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第一章 机械运动1.1长度和时间的测量知识点整理1.长度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符号是m。常用的比米大的单位有千米(km),比米小的单位有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等,它们的关系见下图∶2.长度的测量工具测量长度的工具有刻度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等,最常用的是刻度尺。3.正确使用刻度尺的方法(1)“三看”:使用刻度尺前要注意观察它的零刻度线、量程和分度值。(2)用刻度尺测量时,尺要沿着所测的直线,不利用磨损的零刻度线。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3)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4.刻度尺上零刻度线、量程、分度值的含义(如图所示)零刻度线∶刻度尺的起始刻度。(2)量程∶刻度尺一次能测出的最大长度。(3)分度值∶两条相邻刻度线之间的距离,也就是刻度尺的准确程度。5.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时应做到"五对"选对:以测量对象所需精确度及长短为照,根据精确程度选刻度尺的分值;根据长短选择合适量程的刻腔尺。放对:“放对”是指刻度尺的位置要放正不能歪斜;刻度尺较厚时,刻度线应紧贴被测物体;零刻度线磨损的,应以某一刻度线为“零点”,读数时再减去“零点”前的数字,如图所示。看对:“看对”是指读数时,视线要正对刻度尺,与尺面垂直,不要斜视。如图所示:读对:“读对”是指在读数时,除准确读出分度值的数字(准确值)外,还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数字(估计值)。如∶3.05cm中,3.0cm是准确值,0.05cm是估计值。记对:“记对”指除了正确无误地记下所读出的数字外,还要注上单位;只写数字未标明单位的记录是无意义的,而忘了写单位是初学者最容易犯的错误。6.长度测量的特殊方法。累积法。对于无法直接测量的微小量的长度,可把数个相同的微小量放在一起测量,再将测量结果除件以被测量的个数,就可得到一个微小量的长度。如下图所示,测量铜丝直径时把细铜丝在铅笔上紧密排绕若干圈,测出这个线圈的总长度L,数出铜丝的圈数n,则金属丝的直径d=L/n配合法:即用直尺和三角板配合使用测量长度,该方法对于测圆、球直径、圆锥高、人身高、硬币直径等较方便。如测圆锥高,如图所示(3)化曲为直:测如图所示曲线的长度时,可以小心地让细线与曲线重合,再将细线拉直,用直尺直接测量。(4)化直为曲:用已知周长的滚轮在较长的线段.(如操场跑道、某段道路等)上滚动,用滚轮的周长乘圈数得出线段长度。7.时间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s),常用单位还有:小时(h)、分钟(min),其换算关系是:1h=60min,1min=60s8.时间的测量工具在运动场和实验室常用停表,常用工具还有石英钟、手表、手机计时器等。9.停表的使用如图所示为实验室测量时间常用的停表,其量程和分度值分别是:大圈一整圈是60?s,分度值是1s;小圈一整圈是60min,分度值是1min10.误差与错误(1)误差的概念: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其中,物体的真实长度叫真实值。(2)误差产生的原因:测量仪器精密程度不够,或测量方法不够完善等原因会造成误差;测量人读数时会造成误差。读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而用眼睛不可能估读得非常准。(3)误差与错误的区别测量误差测量错误产生原因①跟测量工具的精密程度有关②跟测量人读取估计值不同有关①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②读取、记录结果时粗心减小或避免不可避免、只能减小,减小方法:①采用精确度更高的测量工具;②运用合理的实验方法;③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采用正确的测量方法,就可以避免方法规律?