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一、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是必修4《哲学与文化》第一单元“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中的第三课“把握世界的规律”第一框的内容。本框共安排两目的内容: 第一目“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与多样性”。教材通过相关链接、探究与分享等内容,介绍了联系的含义,阐明了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与多样性的特点。 第二目“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教材通过相关链接、探究与分享等内容,说明要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要正确认识和处理部分与整体的辩证关系,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 二、教学目标 1.知道联系的含义,了解联系的特点;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2.能够通过一些实例、名言、故事等分析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能够具体阐述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与多样性。 3.通过对本框内容的学习,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树立全局观念,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联系的特点 教学难点: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四、教学过程 课程导入: 学生探究活动:品读古诗《蒹葭》(《诗经·国风·秦风》),引出这首诗的产生地甘肃,为之后这节课以甘肃为例讲解联系的观点做铺垫。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总结:《蒹葭》属于秦风。周孝王时,秦之先祖非子受封于秦谷(今甘肃天水)。平王东迁时,秦襄公因出兵护送有功,又得到了岐山以西的大片封地。后来秦逐渐东徙,都于雍(今陕西兴平)。秦地包括陕西关中到甘肃东南部一带。秦风共十篇,大都是东周时代这个区域的民歌。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以甘肃为例,说明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教学提示:整节课全部围绕关于甘肃的材料进行分析,或由远及近,或由近及远,或俯,仰天地,或见微知著,引导学生目光置于地球版图、中华文明、文化交融、历史风烟、人物故事、日常生活……充分领悟这个世界互联互通,学会从全局、长远考虑问题。 (一)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与多样性 学生探究活动:分享对甘肃的了解和认识,教师根据学生发言情况,介绍如下文字材料,并分析总结出联系的含义和特点。 甘肃的地貌: 甘肃省,简称“甘”或“陇”,省名取甘州(今张掖)和肃州(今酒泉)二地首字而成。甘肃地处第一级阶梯与第二级阶梯的边缘,为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三大高原的交会地。高山、盆地、平原、沙漠、戈壁等地貌景观兼而有之,是众多中国地理区划的交会带。 甘肃的山脉: 《中国国家地理》曾就祁连山对中国的意义有着这样的描述:“东部的祁连山,在来自太平洋季风的吹拂下,是伸进西北干旱区的一座湿岛。没有祁连山,内蒙古的沙漠就会和柴达木盆地的荒漠连成一片,沙漠也许会大大向兰州方向推进。正是有了祁连山,有了极高山上的冰川和山区降雨,才发育了一条条河流,才孕育了河西走廊,才有了丝绸之路……” 甘肃的河流: 甘肃的河流包括内陆河、黄河、长江三大流域9个水系,流向河西走廊的河流,在干旱的土地上滋养出一连串的绿洲,武威、金昌、张掖、酒泉正是建立在一个个绿洲之上。属于长江流域的白龙江是陇南的母亲河,西汉水则在《诗经》“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的优美诗句中千古流传。源于祁连山的党河是灌溉敦煌平原的唯一河流,没有它就没有敦煌文化的存在。东西方不同文明汇入敦煌,聚为莫高窟这座世人瞩目的文化艺术殿堂。1963年,从北大毕业的樊锦诗来到敦煌,扎根大漠半个世纪,潜心石窟考古研究和创新管理,完成了敦煌莫高窟的分析断代、构建“数字敦煌”等重要文物研究和保护工程。2019年9月30日,樊锦诗获颁国家荣誉称号勋章。 甘肃的历史: 陇东的庆阳一带曾是周人的发祥地,春秋战国时期,秦国在陇东南崛起,统一了中国。公元前890年前后,嬴氏部落的首领嬴非子因养马能力出众,被周孝王分封到秦(今甘肃天水),专门负责在秦给王室养马。这里秦岭、岷山交会,重峦叠嶂,山高谷深,白龙江、西汉水等河流在河谷两侧及山峦的平缓处滋养出茂盛的牧草。秦人在牧场饲养出良马,依赖良马装备出一支强大的军队,再加上秦人长期与西戎争战,逐渐形成了比中原地区战斗力更强的武装力量。陇南山地还盛产食盐。作为当时最重要的经济资源,食盐为秦国提供了极多的财富。正是依靠陇南山地的哺育,秦人在其后的600余年间逐渐扩大领地,直至扫灭六合,建立中国第一个中央集权制王朝——秦朝。 公元前121年,霍去病挥师河西,大败匈奴,并持续向西打通,一举收复了整个河西走廊,奠定了甘肃省千百年来的行政版图基调。公元前119年,张骞手持使节,二使西域,打通了西汉与西域诸国之间的关卡,“丝绸之路”使中国与世界产生了首次意义上的联系。 公元前 111 年,随着中央政权的稳固,汉武帝修筑长城至酒泉,四年后又将长城的关口向西拓展到了玉门关,打开了中原文化与西方交流的通道,也成为800 多年后唐代诗人们用来表达戍边理想的边塞。 