声现象,最后通过“科学世界”再次激发出学生探索的欲望。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刚刚接触物理,会感到物理与自己的生活有很大距离因,感觉很难,针对这些心理特征,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眼、口、耳、手,使学生通过各种感官获得知识,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预期目标。八年级的学生心理还不够成熟,要多与他们谈心来加深对他们的了解,以获得更多的信息。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2.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且以波的形式传播的。3.知道声速与介质的种类及介质的温度有关。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与传播的。2.通过学习,锻炼学生初步观察能力和初步探究问题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师生双边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物理现象,找出物理规律。2.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与其他同学的合作意识。重点难点重点: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以波的形式在介质中传播的。??3.声速与介质种类及介质温度有关。难点:1.声音在介质中以波的形式传播的。??2.设计探究实验。??3.声现象的分析和解释。教具准备:教师:音叉、小球、水槽、橡皮锤、真空罩、闹钟、抽气机等。学生:尺子、纸片等可发出声音的物体。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同学们: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了声音的世界里,在我们周围有各种各样的声音。你们想过了没有这些声音都是由哪些物体发出的?又是怎样产生和传播的呢?那么就请允许我做一名导游,伴随你们一起来探究声音知识的宝库吧!进行新课(一)声音的产生学生活动:听声辨物游戏让学生听声音(抖纸声声、拨打尺子声、蜜蜂嗡鸣声)猜它们是由哪种物体发出的声音。教师提问:这些发声的物体在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特征?(引导学生学会归纳,培养观察能力)演示实验1:音叉小球,把小球放在正在发声的的音叉旁。看到小球弹起。演示实验2:敲响音叉迅速放到水槽里,水槽激起水花。学生实验3:组织学生拨动尺子发出声音。并总结出发声体的共同特征。启发举例:在我们生活中有哪些常见的振动发声的例子?学生思考后回答:(引导学生分析、判断学生的答案后,师生一起总结)结论一、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板书)(二)声音的传播学生实验1:学生敲桌子听声音实验,一个同学轻敲桌底(附近的同学都没听到),另一个同学把耳朵贴在桌面上听。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气体都可以传声演示实验2:演示“真空罩里的闹钟”的实验,得到真空不能传声。提出问题:液体是否能传声?启发学生猜想,引导学生举出例子,设计出实验方案。教师提问:声音怎样向远处传播的?学生猜想:……[声的传播出去可能需要借助于什么物体]结论二、声音的传播需要物质。物理学中把这种能传播声音的物质叫做介质。(板书)教师提问:声音在空气中以什么形式向远处传播的?提示:水波类比。结论:声以波的形式在介质中传播的。(板书)想一想:声在空气中、水中、钢铁中传播的快慢一样吗?讲故事:《梦溪笔谈》中讲士兵夜晚睡觉时头枕鼓。(三)声速声速的物理意义:物理学中用声速来表示声音传播的快慢。(板书)1、定义:声在1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做声速。2、单位:m/s(米/秒)读作:米每秒。3、计算:声速=距离/时间????公式:v=s/t4、在不同介质中,声速一般不同。阅读课本第30页-小资料并总结在空气中:15℃声速为340m/s???????25℃声速为346m/s?在海水中:25℃声速为1531m/s比较上面的数据,得出结论:声速的大小跟介质??种类?和?温度?都有关。(板书)(四)回声老师提出:回声——声音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的现象。回声到达耳朵比原声晚0.1s以上,人耳才能把回声和原声分开。提问:障碍物至少和声源相距多少m,回声和原声才可以区分开?学生思考:(17米)三、小结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让学生总结提问:1、声音是怎样产生的?????2、声音是怎样传播的?????3、声速表示什么?声速等于什么?声速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呢?4、回声四、课堂练习及答案(一)、基础练习1、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 ?)。2、声音的传播要靠(? ),且以( )的形式传播出去。3、声音在真空中( )传播。????4、在15℃时,空气中的声速是?( )。(二)扩展练习-知识的迁移5、在一根空的长铁管的一头敲一下,在另一头可以听到(???)次声音,分别通过(?)和( )传播的。如果要想在另一头听三次敲击声,你应该( )。6、在运动场上的百米赛跑时,终点线上的计时员为了计时精确,应该( ?)A.听见枪声同时按下跑表,因为耳朵的听觉灵敏B.看见发令枪散发的白烟同时按下跑表因为眼睛很灵敏C.凭自己掌握,听见枪声和看见白烟都可以按跑表,因为响声和白烟是同时发生的D.应该以看见白烟为准,因为光的传播速度特快,而声音传播的速度要慢得多答案提示:1、振动 2、介质?? 声波 3、不能 4、340m/s5、两 铁管 空气 在铁管中灌水 6、D五、布置作业。课本第16页2、3、4、5题。课后反思:该课涉及的内容多,且很零碎,实验又大都与学生的实际联系紧密,所以让学生动手比较容易,但个别实验的演示、观察也出现了一些困难,针对这些较难处理的实验,我们都通过视频展示、图片观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一开始,就进行情景创设。通过让学生倾听各种声音,把学生引入声的世界,从产生兴趣到提出问题,表扬,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同时一些学生自己动手的简易实验、低成本实验也可以加以体现,从本质上说,这都体现了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本节课主要采用科学探究的教学方式,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但也存在一些不足,现反思如下:1.成功的做法:适时的利用表扬的教育方式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重视利用身边的物品进行实验,既拉进了物理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深切感受到科学的真实性,消除科学的神秘感。同时引导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自觉的利用身边简单器材在课下进行小发明,小创作。2.不足之处:没能灵活运用科学探究的环节;没能让所有学生都“动”起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