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思想政治人教统编版必修4 哲学与文化第一单元3.2世界是永恒发展的【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高中思想政治人教统编版必修4 哲学与文化第一单元3.2世界是永恒发展的【教案】

资源简介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一、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是必修4《哲学与文化》第一单元“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中的第三课“把握世界的规律”第二框的内容。本框共安排两目的内容:
第一目“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教材通过相关链接、探究与分享等内容,介绍了发展的普遍性与发展的实质,阐明了新事物战胜旧事物是不可抗拒的规律。
第二目“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教材通过相关链接、探究与分享等内容,介绍了量变与质变的关系,阐明事物在曲折运动中发展上升。
二、教学目标
1.知道发展的实质,了解发展的普遍性,懂得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处在发展变化中,是在曲折运动中发展上升。
2.能够运用发展的普遍性原理去观察和分析问题,提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辨别正误的能力。
3.通过对本框内容的学习,培养学生用发展的眼光和创新思维看待世界、思考问题,对于社会的发展有正确的认识和判断,认同并坚持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发展的普遍性
教学难点:发展的实质
四、教学过程
课程导入:
上节课,我们用《诗经》中的《蒹葭》为引子,详细讲解了甘肃和从甘肃发散开去的世界,又把目光从远处收回,审视身边的生活,以懂得如何用联系的观点、哲学的智慧去思考。今天的课,我们还从《诗经》开始,来看看千年古都西安的发展演变,品读其中蕴含的哲学。
学生探究活动:品读古诗《无衣》(《诗经·国风·秦风》),结合上节课所讲的秦人依靠强大的军队,横扫六合、统一中国,引出西安这座古城,为之后这节课以西安为例讲解发展的观点做铺垫。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总结:秦人军事立国,灭犬戎之国十余个,地方扩至千里。经数代经营,九次迁都,最终一统天下,定都西安,中央集权形式的封建王朝开启。《秦风·无衣》就是秦地人民抗击西戎入侵者时的军中战歌,是《诗经》中最为著名的爱国主义诗篇。西安从西周、秦朝开始直至西汉、隋、唐,成为十三朝古都,长期是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中心,是中国古代作为都城时间最长的城市,让我们一起走进西安的发展,探究发展的奥秘。
(一)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1.发展的普遍性
学生探究活动:
西安的历史:
大约3.7亿年前,一次剧烈的造山运动,原来沉积在海下的西安一带地层大幅度断裂、抬升,形成秦岭。秦岭在不断抬升过程中,断层北部持续断陷形成关中盆地。秦岭面向关中盆地的一侧,七十二峪依次并排而立,流水冲出大小峪口流向关中盆地,盆地内湖沼遍布、河流纵横。这些河流、湖沼带来大量的泥沙,经过漫长的沉积,关中盆地的沉积物厚达千米,成为关中平原。土壤肥沃、河道众多,关中平原自古就是中国最发达的农业区,号称“八百里秦川”。
大约100万年前,蓝田猿人和剑齿虎、大熊猫一起生活在这里。
7000年前,仰韶文化时期,这里已经出现了城垣的雏形。
3000多年前,擅长农耕的周人从甘肃、陕西黄土高原迁移到此,后在西安西南部的沣河两岸接连建起丰京、镐京两座都城,为西安建都之始。
秦朝定都在此,有效的激励制度军功爵制让秦人建立起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军队,秦始皇陵兵马俑成为这个时代的传奇标记。
西汉定都在此,以西安为起点,打通了一条泽被后世的丝绸之路。
隋唐定都在此,长安成为当时政治开明、商业繁荣、信仰自由的世界中心。
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对西域的控制力逐渐衰弱,政治中心逐渐东移。西安再未成国都,繁华不在,地位转化为控制中国西北和西南的军事重镇。现存的明城墙是中国保存最完整的城防设施。
1936年12月西安事变的发生及和平解决,基本结束了长达十年的内战,开始了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一致抗日的新阶段,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抗日热情,奠定了全民族抗战的基础,成为由国内战争走向抗日民族战争的转折点,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确立了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社会发展中的领导地位和核心地位。
1932年,“一·二八”事变日军进攻上海后,南京国民政府被迫临时迁至洛阳。1932年3月5日,决定长安为陪都,定名为西京,洛阳为行都。