在物理实验题中,常对某一物理量进行多次测量,如果只多次测量不求平均值,是为了使得到的规律具有普遍性;如果多次测量且求平均值,是为了减小误差。9.国际单位制(1)国际单位制: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确定测量标准时,应当选取自然界中比较稳定、世界各国人民都能接受的事物为标准,鉴于这种认识,国际计量组织制定了一套国际统一的单位,叫国际单位制(IntermationalSystemofunits,简称SI)。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符号是m;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符号是s。(2)每一个物理量只有一个国际主单位。如:长度的国际单位是米,其他常用单位均与这个单位进行换算。(3)物理量很多,每个物理量对应一个国际单位,但在这些物理量的单位中,质量的单位kg,电流的单位A,长度的单位m,时间的单位s是国际单位制中的基本单位。知识点分类练习【1】长度的单位及其测量【例1】某同学用如图所示的刻度尺测物体长度,该同学所使用的刻度尺的分度值是________,该同学读数时的方法是________(填“正确”或“错误”)的,正确读数结果应是________cm,其中准确值为________cm,估计值为________cm。【答案】1mm错误3.513.50.01【解析】(1)由图可知:刻度尺的每小格表示1mm,所以该同学所使用的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mm。(2)视线应与刻度尺及被测物体垂直,由图可知:该同学读数时视线没有与刻度尺及被测物体垂直,所以该同学读数时的方法是错误的。(3)由图可知:正确读数结果应是3.51cm,其中准确值为3.5cm,估计值为0.01cm。【例2】如图所示,用A、B两刻度尺测同一木块的边长,就分度值而言,______尺精密些,就使用方法而言,____尺不正确,错误的原因是________,正确使用的刻度尺的读数为_________mm.【答案】AB刻度线没有紧靠被测物体22.1mm【解析】[1]刻度尺A的分度值是0.1cm;刻度尺B的分度值是0.2cm.刻度尺A的精确程度高;即尺A精密些;[2][3]刻度尺B的刻度线没有紧靠被测量的物体,所以是错误的;[4]A刻度尺的分度值是0.1cm,它的起始刻度从零刻度线开始,读数为2.2cm,最后一位估读,所以正确读数是2.21cm,即22.1mm.【2】时间的测量【例3】某校运动会上,裁判在1000m长跑比赛的终点处用停表记录下某同学的成绩,如图所示,这位同学的此次长跑的成绩是______s。【答案】217.5【解析】小盘的分度值是0.5min,指针在3.5min和4min之间,所以大盘时间大于30s,大盘的分度值为0.1s,秒表示数为37.5s;所以,这位同学此次长跑的成绩是【3】误差与错误【例4】下列关于误差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认真细致的测量可以避免误差B.测量中错误是可以避免的,而误差是不可避免的C.测量时未遵守操作规则会引起误差D.测量时的错误就是误差太大【答案】B【解析】A.认真细致地测量只可减小误差,但不能避免,故A项错误;B.根据误差的概念可知,错误可以避免,而误差不可避免,故B项正确;C.测量时未遵守操作规则会引起测量错误,而不是我们所说的误差,故C项错误;D.测量的错误和误差是本质上的区别,而不是偏差的大小,因此D项错误。【4】国际单位【例5】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国际单位的符号是,时间的国际单位的符号是.【答案】m;s【解析】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国际单位是米,符号是m;时间的国际单位是秒,符号是s.难点攻克1.测量工具的选择【例1】在学校运动会中测量跳高成绩时,应选取的合适的测量工具是A.