从宋朝开始,中原王朝失去了对河西走廊的控制,海上丝绸之路也逐步取代了陆上丝绸之路的地位,甘肃逐渐衰落。 2003年9月和10月,习近平分别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合作倡议,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积极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共建“一带一路”致力于亚欧非大陆及附近海洋的互联互通,将增进沿线各国人民的人文交流与文明互鉴。与古丝路相伴的兰新铁路、连霍高速上,来来往往的中欧班列,熙熙攘攘的八方游客,再次续写了丝路繁华。 甘肃的战略地位: 河西走廊夹在祁连山与合黎山、龙首山等山脉之间,狭长且直,形如走廊,穿插在径河谷地、陇东黄土高原、马莲河河谷、蒙古大漠与青藏高原之间。自古以来,得甘肃河西者,才能真正经略西北,得到这块广袤土地的实权掌控。《三国演义》中有“失街亭”的情节,街亭即今甘肃天水龙山脚下的陇城镇,山高谷深,形势险要,又有清水河挡道,历代兵家均视为进可攻、退能守的军事要冲,成为群雄角逐的古战场。公元228年,诸葛亮出祁山北伐魏国,派马谡镇守军事要地街亭,马谡刚愎自用、不听调度,最终惨失街亭,被斩。 甘肃的文化交流: 各种历史、文化、民族、宗教在甘肃交会。季羡林先生曾说:“世界上历史悠久、地域广阔、自成体系、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只有四个: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再没有第五个。而这四个文化体系交汇的地方只有一个,就是中国的敦煌和新疆地区,没有第二个。” 从2016年至2019年已连续举办四届的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以“推动文化交流、共谋合作发展”为宗旨,以丝绸之路精神为纽带,以文明互鉴与文化交流合作为主题,以实现民心相通为目标,着力打造国际化、高端化、专业化的国家级文化博览会,成为中国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开展文化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窗口、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重要支撑。 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尔多哈进行的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宣布,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跨国联合申报的古丝绸之路的东段:“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首例跨国合作、成功申遗的项目。 1.联系的含义 总结:河西走廊的形成:北侧伺机南下的巴丹吉林和腾格里两大沙漠,南侧寸步不让的空气稀薄的青藏高原、干旱的柴达木盆地,再加上祁连山、合黎山、龙首山等夹峙,这些因素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最终形成了这条宽度从几千米到近百千米不等的狭窄走廊。河西走廊成为丝绸之路的要道,也是因为汉代时从中原前往西域除此走廊外几乎无路可选的制约性。再如,敦煌文化传承与发展中,党河、敦煌平原、敦煌壁画、樊锦诗等敦煌文物研究者与保护者、敦煌文博会,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有了党河,才有了敦煌平原,才有可能在这片沃野上创造出敦煌壁画,樊锦诗等一代代优秀人才才能在这里潜心研究,敦煌文博会才能成为文化交流互鉴的平台。反之,樊锦诗等人才的无私奉献、敦煌文博会的大交流大融合,也更好地保护了敦煌文化,使得敦煌文化更具影响力,这片平原和平原上的河流才更有吸引力。 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2.联系的特点 (1)联系的普遍性 总结:甘肃地形地貌的形成与青藏高原的隆起有联系,高山、盆地、平原、沙漠、戈壁之间相互联系,高山围挡出盆地,高山上倾泻而下的河流冲出平原,沙漠、隔壁因高山阻挡降水而形成,也因高山的阻挡而停住了蔓延的脚步,这些地形也共同形成了甘肃的多元景观和多元文明。又如,每一个朝代的历史由当时的环境、政治、人物、文明相互联系共同写就,各个朝代又在历史长河中相互影响、延续传承。秦岭、岷山、白龙江、西汉水相互影响产生了牧场,秦人在牧场养马产生了强大的军队,助力秦统一中国,为后续千年中国的延续奠定了基础。汉朝的征战、出使西域、休养生息等相互联系,构建了一个强大的、开放的朝代,并让丝绸之路和敦煌文明影响至今。盛唐气象产生了诸多优秀的诗人,他们创作的诗歌流传千古,让甘肃和曾经的世界呈现在之后的各个时期,影响着中国文化和中国精神。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各自在多种因素的相互联系下形成自己国家民族的文化,又在丝绸之路上交汇,互相影响、互相促进。 联系的普遍性,是指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任何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者那样的联系,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相互联系。 (2)联系的客观性 总结:沙漠、戈壁、草原、河流、绿洲的形成为自在事物的联系,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敦煌石窟、嘉峪关、玉门关、马踏飞燕、夜光杯经由人类的智慧产生,为人为事物的联系,又独立于人的意识而存在。 