1949年5月20日,解放军进城,人民得到解放,城市获得新生,西安这座十三朝古都,从此掀开了崭新的一页。
西安国防科技资源全国第二。西安聚集了国内航天1/3以上、兵器1/3以上、航空近1/4的科研单位、专业人才及生产力量。科技人才资源全国第三。西安科技人才、科技力量、研发水平居中国内地城市第三位。19个通用项目荣获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1个专用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2018年2月7日,国家发改委官网正式发布《关于印发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的通知》,其中明确提出,建设西安国家中心城市。西安由此搭上了经济发展的快车道。
2019年,西安全年实现生产总值(GDP)9321.1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7.0%。
按照既定目标,西安将在2020年实现生产总值超过万亿元,进入中国GDP万亿俱乐部。
总结:物质世界处于永恒运动、变化、发展的过程中。3亿年来的地形地貌在变化,在西安的人类也经历着从蓝田猿人到现代人的发展变化,西安也在人类的改造中从农业社会发展为现在的科研资源城市、国家中心城市,西安的发展也体现着中国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进程,西安的科技资源和科技创新成果则体现着人的认识的发展进步。未来的西安还将不断迈上新台阶,未来的中国将距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越来越近,人类的认知能力将会越来越强,人类社会也终将实现共产主义并继续前进。
2.发展的实质
学生探究活动:结合下面的文字材料和所学的语文、历史知识,分析探讨曾经盛极一时的秦、唐政权兴衰的原因,国民党政权最终走向末路的原因,总结说明发展的实质是什么。
秦、唐、国民党政权的结束与新的政权的开始:
西汉的贾谊在《过秦论》中总结秦亡之因:“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从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角度出发,分析了秦王朝政治的成败得失,为汉文帝改革政治提供借鉴。西汉文帝时代,是汉代所谓的“太平盛世”,即“文景之治”的前期。贾谊以他敏锐的洞察力,透过表象,看到了西汉王朝潜伏的危机。当时,权贵豪门大量侵吞农民土地,逼使农民破产流亡,苛重的压迫剥削和酷虐的刑罚,也使阶级矛盾日渐激化。国内封建割据与中央集权的矛盾、统治阶级与劳动人民的矛盾以及民族之间的矛盾都日益加剧,统治者的地位有动摇的危险。为了调和各种矛盾,使西汉王朝长治久安,贾谊在《陈政事疏》《论积贮疏》以及《过秦论》等著名的政论文中向汉室提出了不少改革时弊的政治主张。
《资治通鉴·唐纪·贞观十一年》记载,唐太宗时的宰相马周(601年-648年)曾说:“盖幽、厉尝笑桀、纣矣,炀帝亦笑周、齐矣,不可使后之笑今如今之笑炀帝也。”
唐朝的杜牧在《阿房宫赋》中说:“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阿房宫赋》写于唐敬宗宝历元年(825),杜牧二十三岁。此时离进入晚唐时代(875年)仅有50年,离唐朝灭亡的时间(907年)也只有82年,政治腐败,阶级矛盾异常尖锐,而藩镇跋扈,吐番、南诏、回鹘等纷纷入侵,更加重了人民的痛苦,大唐帝国,已处于崩溃的前夕。杜牧通过对阿房宫兴建及其毁灭的描写,生动形象地总结了秦朝统治者骄奢亡国的历史教训,向唐朝统治者发出了警告。
1950年,蒋介石在《反省录》中声称,革命失败,其起因在于党务内部的分裂,以致影响到军事、政治、经济、社会及教育等各方面的纷乱与崩溃。他直指“派系倾轧,人事纠纷”是革命失败的首因。
(1)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总结:秦朝统一中国,结束奴隶社会,开启了封建王朝。秦亡汉兴,汉亡之后,三国两晋南北朝割裂纷争不止,隋唐再度统一,大唐王朝虽盛极一时,也难免湮灭之势。封建王朝即使有秦皇汉武、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康乾盛世,也都在1911年辛亥革命后宣告结束。国民党统治的失败和中国共产党走上历史舞台,是民心所向、大势所趋。中国就是在这样旧朝代结束新朝代产生、旧的社会形态消亡新的社会形态兴起的过程中不断发展,按照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从落后走向富强,走向复兴。这就是事物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新事物与旧事物
总结:新事物是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的事物,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产生,具有强大生命力,克服了旧事物中消极的、过时的、腐朽的东西,汲取了其中积极的、合理的因素,并增添了为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事物,因此具有不可比拟的优越性。旧事物违背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因而最终会走向灭亡。比如,奴隶社会之于原始社会,封建社会之于奴隶社会,资本主义社会之于封建社会,社会主义社会之于资本主义社会,都属于新事物。