分度值是1cm的15m皮尺???????????????????????????????????B.分度值是1mm的1.5m钢卷尺C.分度值是1mm的米尺?????????????????????????????????????????D.自制一根分度值是1cm的硬杆尺【答案】D【解析】裁判员要测量运动员的跳高成绩,成绩一般在1?3米左右,故最小刻度值达到1cm就比较适当,量程大于1m小于3m的自制硬杆长尺就可以。选项AB中的皮卷尺由于有弯曲性,不易竖直,故不符合要求;选项C中的刻度尺量程不符合要求。故选D.2.长度和时间的估计【例2】小华对身边的物理量的大小进行了估测,下列估测中接近实际的是A.教室的高度是B.一个初中生的高度是C.橡皮从课桌表面掉到地上的时间约为D.小华的脉搏跳动次【答案】D【解析】A、教室的高度是3m左右,所以A不符合实际情况;B、一个初中生的高度是165cm左右,所以B不符合实际情况;C、一块橡皮擦从课桌掉到地上的时间很短,约为0.4s,所以C不符合实际情况;D、人正常的脉搏1min跳动75次,所以D符合实际情况.3.长度测量的特殊方法【例3】中国人民银行发行人民币5元硬币纪念币.小明利用如图所示的刻度尺测量该硬币的直径,他所用刻度尺的分度值是______mm,测得硬币的直径是____cm.【答案】13.00【解析】刻度尺的分度值是两个最小刻度之间的距离,故分度值为1mm.硬币的起始刻度在1.00cm处,末端刻度在4.00cm处,故硬币的直径为4.00cm-1.00cm=3.00cm.【例4】请你利用一把毫米刻度尺,再添加一种器材,测量铜丝的直径。(1)需要添加的器材是:______;(2)请写出测量方法:______;(3)请写出计算铜丝直径的方法:______(用公式表示);(4)实验过程中产生误差的原因可能有:______(写出一条即可)。【答案】铅笔把铜丝在铅笔上紧密地缠绕n圈,用刻度尺测出铜丝圈的总长度L铜丝的直径为铜丝之间会有一定的空隙【详解】(1)[1]需添加的器材是:铅笔。(2)[2]测量方法:将细铜丝紧密缠绕在铅笔杆上,数出缠绕的圈数n,用刻度尺量出线圈的总长度L,线圈总长度L除以圈数n,就是铜丝的直径d。(3)[3]线圈的圈数n、线圈的总长度L,计算铜丝的直径(4)[4]如果缠绕不紧密,会导致线圈总长度测量结果偏大,所以最终结果偏大。4.对测量结果的处理【例5】在实验室里,需要对一个物体进行精确测量长度,有五位同学用同一刻度尺进行了测量,读数分别为:、、、、。则物块的长度为()B.C.D.【答案】B【解析】从题中提供数据可知,3.92cm与其它数据相差较大,所以3.92cm是错误的,应该去掉;为减小长度测量的误差,通常采用的方法是取多次测量的平均值;故物体的长度最终应记录为:基础练习1.用塑料卷尺测量物体长度时,若用力拉伸尺后测量,测量值比真实值A.偏大B.偏小C.一样D.无法判断【答案】B因为塑料卷尺有一定的伸缩性,若用力拉伸尺子进行测量,塑料卷尺的刻度就会变大,测量值与真实值相比偏小.2.用一把尺子测量某物体的长度,一般要测量三次或更多次.这样做的目的是A.减小由于观察时视线倾斜而产生的误差B.减小由于刻度尺不准确而产生的误差C.减小由于估测而产生的误差D.避免测量中可能出现的错误【答案】C【解析】误差与测量的人、测量工具、测量环境有关,因此,任何测量中的误差是不可避免的,只能努力设法减小误差,不可能避免误差或消除误差,所以选项A、B、D都是错误的;实验中测量物体的长度,一般要测三次或更多次,多次测量求平均值,这样做是为了减小由于读数时估计偏大或偏小而产生的误差.故选C.3.如图1所示,用A、B两刻度尺测同一木块的边长,正确使用的刻度尺的读数为_____cm.一个女生跑400m,测量的时间如图2所示,所用时间为_____.【答案】2.20101.5s【解析】①A刻度尺有刻度的一面紧贴被测部分,B刻度尺有刻度的一面没有紧贴被测部分,所以A刻度尺的使用方法是正确的;A刻度尺上1cm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的长度是0.1cm=1mm,即此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木块左侧与1.00cm对齐,右侧与3.2cm对齐,估读为3.20cm,所以木块的边长为L=3.20cm﹣1.00cm=2.20cm.