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六课第一框储蓄银行与商业银行教材分析:本课是人教版《经济生活》第六课第一框。本课主要讲授内容包括储蓄类型、商业银行业务和作用、存贷款利率的变动。本课从框架上来说是对第一课信用卡等信用工具的结算方式、第二课价格变动、第三课影响消费的因素等知识点的回应,也是对第六课第二框股票、债券和保险多种多种投资方式、第八课的宏观调控等知识点埋下伏笔。本课内容以选择题考核次数较多,重点多在存贷款利率的变动。学情分析:对于高一学生来说,投资是一件在实践上遥远,听闻上亲切的事情,致使学生在理解、运用本课知识点的过程中,存在明显的好奇心,但对于利率计算操作和利率变化的理解存在局限。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识记储蓄存款、利率的含义以及存款利息的计算方法、存款分类;理解商业银行的基本业务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过程与方法:在学习本节课内容时能够解释现实生活中的相关经济现象、能概括出金融活动在国民经济建设和个人生活中的作用。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框学习,培养学生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的观念和积极进取的意识和精神重难点重点:储蓄存款;存贷款利率的变动难点:存贷款利率的变动教学方法:情景教学、讨论教学、归纳教学教学过程1.1存款储蓄导入新课:小明明将一生的积蓄十万元中的五万元藏于床下,其中一万元严重受潮发霉结成砖块;另外五万元积蓄藏于炕洞,其中一万元被老鼠啃过,变成了一堆的纸屑.说明:钱都放在身边是否安全?按照中国人的习惯会怎么做?学:结合书本,讨论作答。存起来教:我们把这叫做储蓄,对于储蓄我们要清楚以下5个问题:谁存钱?存什么钱?存到哪?有何凭证?有何益处?学:结合书本,找出答案教:在我们国家的储蓄机构一般分为三种:商业银行、信用合作社、邮政储蓄。其中商业银行是最常见,信用合作社、邮政储蓄常见县镇等地。我们可不可以去中国人民银行可不可以存钱?学:结合书本,分析作答。不能教:没错,中国人民银行是央行,是国家机关,我们是不能去央行存钱的。我们刚才说当我们有多的钱我们的习惯是存起来,那多的钱是用不完吗还是有什么目的?学:结合书本,讨论作答教:我们存钱肯定是有目的的,咱们在前面讲消费的时候已经说过了,现下我们存在一些刚需的大额支出,比如说教育、住房、养老,这三座大山使得我们不得不提前存储。但怎么存是一个问题。我们知道钱存在银行是有利息的,这个利息该怎么计算?请同学们看到书本P47学:结合书本,分析问题教:我们发现不同的存款方式,获得利息是不一样的。常见的存款方式分为定期存款和活期存款。对比之后我们来帮小明明算一算,“小明明选择了用50000块存3年的定期,可以获取较高的利息用20000存活期,以备不时之需。小明明想知道这50000元存3年可以在50000元基础上多得到多少钱?”学:结合书本,计算问题1.2商业银行教:我们刚说储蓄一般存在商业银行、信用合作社等,因为商业银行最常见,所以这里我们主要讲述商业银行,请同学们看到书本P48找出商业银行的含义,并举例说明常见的商业银行有哪些?学:结合书本,找出答案教:商业银行的含义很简单,包括他的业务、目的和性质。义务是存、贷、结,目的是获取利润,性质是金融机构。有没有同学知道银行是怎么赚钱利润的?学:结合书本,讨论作答。吸取存款,然后贷款,通过存贷的利率差来赚取利润教:没错,正是通过存款的利率和贷款的利率之间的差额来赚取利润,所以存款利率和贷款的利率肯定不会相等。银行为了获取更多的利润,要怎么办?学:吸收更多的存款,增加贷款教:没错,正常情况银行都希望这样这样做。但有没有特殊情况,比如说有一天,银行减少吸收存款,而扩大贷款?或增大吸收存款,减少贷款?学:结合书本,讨论作答。都有可能教:我们来分析,假如现在市场通货膨胀,物价高涨,经济过热,政府希望经济能够平稳运行,就会调高银行的存款利率标准,这个时候存款获得利息就会增多,那么我们会不会更愿意去存钱?学:结合书本,分析问题。原因教:除了存钱,贷款上政府可能会怎么做?要知道如果在通货膨胀的情况下,还加大贷款,使更多的钱流入市场,使可能会加剧市场通货膨胀的,同学们想一想,这个时候政府会怎么做?学:结合书本,讨论作答。调整银行的贷款利率教:那是提高贷款利率还是降低贷款利率?学:提高教:没错,提高贷款利率,对银行来说可能会获得更多的利润,但对贷款人来说就需要担负更高的利息,这个时候就会减少贷款的数量,给市场降温。那相反呢?如果出现了通货紧缩,市场温度过低,政府会怎么做?学:结合书本,讨论作答。降低存款利率,降低贷款利率教:没错,降低存款利率,存在银行的钱少了,降低贷款利率,更多的人去贷款,也就有更多的钱流入市场,给市场会温。板书:课堂反思:本课广设情景引导学生完成本课学习,因本课内容大部分较为容易,与学生实际生活较为接近,便于学生理解接受,但也存在部分知识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保持沉默”,如利率变动的影响。对此的解决,一方面在接下来的授课中,简化知识主干,突出核心,精炼语言表达,以学生的把握为主,另一方面强调课后作业的灵活运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