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版地理一轮精品复习学案:4.2 山岳的形成及河流地貌的发育(必修1)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12版地理一轮精品复习学案:4.2 山岳的形成及河流地貌的发育(必修1)

资源简介

第四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第二节 山岳的形成 河流地貌的发育
【高考目标导航】
最新考纲 特别关注
1、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2、地表形态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1、以景观图、形态示意图切入,考查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2、
【基础知识梳理】
一、山岳的形成
1.山岳的类型
类型 概念 规模 举例
褶皱山 由背斜或向斜发育而成的山岭和谷地 规模有大有小 科迪勒拉山系,喜马拉雅山系
断块山 由断层发育而成的山岭和谷地 分布广泛,规模大小不一 华山、庐山、泰山
火山21世纪教育网 地下深处岩浆沿地壳中央喷出口或管道喷出,冷却凝固形成 规模大小不一 日本的富士山,我国长白山主峰
2、地质构造
概念:地壳运动的足迹称为地质构造,形成的地貌,称为构造地貌。岩层的弯曲变形,叫褶皱,岩体发生破裂,并且断裂面两侧岩块有明显的错动、位移,叫断层
地质构造[来源:21世纪教育网]类型21世纪教育网[来源:21世纪教育网][来源:21世纪教育网] 形态特征(岩层新老关系)21世纪教育网 地貌21世纪教育网21世纪教育网
未侵蚀 侵蚀后 褶皱常形成高大山脉
褶皱 背 斜 岩层向上拱起(中心老,两翼新) 山岭 顶部受张力常被侵蚀成谷地
向 斜 岩层向下弯曲(中心新,两翼老) 谷地 槽部受挤压,物质坚实不易
断层 岩体发生破裂,并沿断裂面两侧岩块有明显错动、位移 断块山,裂谷或海洋
3. 山岳对交通的影响
二、河流地貌的发育
形 式 概 念 影 响 河 段 时 段
溯源侵蚀 向河流源头方向的侵蚀 使河谷不断向源头方向伸长 河源、上游 河谷发育初期(沟谷期)
下 蚀 垂直于地面的侵蚀 使河床加深,河流向纵深方向发展 上中游 河谷发育初期(沟谷后)
侧 蚀 垂直于两侧河岸的侵蚀 使谷底展宽,谷坡后退,河流向横向发展 中下游 河谷发育中后期(V形——槽形期)
1.河流侵蚀地貌
2.河流的堆积地貌
类型 在流域中的空间位置 形成
洪积—冲积平原 发育于山前 山区河流流出谷口,地势平缓,水道开阔,水流放慢,泥沙堆积形成洪积扇或冲积扇,多个连接而形成冲积——洪积平原
河漫滩平原 发育于河流中下游 凹岸侵蚀、凸岸堆积形成水下堆积体,堆积体面积逐步扩大,枯水季节露出水面形成河漫滩,洪水季节淹没,接受沉积。河流改道,河漫滩被废弃
三角洲平原 形成于河流入海口和海滨地区 河流入海口处,河水流速减慢,泥沙堆积在河口前方,形成三角洲
图释
3.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地区类型 聚落分布 原因
高原地区 呈带状,分布于深切河谷两岸狭窄的河漫滩平原上 深切河谷,地势低,气候温暖,河漫滩平原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
山区 分布在洪积扇、冲积扇和河漫滩平原—上,形成明显的条带状,或分布于山前,或沿河流两岸 山前的洪积扇、冲积扇和河漫滩平原地势平坦,地下水或地表水资源十富,并淤积有肥沃的土壤
平原区 有的沿河发展,形成沿河聚落带;有的沿海岸发展,形成沿海岸聚落带 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有便捷的内河航运和海上运输
【要点名师透析】
一、主要地质构造的对比分析及地质构造的应用
1.褶皱和断层的对比分析
褶皱和断层是两大基本的地质构造类型,二者在产生原因、结构特征和形成的主要地貌方面存在明显的区别,具体分析如下:
2.地质构造的应用
地质构造在工程选址、找水、找矿等方面具有实践意义,具体如下图所示:
【高考真题感悟】
(2010·重庆文综·T8、9)下图是某区域地质地貌剖面图。读图,回答(1)、(2)题。
(2009·上海地理·T7~9)板块构造学说是20世纪最重要的科学成果之一。下图为某种类型的板块边界示意图。
(1)图示的板块边界是( )
A.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的碰撞边界
B.大洋板块内部的生长边界
C.大洋板块向大陆板块的俯冲边界
D.大陆板块内部的生长边界
(2)以下地貌单元中,成因与图示机理相关的是( )
A.东非大裂谷 B.日本列岛
C.阿尔卑斯山脉 D.落基山脉
