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3.3燃烧的条件与灭火的原理【教学目标】根据大纲对本节的具体要求,同时针对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结合教材,本着面向全体、使学生全面主动发展的原则,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与技能:了解燃烧的定义和自救常识;掌握燃烧的条件、灭火原理。?2、过程与方法:通过情景演绎体验学习化学的乐趣;通过探究活动学习获得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化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兴趣;渗?透“事物是一分为二”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学重点】: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教学难点】:着火点的理解、燃烧与描述灭火原理【教具准备】蜡烛、火柴、石块、烧杯等【课 型】新授【课时安排】1个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程序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对火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火推动了人类历史的发展,人类生活离不开火,但有时候火也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因此,我们有必要掌握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从而利用火更好的生活,防范火带给我们的灾难聆听,跟着老师的讲述想生活中的火给我们带来的便利和灾难?使学生跟着老师迅速进入本节课的教学二、新课推进板书课题??3.3燃烧的条件与灭火的原理记录燃烧的条件燃烧、自燃灭火的原理爆炸与防爆安全【设问】那么燃烧究竟需要哪些条件呢?【探究活动】结合学生分组实验,根据学生实验活动栏目提出的三个问题,逐一由学生自主探讨得出结论。并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板书】一、物质燃烧需要的三个缺一不可的条件:(1)物质本身是可燃物(2)可燃物与空气或氧气接触(3)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注、可燃物的着火点指的是可燃物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阅读】阅读课本P82自己总结燃烧、自燃的概念并做好笔记【板书】二、燃烧、自燃【讲解】课本上给出的燃烧的概念是指在通常情况下,燃烧是可燃物与空气中氧气所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氧化反应。有些特殊的燃烧不一定是和氧气发生反应,比如金属钠在氯气中燃烧。燃烧是剧烈的氧化反应,但有些氧化反应进行得很缓慢,甚至不易察觉,如动植物呼吸、食物腐烂、金属生锈、酒和醋的酿造等这些叫做缓慢氧化反应,如果这些反应产生的热量不及时散失,引起温度升高,当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时,就会引起自燃【设问】是不是所有的燃烧都是有利于人类生活生产的?如果不是请举出一些燃烧对人类有害的事例【评价】递进---既然有些燃烧是不利于我们的,那么我们日常生活中都是怎样灭火的【讨论】讨论P82四个图片总结灭火的原理是什么【板书】三、灭火原理:(1)降低温度至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强调:不是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因为可燃物的着火点在一定状态、形状的条件下是一定的)(2)使可燃物与空气(或氧气)隔绝(3)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他可燃物隔离【归纳】以上三个条件是缺一不可还是具备一项就可以灭火呢?为什么?【递进】我们常常看到面粉厂、油库、矿井、煤气站等地方会有很醒目的“严禁烟火”的警示牌,这是什么原因呢?可见燃烧有时候会导致爆炸的危害.【阅读】阅读P84总结概括什么是爆炸及爆炸在可控制的条件下会给人类带来怎样的便利。【板书】四、爆炸极限与防爆安全(1)???????爆炸极限:易爆的可燃物在空气中达到一定的含量,遇到火源就会爆炸,这个能发生爆炸的含量范围,叫爆炸极限(2)???????爆炸的利用:采矿、爆破拆楼房(3)???????易燃、易爆危险品的安全知识(阅读P85知识视窗)学生分组实验,对课本P81三个小实验所提出的问题讨论交流后派代表回答聆听老师的讲解并详细记录笔记阅读教材P82自己总结燃烧、自燃的概念跟着老师的节奏积极思考问题分组讨论书上a、b、c、d四幅图灭火的原理分别是什么阅读课本自己总结爆炸极限的概念以及爆炸的利用使学生充分动脑、动手,通过自己的实验来得出结论同时也充分的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紧密联系生活,通过生活中的燃烧和自燃的现象来概括概念通过对生活中燃烧的害处来引出灭火原理通过分组讨论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学生自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三、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对燃烧的条件以及灭火的原理有了一定的认识,分别谈谈燃烧到底需要哪些条件以及灭火有几个原理学生汇报、其它同学予以补充完善小结本节课所学内容使学生形成知识网络四、布置作业P863、5?学友P29?7五、板书设计一、物质燃烧需要的三个缺一不可的条件:(1)物质本身是可燃物(2)可燃物与空气或氧气接触(3)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注、可燃物的着火点指的是可燃物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二、燃烧、自燃三、灭火原理:(1)降低温度至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强调:不是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因为可燃物的着火点在一定状态、形状的条件下是一定的)(2)使可燃物与空气(或氧气)隔绝(3)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他可燃物隔离四、爆炸极限与防爆安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