②在秒表的中间表盘上,1min中间有两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0.5min,指针在“1”和“2”之间,偏向“2”一侧,所以分针指示的时间为1.5min=90s;在秒表的大表盘上,1s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0.1s,指针在11.5s处,所以秒针指示的时间为11.5s,即秒表的读数为90s+11.5s=101.5s.4.如图甲所示,圆形物体的直径是______,如图乙所示,秒表的读数为______.【答案】1.20140【解析】[1]如图甲圆形物体左侧对准8.00cm,圆形物体右侧对应刻度为9.20cm,则圆形物体的直径为:D=9.20cm-8.00cm=1.20cm.[2]结合分针和秒针进行计数:如图乙,分针对应时间为2min多一点,秒针计数为20s,即2min20s,故秒表的读数为140s.5.如图甲所示,测量木块的长度时读数方法正确的是______(选填“”或“”),木块的长度是______;图乙中秒表的读数是______(提示:小盘指针为分针,大盘指针为秒针)。【答案】B3.15277.5【解析】[1]由刻度尺的使用规则可知,读数时,视线要与刻度尺的尺面垂直,故正确的读数方法是。[2]刻度尺上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的长度是即此刻度尺的分度值为;物体左侧与对齐,右侧在处,所以物体的长度为[3]在秒表的中间表盘上,中间有两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指针在“4”和“5”之间,偏向“5”一侧,所以分针指示的时间为。在秒表的大表盘上,一个小格代表,指针在处,所以秒针指示的时间为,即秒表的读数为6.图中停表的读数为_______s。【答案】200【解析】图中停表的小表盘的指针为分针,走一圈15min,小表盘的指针为秒针,走一圈60s,如图所示分针指在刻度值3min的后面,未过半,秒针指在刻度值20s处,则停表的读数为。能力提升1.古代的“记里鼓车”利用齿轮传动装置,每当车轮转动150圈时,机械人就敲一次鼓(1里=500m),由此可见车轮的直径大约是()A.1.06mB.3.33mC.106mD.都不对【答案】A【解析】由周长c=πR可得,车轮的直径,故A正确为答案。2.用塑料皮尺测量长度时,若用力拉尺测量,那么测量结果将()A.偏小B.偏大C.不受影响D.条件不足【答案】A【解析】用被拉长了的塑料尺测量物体长度,刻度尺的分度值变大,因此其读数比真实值小,所以B、C、D不符合题意,A符合题意。3.下列单位换算中,正确的是()A.125厘米=125÷100厘米=1.25米B.125厘米=125厘米×=1.25米C.125厘米=125×=1.25米D.125厘米=125×米=1.25米【答案】D【解析】A.“125÷100厘米”得到的单位不是米。故A错误;B.“125厘米×”得到的单位不是米。故B错误;C.换算过程缺少单位。故C错误;D.进率及过程正确。故D正确。4.新型冠状病毒的尺寸很小,在100nm左右,100nm合( )A.B.C.D.【答案】D【解析】因为,所以,5.同学正在游乐场观察一位小朋友荡秋千,他注意到:小朋友从A到C,C到A来回摆动时,每一次摆动的时间似乎相等:为了验证这个猜想是否正确,该同学制作了单摆实验模拟了小朋友荡秋千的过程。如图所示,测试时间的工具是______。实验中比较______与______两段时间是否相等;【答案】秒表A到CC到A【解析】由题意可知,测试时间的工具可以是秒表。为了验证每一次摆动的时间是否相等,可以比较A到C与C到A两段时间是否相等。6.通过以下材料的阅读完成题国际单位制的由来和演变说起国际单位制,大家并不陌生,在生活中人们经常会接触到米、千克、秒等计量单位。国际单位制与每个人的生活都息息相关,是世界上普遍采用的计量单位制,是构成国际计量体系的基石,也是促进人类不断进步的基础性工具。国际单位制是国际计量大会采纳和推荐的一种一贯单位制。在国际单位制中,将单位分成三类:基本单位、导出单位和辅助单位。7个严格定义的基本单位是:长度单位:米、质量单位:千克、时间单位:秒、电流单位:安培、热力学温度单位:开尔文、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和发光强度的单位:坎德拉。