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巩固层·知识整合] [提升层·能力强化] 波的传播方向与质点振动方向的关系 判断质点振动方向的方法 图像 方法 (1)微平移法:沿波的传播方向将波的图像进行一微小平移,然后由两条波形曲线来判断.例如:波沿x轴正方向传播,t时刻波形曲线如图中实线所示,将其沿v的方向移动一微小距离Δx,获得如图中虚线所示的图线. 可以判定:t时刻质点A振动方向向下,质点B振动方向向上,质点C振动方向向下. (2)“上、下坡”法:沿着波的传播方向看,上坡的点向下振动,下坡的点向上振动.即“上坡下、下坡上”. 例如:图中A点向上振动,B点向下振动,C点向上振动. (3)逆向描迹法:逆着波的传播方向用铅笔描波形曲线,笔头向上动,质点的振动方向向上,笔头向下动,质点的振动方向就向下. (4)同侧法: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在波的图像的同一侧.如图所示. 【例1】 一列沿x轴正方向传播的简谐机械横波,波速为4 m/s.某时刻波形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这列波的振幅为4 cm B.这列波的周期为1 s C.此时x=4 m处质点沿y轴负方向运动 D.此时x=4 m处质点的加速度为0 D [由题图可得,这列波的振幅为2 cm,选项A错误;由题图得,波长λ=8 m,由T=得T=2 s,选项B错误;由波动与振动的关系得,此时x=4 m处质点沿y轴正方向运动,且此质点正处在平衡位置,故加速度a=0,选项C错误,选项D正确.] 波的图像与振动图像的综合应用 求解波动图像与振动图像综合类问题可采用“一分、一看、二找”的方法. 1.分清振动图像与波动图像.此问题最简单,只要看清横坐标即可,横坐标为x则为波动图像,横坐标为t则为振动图像. 2.看清横、纵坐标的单位,尤其要注意单位前的数量级. 3.找准波动图像对应的时刻. 4.找准振动图像对应的质点. 【例2】 (多选)图甲为一列简谐横波在t=0.10 s时刻的波形图,P是平衡位置为x=1 m处的质点,Q是平衡位置为x=4 m处的质点,如图乙为质点Q的振动图像,则( ) 甲 乙 A.t=0.15 s时,质点Q的加速度达到正向最大 B.t=0.15 s时,质点P的运动方向沿y轴负方向 C.从t=0.10 s到t=0.25 s,该波沿x轴正方向传播了6 m D.从t=0.10 s到t=0.25 s,质点P通过的路程为30 cm AB [由图乙可知,t=0.15 s时,质点Q在负向最大位移处,加速度达到正向最大,故A对;t=0.10 s时,Q点正向y轴的负向运动,则知波沿x轴负方向传播,此时P点沿y轴向正向最大位移处运动.t=0.15 s时,即经过Δt=0.05 s=,P点沿y轴负方向运动,故B对;从0.10 s到0.25 s,在Δt=0.15 s=T内,波沿x轴负方向传播了λ=6 m.在t=0.10 s时,质点P处在平衡位置和最大位移处之间,经过T时,通过的路程不等于3倍振幅,故C、D错.] 波的多解问题 波动图像的多解涉及: 1.波的空间的周期性 相距为波长整数倍的多个质点振动情况完全相同. 2.波的时间的周期性 波在传播过程中,经过整数倍周期时,其波的图像相同. 3.波的双向性. 4.介质中两质点间的距离与波长关系未定 在波的传播方向上,如果两个质点间的距离不确定,就会形成多解,解题时若不能联想到所有可能情况,易出现漏解. 5.介质中质点的振动方向未定 在波的传播过程中,若某一质点振动方向未确定,则波的传播方向有两种.波源的振动要带动它左、右相邻质点的振动,波要向左、右两方向传播.波在介质中左、右同时传播时,关于波源对称的左、右两质点振动情况完全相同. 【例3】 如图所示,实线表示t时刻的波形曲线,虚线表示经过时间Δt时的波形曲线.