(3)板块构造学说有助于人类进一步认识( )
①海陆间水循环的机理 ②洋流分布和运动规律
③地震分布和活动规律 ④矿产资源的分布规律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信息提取】通过图文材料可获取以下有效信息:
(1)图示为某种类型的板块边界。
(2)图示箭头指示板块相向运动。
(3)两板块大致在同一水平线上。
【思路点拨】(1)选A,(2)选C,(3)选C。本题着重考查板块构造学说、板块运动及其对地形地貌的影响。第(1)题,由图可知:两板块相向运动→相互挤压→褶皱隆起→消亡边界;两板块大致在同一水平线上→两板块为同一性质的板块→皆为大洋板块或大陆板块。第(2)题,东非大裂谷←板块张裂地带;日本列岛←大洋板块向大陆板块的俯冲边界;阿尔卑斯山脉←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的碰撞边界;落基山脉←大洋板块向大陆板块的俯冲边界。第(3)题,板块学说有助于解决和解释地表形态、地貌的形成原因,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形成机理、分布规律,矿产等资源的分布等问题。
(2010·重庆文综·T8、9)下图是某区域地质地貌剖面图。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高速公路隧道穿过( )
A.向斜谷 B.背斜谷
C.向斜山 D.背斜山
(2)图中甲地多见石芽、溶洞等地形,推断未知岩层应为( )
A.页岩 B.板岩
C.石灰岩 D.花岗岩
【信息提取】通过图文材料可获取以下有效信息:
(1)高速公路穿过的地质构造区岩层及弯曲状况。
(2)高速公路穿过的地貌与两侧地形的关系。
(3)甲处多见的地貌类型。
【思路点拨】(1)选D,(2)选C。第(1)题,交通线路在山区打隧道时要经过背斜构造,背斜的顶部虽然受到侵蚀,但仍然高于两侧,是山地。第(2)题,由石芽、溶洞等地形可推断此处的未知岩层为石灰岩。
【考点模拟演练】
一、选择题
(2011·济南模拟)下图为某地地质构造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有关图示地区地质、地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地质构造为褶皱 B.乙地背斜成山
C.丙地向斜成谷 D.丙、丁之间有断层
2.受侵蚀作用影响最强的地区及其作用,对应正确的是( )
A.甲-风力侵蚀 B.乙-流水侵蚀
C.丙-冰川侵蚀 D.丁-人类活动
【解析】1选A,2选B。第1题,由图可知乙处是背斜,但受到了外力侵蚀,不是山地;丙处是向斜,但比两侧海拔高,是向斜成山;丙、丁之间岩层连续,没有断层;该处岩层只是发生了弯曲,地质构造为褶皱。第2题,乙处降水较多,易遭受流水的侵蚀。
读大洋板块俯冲示意图,回答3~5题。
3.下列各类岩石中,在H处常见的是( )
A.玄武岩 B.页岩 C.花岗岩 D.石英岩
4.若图中M板块为太平洋板块,则N板块的名称是( )
A.亚欧板块 B.南极洲板块
C.印度洋板块 D.美洲板块
5.若图中N板块边缘受挤上拱,形成的是安第斯山脉,则M板块属于( )
A.南极洲板块 B.太平洋板块
C.非洲板块 D.印度洋板块
【解析】3选A,4选D,5选A。第3题,图中显示H处有岩浆活动,岩浆喷出地表冷却凝固,常形成的是玄武岩。第4题,从图中显示的板块运动的方向来看,如果M为太平洋板块,则N为美洲板块。第5题,安第斯山脉位于南美洲西部沿岸,是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相撞挤压抬升而形成的。
(2011·郑州模拟)读下图,完成6~8题。
6.按照发生的顺序,下列排列正确的是( )
A.①②③ B.②③① C.①③② D.②①③
7.图中所示的地理现象,可能位于( )
A.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的张裂地带
B.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的碰撞地带
C.大洋板块与大洋板块的碰撞地带
D.大洋板块与大洋板块的张裂地带
8.图中所示的地理现象,可能是( )
①裂谷 ②海岭 ③山系 ④海沟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6选B,7选D,8选A。第6题,②表示板块张裂,岩浆上升,地表开始隆起;③表示板块张裂处扩大,地壳变薄,岩浆上升明显;①表示岩层断裂,岩浆上升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第7题,图中表示的现象发生在板块的张裂地带,张裂处的板块高度相当,没有明显的高低起伏,应该同为大洋板块或大陆板块。第8题,图中所示现象如果是两个大陆板块张裂则形成裂谷,如果是两个大洋板块张裂则形成海岭。