判定标准:根本标志在于是否同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想符合。
趋势: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教师也可以继续列举实例,比如:
以下资源教师可以选择性使用:
兵器的发展变化:
秦人重军事,秦兵马俑坑出土的武器绝大多数是青铜兵器,约达4万余件,铁兵器只占万分之一。秦人大量使用改良合金配比的青铜兵器,把中国青铜冶炼工艺推向了一个新的里程碑。秦军的兵器无论品质或是生产力都比前代有长足的提升,几乎囊括了当时盛行兵器的所有种类。但这些都是冷兵器时代的武器,在向现代社会发展的过程中,逐渐被更为先进的新式武器取代,冷兵器退出军事舞台。
(上图片是70秒看尽70周年阅兵仪式)
总结:从刀枪剑戟等青铜器、铁器为主的古代兵器,到火枪、大炮等为主的近代兵器,再到飞机、坦克、导弹、核武器为主的现代兵器,武器随着历史的演进不断发展,用越来越先进的技术装备军事力量,捍卫国家安全。在这里,古代兵器就是旧事物,现代兵器就是新事物,现代兵器产生于古代兵器,扬长避短,超越古代兵器。古代兵器因为不再适合新的时代,而逐渐被淘汰。因此说,新事物战胜旧事物是宇宙间不可抗拒的规律。
教学提示:本部分内容还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请学生继续发散思维,列举能够说明事物发展的实质的实例,比如:食物的发展、服饰的发展、纸张的发展、印刷的发展、交通工具的发展、书信到网络交流方式的发展、航天等技术的发展带来的人类对宇宙认知的发展等等。这些新事物的出现,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是同时代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产物,是发展的必然趋势,必然取代旧事物。
(二)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1.质变与量变的辩证关系
学生探究活动:大雁塔
大雁塔位于距西安市区4公里的慈恩寺内,始建于公元652年,玄奘为供奉和储藏由印度带回长安的梵文经典和佛像舍利等物而主持修建的,最初为五层,借鉴了印度的菩提伽耶塔,后经数次修改,明代翻新,成为现在的七层。据载大雁塔总共被摧毁过5次,多达16次的修缮和改建,大雁塔和中国的风俗文化、宗教、社会环境等不断融合,逐渐地本土化,由异域风格变成中国风格的大雁塔。60余米高的大雁塔,由青砖和湿土夯筑的风干砖作为承重结构,支撑起高达7层的楼阁式方塔。塔的内部由数十根木柱和对应的横梁构成筒状结构,木柱的数量随着塔身的增高不断减少,塔的外部则由平均厚达6m的内外两层青砖砌筑而成。
作为现存最早、规模最大的唐代四方楼阁式砖塔,是佛塔这种古印度佛寺的建筑形式随佛教传入中原地区,并融入华夏文化的典型物证,是凝聚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结晶的标志性建筑,也展现了中国建筑对技术、美学等建筑要素的探索与创新,大雁塔还成为了现代西安市徽的设计图形。1961年,国务院公布大雁塔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4年6月22日,大雁塔作为中国、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三国联合申遗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中的一处遗址点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上节课我们讲甘肃的文化交流的时候提到过。
总结:事物发展的形式或状态是量变和质变。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或场所的变更,是一种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如砖、木的数量累积;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转变,是一种根本的、显著的变化,如砖、木积累终建成大雁塔。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的过程。
如大雁塔的建成始于砖木的积累这一量变,建成五层砖塔后实现质变,砖木变为塔;在五层塔这一新质的基础上继续砖木积累的量变,成为九层塔这一新质。之后又经历砖木减少的量变,成为七层塔的新质,终成中国风格的佛塔。
教学提示:与上同理,可以继续探究雷峰塔,并联系党风廉政建设,说明脚踏实地实现量变和抓住机遇实现质变的道理,还可辅以古代名言警句深刻理解。
2002年,雷峰塔重建完工
总结:975年雷峰塔的建成和1924年雷峰塔的倒掉都属于量变和质变构成的事物的发展,鲁迅《论雷峰塔的倒掉》中反封建的思想也如砖木,千万中国人的反封建思想、反封建行动聚沙成塔,终可以推翻封建、腐朽的统治。2013年9月,在河北省委常委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谈到作风建设,突然发问:“杭州雷峰塔是怎么倒掉的?”接着解释说:“就是因为去捡砖的人多啊,今天你拿一块,明天他拿一块,最后塔就轰然倒掉了。倒下来是顷刻之间的事,但过程是渐进的。” 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起于星星之火,无数奋斗和牺牲才成燎原之势,中国共产党也是经历过种种艰苦卓绝的斗争才成为拥有九千万党员的大党。守成不易,贪污腐败就如拿走雷峰塔的砖,不注意防范,就会出现前苏联亡党亡国那样的质变。因此,追求成功就要脚踏实地,抓住机遇;避免失败就要谨小慎微,堵住每一个会引起质变的漏洞。