比如,莫高窟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开始,历经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兴建,璀璨夺目,却难以避免长期受西北、东北和西南风带来的风沙危害。国家通过崖体加固及栈道、风沙防护、安防等,综合保护莫高窟文物,这些栈道等综合保护工程,也成为独立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又如,青铜器马踏飞燕技艺精湛,出土时,头部和背部残留有明显的彩绘痕迹,色彩随着青铜表面的锈蚀而逐渐脱落,也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经过故宫博物院青铜器修复专家赵振茂精心修复,成为现藏于甘肃省博物馆的完整展品,这一展品又成为经历过人的意识的改造、又独立于人的意识的存在。文物无言,却传递着文化,修文物的过程连接着古与今两个时空,传递着古人和今人的对话。修文物注入了工匠的思想,却又必须以还原文物本质的特征与联系为根本,修旧如旧,而不是主观随意改造。 联系的客观性是指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可以分为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系。 要求我们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反对离开事物的真实联系,抓住事物的表面相似之处,主观臆造并不存在的联系,是诡辩论的一个重要特征。 (3)联系的多样性 总结:事物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有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等。 ①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 《蒹葭》中,伊人与西汉水是直接联系,诗歌与西汉水、后人与西汉水则是间接联系。源于祁连山的党河与祁连山是直接联系,党河哺育的敦煌平原与祁连山则是间接联系。修建长城、阳关、玉门关的工匠、戍守边关的将士与其有直接联系,边塞诗人体悟戍守征战将士的苦寒、壮怀而以长城、阳关、玉门关为意象创作诗文是间接联系,后人赏析之后对边关的想象更是间接联系。 又如,敦煌壁画中用绘画反映当时体育活动的骑射、投壶、武术、蹴踘,佛教故事,以及舞乐场面等是直接联系,后人研究赏析,从而了解古代敦煌以及河西走廊的佛教思想、历代生活情况是间接联系。 再如,唐朝时边塞曲《甘州》流入中原,成为教坊大曲,此为音乐的直接联系;到了宋代,改制为词牌,宋代柳永以《八声甘州》的词牌,写出了传诵千古的名篇,此为音乐的间接联系。 ②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 西汉初年,匈奴严重危害着中国北部边境的安宁:“汉兴以来,胡虏数入边地,小入则小利,大入则大利”,“攻城屠邑,殴略畜产”,“杀吏卒,大寇盗”。汉王朝无力对抗,只能“和亲”,并着力整顿内政、恢复经济、发展生产、增强实力、加强军事,到汉武帝时期,终于全面造就了战略反击匈奴的军事、经济、政治条件,此为汉王朝发展的内部联系。卫青、霍去病率大军力克匈奴,封狼居胥,使“匈奴远遁,漠南无王庭”,为汉王朝加强和巩固了边防建设,促进了中国与中亚、西亚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此为汉王朝发展的外部联系。 又如当今中国,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促进中国发展的内部联系,中国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是促进中国发展的外部联系。 ③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 比如,诸葛亮用马谡镇守街亭,用人不当是失街亭的根本原因,是本质联系;马谡刚愎自用,街亭一役,损兵折将,甚为惨重,与失街亭有直接联系,却是非本质联系。兴复汉室、一统天下的伟业即将完成,可是因为失街亭而功亏一篑,蜀国不得不由战略反攻转为战略防御。失街亭虽影响很大,却也不是造成蜀国灭亡的本质原因。 ④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 比如,1900年,在莫高窟居住的道士王圆箓发现了藏经洞(现编号第17窟),内有从4世纪到11世纪(即十六国到北宋)历代文书和纸画、绢画、刺绣等文物5万多件,对研究中国和中亚地区历史都具有重要的史料和科学价值。藏经洞的发现,也吸引了许多西方考古学家和探险者。1907年,英国考古学家斯坦因来到敦煌,以200两银两给王圆箓换走了24箱写本和5箱艺术品;1914年他再次来到莫高窟,以500两银两购得570段敦煌文献。1908年,法国汉学家伯希和赶抵敦煌,以600两银两选走藏经洞全部精华,装满10辆大车,这些藏品大都捐赠给了英国博物馆和印度一些博物馆,1万多件堪称精华的敦煌文书入藏法国国立图书馆。后来入藏京师图书馆的只剩下8757件,现均存于中国国家图书馆。俄罗斯佛学家奥尔登堡从敦煌拿走一批经卷写本并盗走第263窟壁画,藏于俄罗斯科学院东方学研究所。1924年,美国人华尔纳用特制化学胶液粘盗走26块壁画。这些藏品的流失严重破坏了莫高窟和敦煌艺术的完整性和难以估量的损失。对于敦煌珍贵文物的流失,王圆箓发现藏经洞并直接出卖给入侵者是直接联系,是历史的罪人,但只是偶然联系,政府无能落后就要被掠夺才是导致敦煌文物流失的必然联系。 所以,把握联系的多样性,对于我们正确认识事物具有重要意义。要善于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既要注重客观条件,又要恰当运用主观条件;既要把握事物的内部条件,又要关注事物的外部条件;既要认识事物的有利条件,又要重视事物的不利条件。总之,要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二)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1.