基本单位彼此独立,导出单位很多,都是由基本单位组合起来而构成的。辅助单位只有两个,纯系几何单位。当然,辅助单位也可以再构成导出单位。各种物理量通过描述自然规律的方程及其定义而彼此相互联系。为了方便,选取一组相互独立的物理量,作为基本量,其他量则根据基本量和有关方程来表示,称为导出量下面给大家介绍一下长度和质量的国际单位的由来和演变。国际单位制的长度单位“米”起源于法国。1790年5月由法国科学家组成的特别委员会,建议以通过巴黎的地球子午线全长的四千万分之一作为长度单位——米,1791年获法国国会批准。为了制造出表征米的量值的基准器,在法国天文学家捷梁布尔和密伸的领导下,于1792~1799年,对法国敦克尔克至西班牙的巴塞罗那进行了测量。1799年根据测量结果制成一根3.5毫米×25毫米矩形截面的铂杆,以此杆两端之间的距离定为1米,并交法国档案局保管,所以也称为“档案米”。这就是最早的米定义。1983年起,米的长度被定义为“光在真空中于1/299792458秒内行进的距离”。质量的国际单位制是千克,最初是规定1立方分米纯水在4摄氏度时的质量为“1千克”,这是因为当时的科学家发现,水在4摄氏度时的密度最为稳定。然而,以水为标准的质量使用起来并不方便,所以1889年千克被批准由一块39毫米高、底面直径也为39毫米的铂铱合金圆柱体来定义。其中铂含量为90%、铱含量为10%,不仅稳定性强,还具有极强的抗氧化性和抗化学腐蚀性。这个圆柱体学名为“国际千克原器”,被人们亲切称为“大K”。2018年11月16日,第26届国际计量大会在凡尔赛召开,国际单位制迎来了自1960年创立以来最重大的变革。国际计量大会通过了关于修订国际单位制的决议。国际单位制7个基本单位中的4个,即千克、安培、开尔文和摩尔将分别改由普朗克常数、基本电荷、玻尔兹曼常数和阿伏伽德罗常数来定义;另外3个基本单位在定义的表述上也做了相应调整,以与此次修订的4个基本单位相一致。这意味着国际单位制重新构建在我们当前对自然法则的最高认知上,同时消除了国际单位制与基于实物元器件定义之间的关联,国际单位制实现量子化变革。2019年5月20日起,最后一件实物基准千克原器“大K”正式退出历史舞台。(1)国际单位制中,将单位分为__________、导出单位和辅助单位;(2)请写出两个由基本单位组合起来而构成的导出单位:________、_____。【答案】基本单位米/秒千克/立方米【解析】(1)[1]由材料可知,在国际单位制中,将单位分成三类:基本单位、导出单位和辅助单位。(2)[2][3]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导出单位是米/秒。质量的基本单位是千克,体积的基本单位立方米,导出单位是千克/立方米。7.有两项实验:①用刻度尺测细铜丝直径:把细铜丝在铅笔上紧密派绕50圈;然后用刻度尺量出线圈的总长度再除以50;②测一个大头针的质量:先测出100个大头针的总质量,再除以100.这两项实验的思想方法是相同的,两个实验遇到问题的共同特点是:______,解决办法的共同特点:______.【答案】待测量太小,不便于直接测量以多测少【解析】细铜丝直径和一个大头针的质量,都是比较小的物理量,用我们的测量工具无法直接测量,我们就要采用积少成多法测多算少.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精品试卷·第2页(共2页)HYPERLINK"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第一章 机械运动1.1长度和时间的测量知识点整理1.长度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符号是m。常用的比米大的单位有千米(km),比米小的单位有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等,它们的关系见下图∶2.长度的测量工具测量长度的工具有刻度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等,最常用的是刻度尺。3.正确使用刻度尺的方法(1)“三看”:使用刻度尺前要注意观察它的零刻度线、量程和分度值。(2)用刻度尺测量时,尺要沿着所测的直线,不利用磨损的零刻度线。