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思想政治人教统编版必修4 哲学与文化第二单元 5.2社会历史的发展【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高中思想政治人教统编版必修4 哲学与文化第二单元 5.2社会历史的发展【教案】

资源简介

社会历史的发展
一、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是必修4《哲学与文化》第二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中的第五课“寻觅社会的真谛”第二框的内容。本框共安排两目的内容:
第一目“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教材通过相关链接、阅读与思考等内容,介绍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是人类社会的普遍规律。
第二目“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教材通过相关链接、阅读与思考等内容,介绍了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和实现方式,分析了阶级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解决方式,阐明人类通过各种实践活动不断解决社会基本矛盾,推动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二、教学目标
1.知道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含义,了解基本矛盾和普遍规律的内容,懂得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2.能够结合现实分析阶级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解决方式,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辩证关系原理,分析全面深化改革等相关措施。
3.通过对本框内容的学习,正确认识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尊重社会发展规律。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和普遍规律,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教学难点: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四、教学过程
课程导入:
材料解读:
2018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指出:“学习马克思,就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思想。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生产力是全部社会生活的物质前提,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经济基础。生产力是推动社会进步最活跃、最革命的要素。‘人们所达到的生产力的总和决定着社会状况。’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支配着整个社会发展进程。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共产党人接力探索、着力解决的重大问题。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不到70年的时间内,我们党带领人民坚定不移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走完了西方几百年的发展历程,推动我国快速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们要勇于全面深化改革,自觉通过调整生产关系激发社会生产力发展活力,自觉通过完善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发展要求,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符合规律地向前发展。”
总结:习近平总书记的这段讲话中,提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中对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分析,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和普遍规律的阐述,也说明了我国改革开放的重要意义,以及今后全面深化改革的目的和要求,论证了如何遵循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进一步推动中国的发展。这些唯物史观的内容也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继续了解的。
(一)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
1.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逻辑分析: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活动的地位
先满足生活必需:衣、食、住、用、行;再通过人类活动创造历史。
满足生活必需的这些就是物质生活资料,生产这些必需品的活动就是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活动,成为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2.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分析材料:
材料一: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  
——卡尔·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
材料二:1978年冬,小岗村的18户村民以“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在一纸大包干的“秘密契约”上按下鲜红的手印,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改革如同释放了魔力,次年,小岗村迎来大丰收,粮食总产达133万斤,一举结束20余年吃国家救济粮的历史。进入新时代,小岗村大力推进土地“三权分置”改革,完成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领证工作;成立集体资产股份合作社并发放股权证,实现了村民从“户户包田”到“人人持股”的转变。小岗村的改革发展实践证明,唯改革才有出路,改革要常讲常新。
材料三: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驱动实质上就是人才驱动。近些年来,在科研团队的努力下,中国航空航天事业蓬勃发展,促进了国家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带动了国家科学技术的全面进步,增强了国防实力,提高了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2020年7月23日,长征五号遥四运载火箭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升空,实施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任务),将承载我国第一个火星探测任务,着陆在火星表面完成巡视探测,获取火星科学数据,一次性实现对火星“环绕、着陆、巡视”三大目标。
《中国首次火星探测,用好奇抵达远方》
总结:三篇材料说明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适合生产力状的生产关系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不适合生产力状况的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小岗村进行“大包干”改革、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和土地流转,发展集体股份经济,不断破除阻碍农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和经营机制弊端,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促进了经济发展,这也是社会主义国家解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解放生产力的基本方式,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材料三中重点强调了生产力的要素中,掌握先进科技和管理方式的人,对生产力起着核心作用,因此要重视科技,重视人才,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3.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讲解: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含义
经济基础: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决定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上层建筑: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资料援引:马克思在1859年写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对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理论作了精辟的表述:“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恩格斯写的《反杜林论》、《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等著作,特别是在他晚年的书信中,对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理论作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
