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3张PPT)综合探究一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人教版九年级上本资料为作者和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版权所有侵权必究在龙游西边有个特色小村——浦山村,浦山村是畲族聚居村,浦山原名大合,以雷、蓝、钟三姓为多,因村民喜以茅草搭铺而居,当地人称之为铺山。1949年后,村里兴修水利,浦山大部分土地旱涝保收,过去贫瘠的土地,如今水渠纵横,果树飘香,粮食连年丰收,从此告别了缺水的历史,铺山改名为“浦山”。课堂导入综合探究一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我国有56个民族,其中55个是少数民族。我国民族分布的特点是:“大杂居、小聚居”我国各族人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亲缘关系。少数民族聚居区实行区域自治制度。各民族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56个民族:汉族、满族、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哈萨克族、傣族、黎族、傈僳族、佤族、畲族、高山族、拉祜族、水族、东乡族、纳西族、景颇族、柯尔克孜族、土族、达斡尔族、仫佬族、羌族、布朗族、撒拉族、毛南族、仡佬族、锡伯族、阿昌族、普米族、朝鲜族、塔吉克族、怒族、乌孜别克族、俄罗斯族、鄂温克族、德昂族、保安族、裕固族、京族、塔塔尔族、独龙族、鄂伦春族、赫哲族、门巴族、珞巴族、基诺族一、感受“多元一体”1.感受民族变迁春秋前:已出现中华夏、南蛮、东夷、西戎、北狄。战国时:经兼并、争战,诸族融合,华夏成稳定的族体。秦汉时:秦统一中国,以华夏为核心,形成统一民族。汉始,“汉”成为中国主体民族的族称。汉族e7d195523061f1c03666317325b3a25331a3ff6575ad3de35D20CE66331BF391ABBBA49479D671FC33A993E8B561D9C243CED51B425F3A925E375E702C5724D403CD75A21B6DB2D04DA790B885734541EFFD57CDD81682DAC59D49F57FDC83A7FEB49E94BE5D141507BEE1C23553FB48FF671A583D637A99D51933681DFDA9CBED7904F13A3978DFFC8CBC8449914B5C华夏族先秦时期,华夏族是中原的地域、国家和族群的指称。汉族魏晋南北朝时,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中华”一词出现。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少数民族与汉族相互交流会聚,不断融合,逐步形成和发展成为共同的中华民族。鲜卑族是继匈奴之后在蒙古高原崛起的古代游牧民族,为魏晋南北朝对中国影响最大的游牧民族,起源于东胡族,分布在中国北方。受匈奴奴役。鲜卑族的风俗习惯同乌桓、匈奴相似。孝文帝时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进行汉化运动。孝文帝在迁都后的第二年六月正式下诏禁北语。三十岁以上者尚不强求;三十岁以下者,在朝廷上必须使用汉语。禁胡服。服装一依汉制。改姓氏。如拓跋氏改姓元氏,独孤氏改姓刘氏,步六孤氏改姓陆氏,丘穆陵氏改姓穆氏等。坐大概是现代人最为耗时的动作了。千百年来,为了更好地坐,人们可没少花心思。两千年前,对于我们祖先来说,坐可是一件相当费力的事情,跪与坐基本动作相同,双腿跪地,大腿、屁股与上身保持一条直线称为跪西汉初年,人们的坐具仍是席,席地而坐至南北朝时仍有延续。但危坐的确不舒服,随着胡服的引进和完善,裤子的流行终于让人们摆脱了垂足坐可能出现的尴尬情景。到了唐代,坐席已经不多见,危坐甚至成为酷吏们审案的一种“刑法”。胡床造型与今天的马扎差不多。最早可能在两河流域或埃及被发明,之后一路传播到南亚次大陆,再由佛教东传来到中原。问题探究1.你还能说出哪些少数民族?鲜卑、羯、氐dī、吐蕃、女真、蒙古。2.你知道他们后来的发展情况吗?战国时,战国七雄同称诸夏,后经兼并、争战,形成诸夏统一趋势,而来到中原的戎、狄、夷、蛮也与华夏融合,华夏成稳定的族体。汉族以先秦华夏为核心,在秦汉时期形成统一民族。其族在汉朝确定,在以后的历史发展中,汉人成为中国主体民族的族称,历代占中国人口绝大多数,在各方面发展中占主导地位。从以上语言中,你认为当时的中国人如何认识当时中国的形势?吾中国四万万人,无贵无贱,为奴隶,为牛马,为犬羊,听人驱使,听人宰割。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在遭受列强侵略、瓜分的危难形势下,中国人认识世界、自我认识、救亡图存的近代民族意识觉醒的产物。“中华民族”—梁启超首次使用1.全民族团结,共同抵御外敌入侵;2.发展国家的军事、经济实力;3.增强民族意识,共同维护国家领土的完整。面对列强的侵略扩张,中国怎样避免国家被分裂的危险?驱除鞑虏是1905年8月中国同盟会成立之后确定的纲领之一,当年10月孙中山即将此口号改为“民族主义”。1906年10月,孙中山与黄兴、章太炎制订《军政府宣言》,再次提出“驱除鞑虏”口号,但当年12月孙中山在《民报》创刊周年庆祝大会演说中不提“驱除鞑虏”,专述“民族主义”,还对民族复仇论进行了严厉的批判。从此以后,“驱除鞑虏”口号很少出现于革命派的言论之中。五族共和中华民国成立初期政治口号。源自清末立宪运动的“五族大同”。1912年底,巴达尔胡在北京创办了《蒙文大同报》,主旨为宣扬“五族共和”、“五族大同”。五族大同是清末立宪派的主流,包括梁启超等皆支持此思想。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发表《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言书》,第一次提出了“五族共和”论南北议和之后1912年3月11日南京临时政府公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规定:“中华民国领土,为二十二行省,内外蒙古、西藏、青海”,“参议员、每行省、内蒙古、外蒙古、西藏,各选派五人,青海选派一人,其选派方法,由各地自行定之。