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3)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4.刻度尺上零刻度线、量程、分度值的含义(如图所示)零刻度线∶刻度尺的起始刻度。(2)量程∶刻度尺一次能测出的最大长度。(3)分度值∶两条相邻刻度线之间的距离,也就是刻度尺的准确程度。5.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时应做到"五对"选对:以测量对象所需精确度及长短为照,根据精确程度选刻度尺的分值;根据长短选择合适量程的刻腔尺。放对:“放对”是指刻度尺的位置要放正不能歪斜;刻度尺较厚时,刻度线应紧贴被测物体;零刻度线磨损的,应以某一刻度线为“零点”,读数时再减去“零点”前的数字,如图所示。看对:“看对”是指读数时,视线要正对刻度尺,与尺面垂直,不要斜视。如图所示:读对:“读对”是指在读数时,除准确读出分度值的数字(准确值)外,还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数字(估计值)。如∶3.05cm中,3.0cm是准确值,0.05cm是估计值。记对:“记对”指除了正确无误地记下所读出的数字外,还要注上单位;只写数字未标明单位的记录是无意义的,而忘了写单位是初学者最容易犯的错误。6.长度测量的特殊方法。累积法。对于无法直接测量的微小量的长度,可把数个相同的微小量放在一起测量,再将测量结果除件以被测量的个数,就可得到一个微小量的长度。如下图所示,测量铜丝直径时把细铜丝在铅笔上紧密排绕若干圈,测出这个线圈的总长度L,数出铜丝的圈数n,则金属丝的直径d=L/n配合法:即用直尺和三角板配合使用测量长度,该方法对于测圆、球直径、圆锥高、人身高、硬币直径等较方便。如测圆锥高,如图所示(3)化曲为直:测如图所示曲线的长度时,可以小心地让细线与曲线重合,再将细线拉直,用直尺直接测量。(4)化直为曲:用已知周长的滚轮在较长的线段.(如操场跑道、某段道路等)上滚动,用滚轮的周长乘圈数得出线段长度。7.时间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s),常用单位还有:小时(h)、分钟(min),其换算关系是:1h=60min,1min=60s8.时间的测量工具在运动场和实验室常用停表,常用工具还有石英钟、手表、手机计时器等。9.停表的使用如图所示为实验室测量时间常用的停表,其量程和分度值分别是:大圈一整圈是60?s,分度值是1s;小圈一整圈是60min,分度值是1min10.误差与错误(1)误差的概念: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其中,物体的真实长度叫真实值。(2)误差产生的原因:测量仪器精密程度不够,或测量方法不够完善等原因会造成误差;测量人读数时会造成误差。读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而用眼睛不可能估读得非常准。(3)误差与错误的区别测量误差测量错误产生原因①跟测量工具的精密程度有关②跟测量人读取估计值不同有关①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②读取、记录结果时粗心减小或避免不可避免、只能减小,减小方法:①采用精确度更高的测量工具;②运用合理的实验方法;③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采用正确的测量方法,就可以避免方法规律?在物理实验题中,常对某一物理量进行多次测量,如果只多次测量不求平均值,是为了使得到的规律具有普遍性;如果多次测量且求平均值,是为了减小误差。9.国际单位制(1)国际单位制: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确定测量标准时,应当选取自然界中比较稳定、世界各国人民都能接受的事物为标准,鉴于这种认识,国际计量组织制定了一套国际统一的单位,叫国际单位制(IntermationalSystemofunits,简称SI)。