分析: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
根据如下材料,总结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原始社会:以生产资料公有制和平等合作、共同消费的关系为基础,社会秩序由氏族成员按历来习俗进行调整,没有专门的武装集团和暴力机构这样的政治上层建筑。
阶级社会:私有制和阶级出现,剥削阶级在经济生活中居于统治地位,建立在这个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是以私有观念为核心的观念上层建筑、以国家政权为核心的具有强制手段的政治上层建筑。
封建社会:地主阶级在经济生活中占据统治地位,上层建筑包括封建地主专政的国家和以地主阶级思想为核心的意识形态。
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经济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是以资产阶级专政和资产阶级意识形态为主要内容的上层建筑。
社会主义社会: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基础上建立的上层建筑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根据如下材料,总结出: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商鞅变法在军事上、政治上的改革措施,使秦国成为拥有统一中国实力的强国。
宋朝时的冗兵、冗政,使官员和军队的财政缺口日益扩大,王安石变法也以失败告终,社会矛盾渐趋尖锐。
明朝张居正改革带来了万历前十年的中兴,国库积攒了100多万两白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的历史告诉我们:什么时候意识形态工作导向正确、措施得当,什么时候就国泰民安,风清气正;反之,则误国误民。
知识运用:
习题:(2020年全国高考Ⅲ卷文综政治)
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是一部体现对生命健康、财产安全、交易便利、生活幸福、人格尊严等民众各个方面全力平等保护的基础性法律,对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依法维护人民权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都具有重大意义。制定民法典体现的唯物史观原理是 ( D )
①经济基础的变革总是先于上层建筑的变革
②上层建筑为经济基础服务时,就能推动生产力发展
③上层建筑的变化发展离不开社会意识的推动作用
④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和经济基础发展的要求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4.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和普遍规律
知识回顾:矛盾的观点推导人类社会的发展原因在于内部的矛盾。
客观事物是变化发展的,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
总结:腐败会影响党的执政根基,也必将阻碍生产力的发展。鉴古知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才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全面从严治党,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司法体制改革,通过调整上层建筑推进经济社会发展。
(二)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1.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与实现方式
分析材料:说明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什么,为什么资本主义至今没有完全消亡,为什么社会主义还会出现苏联解体、东欧剧变那样的曲折,为什么马克思主义预见的共产主义还需要经过很长的历史发展才能实现。
《共产党宣言》提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
《政治经济学批判》中指出:“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总结:马克思、恩格斯运用社会基本矛盾推动社会发展的规律,对未来社会发展作出了科学预见,这就是“两个必然”,是就人类历史总的发展趋势而言的,是历史规律的必然指向。马克思提出的“两个决不会”,是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冲突”思想的具体化,指一个社会的灭亡,归根结底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是与原有社会生产关系矛盾冲突的结果。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我们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不断提高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使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不断显现和丰富起来,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
现实分析:中美贸易摩擦,美国打压华为,总结出阶级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解决方式
教师分析参考:在全球化过程中,一方面,社会生产力随着全球分工协作与相互交往而获得极大提升;另一方面,资本主义内部的两极分化趋势在不断增强,资本主义外部的不平衡发展的格局更加凸显,中美贸易摩擦等就是这种资本全球化内在矛盾的产物。
中美贸易摩擦首先表现的是利益的冲突,这种利益矛盾的根源是美国资本主义的私人占有所有制本身。一方面,美国资本主义私有制必然使美国财富集中在华尔街精英等少数金融寡头手里。另一方面,资本的逐利本性必然追求更低廉的生产成本洼地,于是美国制造业不断转移到中国等地,导致美国制造业地带沦为“铁锈地带”,大量美国工人丧失就业岗位。这就是美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矛盾,即资本与劳动的矛盾。这也激起了美国的民粹主义浪潮,但被少数美国政客利用,把美国工人的失业归咎为“中国制造”的外因,而没有看到这是资本主义私有制这个内因作用下的必然结果。于是,美国通过挑起中美贸易摩擦试图转移国内的两极分化矛盾。这就是中美贸易摩擦的根源。
随着中国生产力的巨大进步,特别是中国逐步从中低端制造业开始向高科技制造业进军,美国一些精英错误地认识到,中国生产力的进步,必将打破美国高科技企业独享超额利润的垄断格局,所以他们必须狙击以华为为代表的中国企业。因此,中国的生产力进步引发了美国从精英到民众的反华民粹情绪,成为美国所谓的“战略对手”,给世界经济和国际格局带来了许多不确定性因素,也使中国发展的外部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要有效应对这种大变局,就要加快发展生产力。
2.阶级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解决方式
总结:在阶级社会中,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通过阶级斗争实现。先进阶级反对落后阶级、被剥削阶级反对剥削阶级的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或社会改革,推动社会形态的更替和历史的进步。就像一些如美国一样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主义私有制比以往任何私有制都大大促进生产力发展,但是资本主义私有制与生产不断社会化的基本矛盾,必然导致生产和国民经济周期性地发生衰退和各种危机,以及经济垄断等一系列严重问题,用生产资料公有制逐步取代私有制,是客观需要和历史的必然。
3.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解决方式
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仍然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但是可以通过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加以解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要运用好社会基本矛盾推动社会发展的规律,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不断向前发展。要紧紧围绕发展这个第一要务来部署各方面改革,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为改革提供强大牵引,更好推动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适应。既要解决好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的问题,又要解决好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的问题,从而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4.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总结:人类通过各种实践活动不断解决社会基本矛盾,推动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规律,既是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也与无产阶级对自己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使命的自我意识和觉悟、对改变自己处境和获得解放的迫切要求、对实现每个人都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美好理想的热情向往,以及在此推动下积极从事的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革命运动息息相关。
课程小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