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一章 行星地球第三节 地球自转、公转及其地理意义 地球的圈层结构【高考目标导航】最新考纲 特别关注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1、结合新发生的地震、火山等灾害,考查地震波的特点及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2、结合生产、生活实际考查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的特点及其相互联系【基础知识梳理】一、地球的内部圈层(1)地震波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地震波 传播速度 传播介质纵波 快 固液气三态横波 较慢 固 态根据地震波的这种变化特征,我们把地球分成三层(地壳、地幔、地核)21世纪教育网(2)地球内部圈层的特点21世纪教育网名称 范围 深度 主要特征地壳 地表~莫霍界面 平均17千米 (1)固态,由各种岩石组成21世纪教育网(2)各地厚度不一(3)可分为硅铝层和硅镁层地幔 莫霍界面~古登堡界面 17~2900千米 (1)固态,硅酸盐类物质,自上而下铁、镁的含量逐渐增加(2)上部有一软流层(3)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部分是岩石圈的组成部分地核 古登堡界面~地心 2900~6371千米 (1)外核呈液态或熔融状态,内核为固态(2)物质成分以铁和镍为主(3)温度、压力、密度均很大二、地球的外部圈层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这些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了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圈层 概念 组成 其他大气圈 由气体和悬浮物质组成 主要成分是氮和氧 地球自然环境的组成部分水圈 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陆地水、大气水、生物水等[来源:21世纪教育网] 处于不断的循环运动之中生物圈 生物及生存环境的总称 生物及生存环境 与大气、水和岩石圈相互渗透,相互影响【要点名师讲解】五、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划分及其主要特征依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包换比速度的变化,地球固体表面以下划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层面,具体分析如下图所示:【感悟高考真题】(2010·江苏地理·T2)2010年3月以来,北大西洋极圈附近的冰岛发生大规模火山喷发,火山灰蔓延使欧洲航空业蒙受重大损失。下图为火山喷发图片。这些蔓延的火山灰物质在地球圈层中迁移的顺序是( )A.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B.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C.水圈、生物圈→大气圈→岩石圈D.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解析】选A。火山灰先进入大气圈,随着降雨会进入水圈,通过植物的物质循环进入生物圈,最后又回到岩石圈。【考点模拟演练】一、选择题 地震波又可分为横波和纵波,它们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科学家利用这一原理探究地球内部结构。据此回答1~3题。1.横波和纵波的共同之处包括( )①都能通过固体传播21世纪教育网②都能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③传播的速度相同④传播速度随着所通过物质的性质而变化21世纪教育网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2.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时,科学家们发现在距离地面大约2 900千米深度处横波速度突然降低为零,纵波速度也突然降低,这说明了( )A.地球内部存在着岩浆21世纪教育网B.该深度上下层次的温度变化明显C.大陆地壳与大洋地壳的厚度不同D.该深度上下层次的物质组成存在很大差异3.根据地震波传播的特点人们在生产活动中还常利用地震波( )A.传递声音信号 B.进行地质探矿C.调查农作物虫害情况 D.测量山峰的高度【解析】1选D,2选D,3选B。第1题,横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纵波能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横波传播速度较慢,纵波传播速度较快,但两者的传播速度都随着所通过物质的性质而变化。第2题,根据地震波传播的特点可知,在物质组成不同的介质里,地震波传播速度是不同的,且横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故根据地下2 900千米处的波速变化,可反推出该深度上下层物质组成存在较大差异。第3题,在进行地质探矿过程中可利用返回的地震波来测定矿产。