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符号是m;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符号是s。(2)每一个物理量只有一个国际主单位。如:长度的国际单位是米,其他常用单位均与这个单位进行换算。(3)物理量很多,每个物理量对应一个国际单位,但在这些物理量的单位中,质量的单位kg,电流的单位A,长度的单位m,时间的单位s是国际单位制中的基本单位。知识点分类练习【1】长度的单位及其测量【例1】某同学用如图所示的刻度尺测物体长度,该同学所使用的刻度尺的分度值是________,该同学读数时的方法是________(填“正确”或“错误”)的,正确读数结果应是________cm,其中准确值为________cm,估计值为________cm。【例2】如图所示,用A、B两刻度尺测同一木块的边长,就分度值而言,______尺精密些,就使用方法而言,____尺不正确,错误的原因是________,正确使用的刻度尺的读数为_________mm.【2】时间的测量【例3】某校运动会上,裁判在1000m长跑比赛的终点处用停表记录下某同学的成绩,如图所示,这位同学的此次长跑的成绩是______s。【3】误差与错误【例4】下列关于误差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认真细致的测量可以避免误差B.测量中错误是可以避免的,而误差是不可避免的C.测量时未遵守操作规则会引起误差D.测量时的错误就是误差太大【4】国际单位【例5】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国际单位的符号是,时间的国际单位的符号是.难点攻克1.测量工具的选择【例1】在学校运动会中测量跳高成绩时,应选取的合适的测量工具是A.分度值是1cm的15m皮尺???????????????????????????????????B.分度值是1mm的1.5m钢卷尺C.分度值是1mm的米尺?????????????????????????????????????????D.自制一根分度值是1cm的硬杆尺2.长度和时间的估计【例2】小华对身边的物理量的大小进行了估测,下列估测中接近实际的是A.教室的高度是B.一个初中生的高度是C.橡皮从课桌表面掉到地上的时间约为D.小华的脉搏跳动次3.长度测量的特殊方法【例3】中国人民银行发行人民币5元硬币纪念币.小明利用如图所示的刻度尺测量该硬币的直径,他所用刻度尺的分度值是______mm,测得硬币的直径是____cm.【例4】请你利用一把毫米刻度尺,再添加一种器材,测量铜丝的直径。(1)需要添加的器材是:______;(2)请写出测量方法:______;(3)请写出计算铜丝直径的方法:______(用公式表示);(4)实验过程中产生误差的原因可能有:______(写出一条即可)。4.对测量结果的处理【例5】在实验室里,需要对一个物体进行精确测量长度,有五位同学用同一刻度尺进行了测量,读数分别为:、、、、。则物块的长度为()B.C.D.基础练习1.用塑料卷尺测量物体长度时,若用力拉伸尺后测量,测量值比真实值A.偏大B.偏小C.一样D.无法判断2.用一把尺子测量某物体的长度,一般要测量三次或更多次.这样做的目的是A.减小由于观察时视线倾斜而产生的误差B.减小由于刻度尺不准确而产生的误差C.减小由于估测而产生的误差D.避免测量中可能出现的错误3.如图1所示,用A、B两刻度尺测同一木块的边长,正确使用的刻度尺的读数为_____cm.一个女生跑400m,测量的时间如图2所示,所用时间为_____.4.如图甲所示,圆形物体的直径是______,如图乙所示,秒表的读数为______.5.如图甲所示,测量木块的长度时读数方法正确的是______(选填“”或“”),木块的长度是______;图乙中秒表的读数是______(提示:小盘指针为分针,大盘指针为秒针)。6.图中停表的读数为_______s。能力提升1.古代的“记里鼓车”利用齿轮传动装置,每当车轮转动150圈时,机械人就敲一次鼓(1里=500m),由此可见车轮的直径大约是()A.1.06mB.3.33mC.106mD.都不对2.用塑料皮尺测量长度时,若用力拉尺测量,那么测量结果将()A.偏小B.偏大C.不受影响D.条件不足3.下列单位换算中,正确的是()A.125厘米=125÷100厘米=1.25米B.125厘米=125厘米×=1.25米C.125厘米=125×=1.25米D.125厘米=125×米=1.25米4.