参议院会议时,每参议员有一表决权。”五族共和成为民国的官方思想材料一:孙中山:“今之满洲,本塞外东胡。昔在明朝,屡为边患。后乘中国多事,长驱入关,灭我中国,据我政府,迫我汉人为其奴隶,有不从者,杀戮亿万。我汉人为亡国之民者二百六十年于斯。满政府穷凶极恶,今已贯盈。义师所指,覆彼政府,还我主权。”材料二:孙中山:“民族主义,并非遇着不同种族的人,便要排斥他……更不是要灭尽满洲民族。……在腐败的封建专制制度下,不仅满人为君主的清朝要反对,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从材料一、二中分别可以看出孙中山的什么观点?1.孙中山对民族主义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认识到落后的根源是封建君主专制。2.少数民族地区也受到侵略,只有各民族团结起来才能抵御外敌的入侵。十八星旗图案由红底、黑九角和18颗小黄圆星组成。红底、黑九角寓意“铁血精神”,表示决心用武力推翻清王朝的统治;黑九角代表《禹贡》中记载的九州;分布于九角上下的18颗小黄圆星,代表当时内地18行省,示意国家统一、民族和睦、前途光明;圆星呈金黄色,表示与“鞑虏”对立之汉族炎黄子孙。五色旗是中华民国建国初期(1912-1928)的国旗。旗帜图案按顺序是红、黄、蓝、白、黑五色横长方条,表示汉、满、蒙、回、藏“五族共和”旗帜的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说明了民族观念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的转变1935年《风云儿女》的主题曲《义勇军进行曲》的那句“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让“中华民族"观念传遍大江南北。抗战时期,"中华民族"观念认同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在民族危机的强烈刺激下,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为了增强全民族的凝聚力,大力宣传"中华民族"是一个单一性民族的观点。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起来!起来!起来!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进!感受“多元一体”感受民族多元感受民族一体探究“驱除鞑虏”列强的入侵驱除鞑虏口号的提出走向“五族共和”民族的看法五族共和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课堂小结1.中国是礼仪之邦,提出学习汉族礼法,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的改革是()A.商鞅变法B.北魏孝文帝改革C.齐桓公改革D.戊戌变法2.有学者认为:甲午中日战争“以清政府惨败而宣告结束。于是,(中国)近代化的新陈代谢过程骤然加快。”材料中的“加快”主要表现在()A.开始引进西方的工业文明B.开始制度变革的尝试C.大力倡导实业救国D.学习西方的军事技术课堂练习BB3.徐中约曾说:它结束了长达两千余年的王朝时代,中国不再隶属于任何“天子”或任何王朝,而归属于全体民众。这里的“它”是指()A.洋务运动B.戊戌变法C.辛亥革命D.五四运动4.同盟会会员、无产阶级革命家林伯渠说:“过去专制主义是正统,神圣不可侵犯,侵犯了就要杀头。后来民主主义成了正统,同样取得了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侵犯了这个神圣未必就要杀头,但为人民所抛弃是没有疑问的。”“民主主义成了正统”与近代哪一人物有关()A.康有为B.李鸿章C.孙中山D.毛泽东课堂练习CC5.“中国梦”是中国人追求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之梦。近代以来,辈辈仁人志士,为追求“中国梦”而不懈努力,几多教训,几多启示。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中体西用】材料“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江苏巡抚李鸿章总理衙门原函》材料反映了李鸿章的一种什么主张?李鸿章所搞的洋务运动有人认为是成功的,有人认为是失败的,你的观点是什么,并说明理由。答案.向西方学习先进技术.应该否定.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而且其军事企业仍为封建的官办工业,主观上洋务派并不希望中国出现资本主义,其官办民营(封建买办性)的特点对中国民族工业的产生是不利的;应该肯定: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课堂练习谢谢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详情请看: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综合探究一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同步练习一、选择题(共11题)1.下图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A.中外交往B.国家统一C.经济发展D.民族交融2.“师夷长技”、“变法图强”、“民族、民权、民生”所反映的历史主题是( )A.侵略与屈辱???????????B.救亡与探索C.反抗与斗争???????????D.半殖民地化的过程3.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化过程中的两次伟大实践。二者的共同主张有( )A.