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 (1)整体与部分互相区别 总结:整体是事物的全局或发展的全过程,部分是事物的局部或发展的各个阶段,整体主导、统率部分,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比如,世界与中国相较,世界是整体,中国和丝绸之路上的其他国家都属于部分。世界的地理环境变化、生态环境变化、政治形势变化都主导着各国的变化;各国的政策、措施由世界整体形势支配,服从和服务于世界整体形势。又如,中国与甘肃相较,中国是整体,甘肃和其他省市都属于部分。中国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战略谋划主导着甘肃和相关省市的发展方向,甘肃对文化遗产的保护、积极组织的文化交流都受中国整体发展方向的支配,服从和服务于“一带一路”建设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2)整体与部分相互联系、密不可分 总结: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部分。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成其为部分。比如,国家与个人就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樊锦诗1963年去敦煌工作时,出发前写信告知父亲:“国家需要我们到什么地方去,我们就到什么地方去”,这一去就是57年。为世界文化遗产敦煌莫高窟文物和大遗址保护传承与利用做出突出贡献,被誉为“敦煌的女儿”。中国的发展正是由千千万万的樊锦诗倾情奉献而成,中国的发展也为千千万万的樊锦诗实现梦想提供了机遇和舞台。没有樊锦诗们,中国的人才资源就会枯竭;没有国家的富强和对文物工作的重视,我们也就看不到“数字敦煌”和感动中国的樊锦诗。 2.系统优化的方法 总结: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系统与要素的关系,我们要树立全局观念,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用综合的思维方法认识事物。 比如,当今世界,机遇与挑战并存。一方面,经济全球化潮流使世界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空前加深;另一方面,世界面临的挑战层出不穷、风险日益增多,军事冲突、恐怖主义、难民危机、网络战争、重大传染性疾病、气候变化等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威胁持续加剧。在这种背景下,以零和博弈为基础的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肆意滥觞,民粹主义、孤立主义、贸易保护主义等逆全球化潮流粉墨登场,对人类发展带来严峻挑战。习近平总书记审视全球发展大势,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和中国“和而不同”“和衷共济”的传统智慧,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哲学解答。在这个世界中,人与自然万物同源、和谐共生,国与国相互依存、休戚与共,各个要素共同发展,实现整体最优,达到“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世界就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就是系统,各个国家等就是系统中的诸多要素。只有各要素之间和谐相处,优化发展,才能发挥让世界更和谐、更美好、更进步。 (1)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 (2)系统的基本特征:整体性、有序性、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3)方法论: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用综合的思维方法认识事物。要立足整体,把各个部分、各个要素联系起来考察,优化组合,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同时必修重视部分的作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学习延伸:学生根据这节课学习的内容,举例说明体现联系观点的名句或日常生活中的事例等等,目的在于让学生将本节课的内容由远及近、由大及小,充分理解联系无处不在,要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例如: 1.晋侯复假道於虞以伐虢。宫之奇谏曰:虢,虞之表也; 虢亡,虞必从之……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左传·僖公五年》 2.但恐楚国亡猿,祸延林木,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北齐·杜弼《檄梁文》 3.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君若弗图,则臣力不足。?——《战国策·赵策一》 4.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增广贤文》 5.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礼记》 6.多行不义必自毙。——《左传》 7.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管子》 8.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9.无风不起浪 …… 课程小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