读下图,回答9、10题。
9.图示地区分布着许多褶皱山脉,对这些山脉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由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挤压形成
B.由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挤压形成
C.一般情况下,山顶最高处与山下最低处温差最大超过60度
D.一般情况下,山顶最高处与山下最低处温差最大不超过50度
10.对图示地区交通运输的描述正确的是( )
A.修建交通运输干线,成本高,难度高
B.交通运输以铁路为主
C.修建的公路一般比较平直
D.河流众多,可以以水运为主
【解析】9选A,10选A。第9题,图中为喜马拉雅山脉,其是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碰撞挤压而形成,A正确。山顶最高处与山脚最低处最大高差为8 600米左右,则温差超过50度但不超过60度。第10题,山区修路成本高,难度大。本区交通以公路为主,道路一般沿等高线修建,弯曲程度大;本区虽然河流众多,但由于落差大,不利于水运。
在下图所示的区域内,准备修建从A城(120.5°E,28°N)到B城的铁路。读图回答11、12题。
11.上图所示的四条备选线路方案中,最佳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2.一般来说,影响现代铁路线区位的主导因素是( )
A.地形 B.水文 C.气候 D.经济
【解析】10选C,11选D。第10题,山区交通线路选在地势相对和缓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尽量选择两点间最近距离,经过各级居民点等。对比四条线路,③通过鞍部,地势和缓,且线路较短。第11题,影响现代铁路线区位的主导因素(决定性因素)为社会经济因素。
二、非选择题(共45分)
12.读图,完成下列各题。(29分)
(1)A图表示的是在______作用下形成的_____地貌。(4分)
(2)B图是_____地貌,在我国往往形成于______地区;近年由于人类________等不合理的活动,B图中的景观出现不断蔓延、扩大的趋势。治理这种危害应采取的措施为____
__________________。(10分)
(3)根据等高线数值判断,C图中地形是五种基本类型中的____,判断理由是__________;根据岩层的新老关系判断,C图上的地质构造是_____,判断理由是_______;此处地形的形成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5分)
【解析】第(1)题,A图所示地貌为三角洲,该地貌是流水沉积作用形成的。第(2)题,B图是流动沙丘,是由风力沉积作用形成的,在我国主要分布在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在我国西北,由于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土地的荒漠化等问题严重。因此,人类要退耕还林还草,合理放牧,大力植树种草,继续营造“三北”防护林。第(3)题,根据等高线判断为丘陵,根据岩层新老关系判断为向斜。向斜成山主要是由于向斜槽部受挤压,岩层紧实,不易被侵蚀。
答案:(1)流水沉积 三角洲(平原)
(2)沙丘 西北干旱、半干旱 过度放牧、过度樵采、过度开垦 退耕还林还草,严禁过度放牧
(3)丘陵 地势起伏不大,坡度比较和缓,等高线数值小于250米 向斜 中心岩层较新,四周岩层较老向斜槽部受挤压,岩层紧实不易被侵蚀
(2011·潍坊模拟)某大学地理系科考队暑假期间对图示地区进行了地质、地貌等野外考察。据此完成下列问题。(22分)
(1)出发前老师提示:“此次考察要注意安全,特别是A区域常常发生火山喷发、地震等地质灾害”,请你帮助解释其中的原因。
(2)考察中,同学们发现庐山地质构造与图中C地非常相似,简述其成因。
(3)当同学们到达B山山麓地带休息时,发现B山山势高耸,请说出B处地貌形态形成的原因。
【解析】本题综合考查地质灾害成因、地质构造成因和地貌成因。板块运动和断层活动是解释地质灾害和地质构造成因的依据;向斜和背斜处的侵蚀差异是解释向斜成山、背斜成谷的依据。
答案:(1)位于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的碰撞边界处,地壳运动活跃。
(2)位于断层相对上升的一侧。
(3)向斜槽部受挤压,物质坚实不易被外力侵蚀,反而成为山岭。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