新型冠状病毒的尺寸很小,在100nm左右,100nm合( )A.B.C.D.5.同学正在游乐场观察一位小朋友荡秋千,他注意到:小朋友从A到C,C到A来回摆动时,每一次摆动的时间似乎相等:为了验证这个猜想是否正确,该同学制作了单摆实验模拟了小朋友荡秋千的过程。如图所示,测试时间的工具是______。实验中比较______与______两段时间是否相等;6.通过以下材料的阅读完成题国际单位制的由来和演变说起国际单位制,大家并不陌生,在生活中人们经常会接触到米、千克、秒等计量单位。国际单位制与每个人的生活都息息相关,是世界上普遍采用的计量单位制,是构成国际计量体系的基石,也是促进人类不断进步的基础性工具。国际单位制是国际计量大会采纳和推荐的一种一贯单位制。在国际单位制中,将单位分成三类:基本单位、导出单位和辅助单位。7个严格定义的基本单位是:长度单位:米、质量单位:千克、时间单位:秒、电流单位:安培、热力学温度单位:开尔文、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和发光强度的单位:坎德拉。基本单位彼此独立,导出单位很多,都是由基本单位组合起来而构成的。辅助单位只有两个,纯系几何单位。当然,辅助单位也可以再构成导出单位。各种物理量通过描述自然规律的方程及其定义而彼此相互联系。为了方便,选取一组相互独立的物理量,作为基本量,其他量则根据基本量和有关方程来表示,称为导出量下面给大家介绍一下长度和质量的国际单位的由来和演变。国际单位制的长度单位“米”起源于法国。1790年5月由法国科学家组成的特别委员会,建议以通过巴黎的地球子午线全长的四千万分之一作为长度单位——米,1791年获法国国会批准。为了制造出表征米的量值的基准器,在法国天文学家捷梁布尔和密伸的领导下,于1792~1799年,对法国敦克尔克至西班牙的巴塞罗那进行了测量。1799年根据测量结果制成一根3.5毫米×25毫米矩形截面的铂杆,以此杆两端之间的距离定为1米,并交法国档案局保管,所以也称为“档案米”。这就是最早的米定义。1983年起,米的长度被定义为“光在真空中于1/299792458秒内行进的距离”。质量的国际单位制是千克,最初是规定1立方分米纯水在4摄氏度时的质量为“1千克”,这是因为当时的科学家发现,水在4摄氏度时的密度最为稳定。然而,以水为标准的质量使用起来并不方便,所以1889年千克被批准由一块39毫米高、底面直径也为39毫米的铂铱合金圆柱体来定义。其中铂含量为90%、铱含量为10%,不仅稳定性强,还具有极强的抗氧化性和抗化学腐蚀性。这个圆柱体学名为“国际千克原器”,被人们亲切称为“大K”。2018年11月16日,第26届国际计量大会在凡尔赛召开,国际单位制迎来了自1960年创立以来最重大的变革。国际计量大会通过了关于修订国际单位制的决议。国际单位制7个基本单位中的4个,即千克、安培、开尔文和摩尔将分别改由普朗克常数、基本电荷、玻尔兹曼常数和阿伏伽德罗常数来定义;另外3个基本单位在定义的表述上也做了相应调整,以与此次修订的4个基本单位相一致。这意味着国际单位制重新构建在我们当前对自然法则的最高认知上,同时消除了国际单位制与基于实物元器件定义之间的关联,国际单位制实现量子化变革。2019年5月20日起,最后一件实物基准千克原器“大K”正式退出历史舞台。(1)国际单位制中,将单位分为__________、导出单位和辅助单位;(2)请写出两个由基本单位组合起来而构成的导出单位:________、_____。7.有两项实验:①用刻度尺测细铜丝直径:把细铜丝在铅笔上紧密派绕50圈;然后用刻度尺量出线圈的总长度再除以50;②测一个大头针的质量:先测出100个大头针的总质量,再除以100.这两项实验的思想方法是相同的,两个实验遇到问题的共同特点是:______,解决办法的共同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精品试卷·第2页(共2页)HYPERLINK"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1.1长度和时间的测量(原稿版).doc 1.1长度和时间的测量(解析版).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