通过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来挽救民族危机B.推翻君主制度C.在中国建立资本主义民主制度D.用西方的民主与科学来救中国4.使中华民族的命运发生重大转折——从昂首挺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到面临亡国灭种的严重危机的历史事件是( )A.清军入关B.李自成起义C.列强侵略中国D.日本全面侵华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清朝后期,列强入侵,民族危机极大地激发了民族意识的觉醒B.人们用“从多元走向一体”来形容中华民族的形成C.辛亥革命充分体现了民族平等的思想,促成现代中华民族观念的初步形成6.首次使用了“中华民族”一词的人是( )A.康有为B.梁启超C.孙中山D.毛泽东7.辛亥革命前,“进化”、“民权”、“自由”、“平等”等语词,虽然为大多数爱国者革命家反复宣扬,但并没有得到晚清社会的普遍认同。辛亥革命后,“进化”、“科学”、“革命”、“民主”等词语不仅广为流传,而且深入人心。这表明辛亥革命A.推翻了封建君主制B.扩大了人民的政治权C.促进社会思想解放D.推动了民族解放运动8.孙中山在《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中说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中国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材料中孙中山提倡的“民族革命”的含义是A.推翻腐朽的满洲贵族统治B.结束帝国主义在华统治C.建立由汉民族统治的政权D.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经济9.1903—1904年入侵西藏,企图将西藏从中国分裂出去的国家是( )A.英国B.俄国C.日本D.法国10.认为“……在腐败的封建专制制度下,不仅满人为君主的清朝要反对,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的是( )A.康有为B.梁启超C.孙中山D.李大钊11.关于以下两幅图片,说法正确的有( )图1十八星旗 图2五色旗①都曾经是中华民国的国旗 ②十八星旗的红底、黑九角寓意“铁血精神”,表示决心用武力推翻清王朝的统治 ③五色旗的五种颜色从上至下按顺序分别表示汉、满、蒙、回、藏“五族共和” ④从十八星旗到五色旗反映了民族观念的转变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1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驱除鞑虏”——“今之满洲,本塞外东胡。昔在明朝,屡为边患。后乘中国多事,长驱入关,灭我中国……满政府穷凶极恶,今已贯盈。义师所指,覆彼政府,还我主权。”“恢复中华”——“中国者,中国人之中国,中国之政治,中国人任之。驱除鞑虏之后,光复我民族的国家。敢有为石敬瑭、吴三桂之所为者,天下共击之。”——孙中山材料二 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言书》材料三 孙中山是中国近代政治文明——共和制的重要催生人。他的学说是“内审中国之情势,外察世界之潮流,兼收众长,益以创新”。(1)材料一中的“鞑虏”“我民族”分别指的是什么?(2)比较材料一、二,谈谈孙中山在民族观念上发生了怎样的变化。(3)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在民族观念上为什么会发生这种变化?这种变化有何积极影响?(4)结合相关史实,说明孙中山是中国“共和制的重要催生人”的理由。13.“中国梦”是中国人追求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之梦。近代以来,辈辈仁人志士,为追求“中国梦”而不懈努力,几多教训,几多启示。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中体西用】????材料?“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江苏巡抚李鸿章总理衙门原函》材料反映了李鸿章的一种什么主张?李鸿章所搞的洋务运动有人认为是成功的,有人认为是失败的,你的观点是什么,并说明理由。???综合探究一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同步练习(答案)选择题1-5:DBDCC6-11:BCAACD12“鞑虏”:清政府。“我民族”:汉族。由材料一中狭隘的民族主义思想转变为材料二的主张,即中华民族内部各民族平等。(3)原因:孙中山对民族主义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有利于维护民主共和。影响:民族平等的思想促成了现代中华民族观念的初步形成,中华民族的名称从这时得到广泛传播。(4)创建同盟会,提出三民主义;领导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维护民主共和。13.向西方学习先进技术.应该否定.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而且其军事企业仍为封建的官办工业,主观上洋务派并不希望中国出现资本主义,其官办民营(封建买办性)的特点对中国民族工业的产生是不利的;应该肯定: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精品试卷·第2页(共2页)HYPERLINK"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综合探究一 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 .pptx 综合探究一 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 同步练习 .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