已知波长为λ,试求波的传播速度. [解析] 此题没有给定波的传播距离,由实线波形和虚线波形相比较,在Δt时间内,波向右传播的距离可能是、、、…,即λ,(k=0,1,2,…). 则可以求出波的传播速度是一个通解: v1===(k=0,1,2,…), 若波向左传播,其传播距离Δs=λ、λ、λ、…,即λ,所以v2==λ(k=0,1,2,3,…). [答案] 若向右传播v1=λ(k=0,1,2,3,…) 若向左传播v2=λ(k=0,1,2,3,…) [一语通关] 解决波的多解问题的一般思路 (1)首先考虑双向性,若题目未告知波的传播方向或没有其他条件暗示,应首先按波传播的可能性进行讨论. (2)对设定的传播方向,确定Δt和T的关系,一般先确定最简单的情况,即一个周期内的情况,然后在此基础上加nT. (3)应注意题目是否有限制条件,如有的题目限制波的传播方向,或限制时间Δt大于或小于一个周期等,所以解题时应综合考虑,加强多解意识,认真分析题意. (4)空间的周期性与时间的周期性是一致的,实质上是波形平移规律的应用,所以应用时我们可以针对不同题目选择其中一种方法求解. [培养层·素养升华] 地震波简介 地震被按传播方式分为三种类型:纵波、横波和面波.纵波是推进波,地壳中传播速度为5.5~7千米/秒,最先到达震中,又称P波,它使地面发生上下振动,破坏性较弱.横波是剪切波,在地壳中的传播速度为3.2~4.0千米/秒,第二个到达震中,又称S波,它使地面发生前后、左右抖动,破坏性较强.面波又称L波,是由纵波与横波在地表相遇后激发产生的混合波.其波长大、振幅强,只能沿地表面传播,是造成建筑物强烈破坏的主要因素. [设问探究] 1.关于地震波的认识,下列说法正确吗? (1)地震波是机械波. (2)只要震源停止振动,地震波就会消失. 2.地震波中纵波、横波的传播速度不同,分别是v1和v2,v1>v2,某观测站距离震源为s,这个观测站记录的纵波、横波到达的时间差是多少? 提示:1.(1)不正确.地震所产生的震动不是机械振动,地震引起的地震波不是简单的机械波,但有横波、纵波的传播形式,地震波是机械波,这种说法不正确. (2)不正确.震源停止振动,地震波要继续向前传播,不会立即消失. 2.- [深度思考] (多选)最近两年以来,地震在世界各地频频出现,让人感觉地球正处于很“活跃”的时期.地震波既有横波,也有纵波,若我国地震局截获了一列沿x轴正方向传播的地震横波.在t(图中实线)与(t+0.4)s(图中虚线)两个时刻x轴上-3~3 km区间内的波形图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地震波的波长为3 km B.质点振动的最大周期为0.8 s C.该地震波最小波速为4 km/s D.从t时刻开始计时,x=2 km处的质点比x=2.5 km处的质点先回到平衡位置 BD [由图可知,在-3~3 km范围内有1.5个波长,所以波长为:λ= km=4 km,故选项A错误;由图可知,图中由实线变成虚线的时间:t=T,当n=0时的周期最大,此时T=Δt=0.4 s,所以最大周期为0.8 s,故选项B正确;根据波速v=可知,周期最大,波速最小,所以最小波速为:v== km/s=5 km/s,故选项C错误;由图结合波向右传播可知,在t=0时刻,x=2.5 km处的质点振动的方向向上,而x=2 km处的质点已经在最大位移处,所以从t时刻开始计时,x=2 km处的质点比x=2.5 km处的质点先回到平衡位置,故选项D正确.] [素养点评] 地震是常见的自然现象,其中包含着振动、波动的物理知识,通过提炼重要的信息、利用物理模型分析讨论,尽管地震不是简单的机械振动,但是传播形式有横波和纵波,而其中的横波或纵波能用机械波的传播规律来分析,所以从生活情境出发,构建物理模型,是解决物理问题的重要方法. 6/6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