无论一个人还是一个国家,善于抓住机遇,才能赢得主动和优势,加快发展。
(1)重视量的积累。
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脚踏实地,埋头苦干,重视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2)要不失时机地促成质变。
在量变已经到达一定程度、只有改变事物原有的性质才能向前发展时,要果断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
2.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1)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
瞰中国:这里是陕西、我爱你,中国:陕西
总结:西安,从古代走到今天,繁华过,破败过,辉煌过,沉寂过。每一次王朝的更迭,每一次政策的调整,每一次文化的变迁,都是在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过程中,于继承中扬弃,于延续中创新。今天快速发展的现代西安会告诉过去的西安,未来的西安也会如此告诉今天的西安,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我们以前讲过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也是经历了从崇拜依赖、开发利用到对抗冲突、再到和谐共存的“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辩证过程。
(2)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
学生探究活动:西安的城墙,说明人们对于古文物的保护意识经历过曲折之后才越来越强,城墙也在经历过拆除、破坏之后迎来新生。
西安城墙,始建于公元582年(隋开皇二年),历经唐、五代、宋、金、元,明洪武年间在唐长安城皇城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和重建。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北京出现了拆除城墙的声音,认为城墙是古代防御的工事,现今已完全失去了它应有的作用,并日益阻碍和限制着城市交通的发展。梁思成、罗哲文、陈占祥等人则提出保留旧城,在北京城西再建一座新城的建议。最终,拆除城墙的意见被采纳。从1952开始,北京外城城墙被陆续拆除。1965年7月,地铁工程开始动工,内城城墙也被拆除了。
北京城墙的拆除,引起了全国各地的效仿。西安没有跟风,而是1953年做城市总体规划的时候,提出将西安城墙和护城河进行保护,建设成为文化景观和城市骨架。可惜,1958年,拆除城墙的意见占了上风,将西安城墙的5000多个垛墙、98座敌楼和墩楼、角楼拆除,并挖断两处城墙墙体。
经过文物部门的推动,1961年3月4日,西安城墙被列入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城墙得以保留。
陕西省和西安市人民政府先后对西安古城墙进行了大规模修缮,建成了环城公园,修复了朝阳门、含光门、玉祥门等城墙缺口,实施了西安城墙火车站连接工程,治理了护城河,整治了顺城巷周边环境,重点对南门区域进行了综合提升改造,使这座历经千年风雨的古建筑重新焕发生机,成为墙、林、路、河、巷五位一体的知名旅游景区,2018年10月,西安城墙·碑林历史文化景区被正式授牌国家5A级旅游景区。西安城墙作为西安历史文化的象征,已经成为人文西安、古都西安的重要品牌和西安通往世界的一张特色名片。
总结: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初生的新事物与积淀的旧事物相比较为弱小,只有在不断的斗争中才能战胜旧事物,推动事物的发展。人们的认识容易落于窠臼,被曾经的旧经验束缚,不能很快根据新的形势调整为新的认识,都要经历曲折才能形成新的先进的认识。就如西安的城墙、北京的城墙、北京的胡同,还有许许多多传承下来的承载了厚重历史的文物、建筑、工艺、民俗等等,人们都是在经历了种种破坏、忽视、遗忘之后,才逐渐认识到保护的重要性,寻找到保护与传承的方法。
综观社会、人生,通向山巅的路,没有一条是笔直的。我们看得到的现代化物品,飞机、火车、火箭、卫星、电灯、电话、电脑……莫不是经过无数次失败实验才最终成功;我们看得到的西安人的人生,张骞、苏武、杜牧、路遥、陈忠实、贾平凹、张艺谋……莫不是历经挫折与磨难才有所成就;
所以,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我们对未来充满信心,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促进其成长、壮大,还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勇敢地面对挫折与考验。
最后一期回望自己的学习经历,每一科成绩的提升莫不是经过勤奋换来的。因此,需时时以王勃《滕王阁序》中的一句激励自己:“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课程小结: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