4、为了探测莫霍界面的情况,在以下图中的A、B、C、D四点同时进行了地震波的测定,其中最迟得到从莫霍界面传来的地震波的地点是( )【解析】选A。地壳的厚度与露出地表的部分高度呈正相关,大陆上海拔越高,地壳越厚,地震波从莫霍界面传播到测定点的时间越长。读我国大陆部分地壳等厚度线图,完成5、6题。5.图中M和N的数值应分别为( )A.42、38 B.44、38 C.42、36 D.44、366.若绘制地壳厚度剖面图,其0千米为( )A.海平面 B.岩石圈底部C.莫霍界面 D.软流层中部【解析】5选A,6选C。第5题,根据等值线的分布特点,两条等值线之间若出现了闭合等值线,其值可能和小值相同,也可能和大值相同,由于M处为四川盆地,其内部的地壳厚度低于周围地区,所以其值为42;N处为大别山区,其内部的地壳厚度高于周围地区,所以其值为38。第6题,地壳厚度0千米处应为莫霍界面。读图3,回答7、8题。21世纪教育网7.图中数码所代表的地球圈层正确的有( )A.①为水圈B.②为岩石圈C.③为软流层D.④为下地幔8.下列有关地球圈层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有( )A.①圈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B.②圈层的厚度陆地较海洋小C.③圈层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D.④圈层的物质状态为固态【解析】7选C,8选C。第7题,根据各圈层位置可知,①是大气平流层,②是地壳,③是软流层,④是外核。第8题,①大气平流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②层陆地地壳较海洋地壳厚;③层为软流层,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④层物质为熔融状态。读黄果树瀑布景观图。回答9~12题。9.该图景观体现出的地球圈层的个数是( )A.2个 B.3个 C.4个 D.5个10.构成该景观的主体要素属于的圈层是( )A.生物圈 B.水圈 C.岩石圈 D.地壳11.在景观图中,代表自然地理系统中最活跃的圈层的要素是( )A.瀑布 B.岩石 C.树木花草 D.大气12.该景观的形成过程,充分说明了( )A.图中各圈层都是连续而不规则的,且都相互联系B.图中的各圈层之间存在着物质迁移和能量转换C.图中的各圈层是独立发展变化的D.图中各圈层的内部物质运动的能量都来自太阳辐射能【解析】9选C,10选B,11选C,12选B。景观图中涉及的圈层有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该景观的主体要素是瀑布,应归属于水圈;生物圈是最活跃的圈层;该瀑布的形成说明地球的圈层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它们之间不断进行着物质迁移与能量的转换。其所需能量主要来自三个方面,分别是地球内能、重力能、太阳辐射能。13.下图为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关于图中各圈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地球外部圈层由A、B、C三部分组成,其中C为生物圈21世纪教育网B.地球内部圈层由E、F、G三部分组成,其中G为地核C.E、F合为岩石圈[来源:21世纪教育网]D.各圈层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了自然环境【解析】选D。圈层C为水圈,地球内部圈层由D、E、F、G四部分组成,其中E、F合为地幔;图中的各圈层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了自然环境。二、非选择题14、读北美地壳厚度等值线图(单位:千米),回答下列问题。(14分)(1)根据所学知识,世界大陆地壳的平均厚度约为_____千米。大陆地壳厚度与大洋地壳厚度有何差异?(2)图中A处的地壳厚度约为_______,B处地壳的厚度约为_______。(3)北美大陆地壳厚度的分布规律是_________。【解析】第(1)题,主要为教材基础知识,记住相关知识即可回答。第(2)、(3)题,根据相邻等值线之间闭合等值线区域的特征“大于大的,小于小的”,可以判断出A处的地壳厚度介于45~50千米,B处的地壳厚度介于30~35千米,进一步可推断出北美大陆地壳厚度的分布规律。答案:(1)33 大陆地壳较厚,大洋地壳较薄。(2)45~50千米 30~35千米(3)西部、东部山地比较厚,中部较薄,大陆向大洋的过渡地区较薄15、读我国东部部分地区地壳等厚度线图,回答下列各题。(1)图中所示地区地壳厚度的变化趋势是____________。(6分)(2)N地的地壳厚度约为__________千米,该地的地形可能是(5分)( )A.山地 B.盆地 C.高原 D.湖泊(3)影响图中河流地貌的外力作用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9分)【解析】第(1)题,地壳厚度的变化趋势可由图形中地壳等厚度线数值的变化得出结论:由东向西逐渐增厚。第(2)题,N地处于38千米地壳等厚度线内,据“大于大值,小于小值”的原理,N处地壳厚度应大于38千米,但要小于40千米。结合图形比例尺较大的特点,可判断该地可能为山地。第(3)题,图中河流为长江、黄河。故形成河流地貌的外力作用主要有流水侵蚀、搬运和沉积。答案:(1)由东向西逐渐增厚(2)38<N<40 A(3)流水侵蚀 搬运 沉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