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第一章 机械运动1.4测量平均速度知识点整理1.测量物体的平均速度(1)实验目的∶练习用刻度尺和停表测量变速运动物体的平均速度。(2)实验原理∶,需要测量的物理量是用刻度尺测出小车通过的路程s和用停表测出小车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t,所测路程s和时间t必须是对应关系。(3)实验器材∶斜面、金属挡板、小车、小木块、刻度尺、停表。(4)实验步骤∶①将斜面置于实验台上,斜面的一端用小木块垫起,使它保持很小的坡度,如图所示。②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金属挡板固定在斜面底端。用刻度尺测出小车将要通过的路程s1,把s1和后面测得的数据填入下表中。③用停表测量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到撞击金属挡板的时间t1。④将金属挡板移至斜面的中部,测出小车到金属挡板的距离s2,用停表测出小车从斜面顶端滑过斜面上半段路程s2。所用的时间t2。⑤将金属挡板移至斜面的斜面底端,测出斜面中点到金属挡板的距离s3,小车在斜面顶端静止开始下滑,记录小测从斜面中点到撞击金属挡板的时间t3。⑥根据测得的s1、t1和s2、t2以及s3、t3,利用公式分别算出小车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v1和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2以及小测通过下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3。⑤实验数据表格∶⑥实验结论∶a.小车在斜面上做变速运动,小车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大于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小车通过下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大于小车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b.小车沿斜面下滑的速度越来越大,说明小车沿斜面下滑运动越来越快。(5)注意:a.调整斜面呈较小的坡度,使小车从静止释放,可加速下滑即可,并且不会滑落斜面。目的:方便测量时间。b.金属挡板的作用:便于测量时间。C.小车从斜面顶端要从静止释放,且测量过程中不要改变斜面的坡度。2.超声波测距、测速(1)超声波测距∶主要应用于倒车提醒、建筑工地、工业现场等的距离测量。①测量原理:超声波发射器向某一方向发射超声波,在发射的同时开始计时。超声波在空气(或其他介质)中传播时碰到障碍物会被反射,接收器收到反射波就立即停止计时。根据计时器记录的时间t,仪器会自动计算出发射点与障碍物之间的距离。②超声波测距时距离的计算方法:设超声波在某种传播声音的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为v,根据计时器记录的发射超声波和接收反射波的时间差t,则发射点距障碍物的距离。(2)超声波测速∶如果障碍物是运动的物体,超声波测量仪可以根据算出的障碍物移动的距离,再根据两次自动发射超声波的时间,算出物体移动的速度。知识点分类练习【1】对平均速度的理解【例1】一个物体沿平直路运动,由静止起在10s内加速到20m/s,共运动了80m,该物体在10s内平均速度是()A.20m/sB.10m/sC.8m/sD.都不对【答案】C【解析】10s内的平均速度【例2】某汽车沿直线运动时,前半段路程用20m/s速度行驶,后半段路程用30m/s速度行驶,在整个路程中,汽车的平均速度为_______m/s。【答案】24【解析】设全程路成为2S,由题意得所以全程的平均速度为【2】对运动图象的理解【例3】如图所示,如图是某物体运动的路程(s)-时间(t)图像,则下图中能与之相对应的速度(v)-时间(t)图像是()ABCD【答案】B【解析】由甲图可知,物体运动的路程与时间成正比,做匀速直线运动,其速度的大小和方向不随时间变化,所以在v-t图像中,正确的是B.【例4】(1)做匀速直线运动的两只昆虫,其路程s随时间t变化的图像如图(A)所示。从图像可知,昆虫______的速度大;昆虫乙的速度是____m/s。(2)图(B)是另一只昆虫做直线运动时的路程s随时间t变化的图像。请根据图像判断,这只昆虫在整个运动过程是做______(选填“匀速”或“变速”)运动的,其平均速度是______m/s。【答案】甲1.2变速0.6【解析】(1)由A图可以看出,在相同的时间内甲通过的路程较多,所以甲的速度较大;由图示可知,对乙来说,通过6m的路程所用的时间是5s,所以可知乙的速度是1.2m/s;(2)由图B可以看出,此昆虫在4---8s时,是处于停止的状态,所以在整个过程中是做变速运动的,它所通过的总路程是6m,所用的总时间是10s,所以它的平均速度是0.6m/s。【例5】如图是一小车在平直公路上运动的速度随时间变化的υ-t图像。请根据图像提供的信息,求:(1)小车在AB段内通过的路程;(2)小车在20s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答案】(1)25m;(2)13.75m/s【解析】由图知AB段的速度是5m/s,时间t=5s,所以AB段内通过的路程==5m/s;同理可求出CD段通过的路程:==10m/s;=20m/s;小车在20s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v==13.75m/s难点攻克1.测量平均速度实验【例1】小明在“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分度值为1cm)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的圆圈是小车到达A、B、C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数字分别表示“小时:分:秒”)(1)本实验的原理是______;(2)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坡度较______(选填“大”或“小”);(3)请根据图中信息回答SAB=______cm;tBC=______s;=______m/s;=______m/s;(4)由实验看出,小车在下滑过程中速度越来越______(选填“快”或“慢”);(5)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后才开始计时,则会使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VAC偏______(选填“大”或“小”)。【答案】小40.010.2000.500快大【解析】(1)[1]测量物质的平均速度的原理就是。(2)[2]坡度过大,下滑速度过快,时间过短,不易计时,故坡度应该变缓。(3)[3][4][5][6]根据车头对车头,车尾对车尾,测出SAB=10.00dm-6.00dm=4.00dm=40.0cm故AB的长度为40.0cm;BC段的时间为tBC=23s-22s=1s故BC段的时间为1s;AB段的速度为tAB=22s-20s=2sSAB=40.0cm=0.400m故AB段的速度BC段的长度为SBC=6.00dm-1.00dm=5.00dm=0.500mtBC=1s故BC段的长度为0.500m/s。(4)[7]由BC段的速度大于AB段的速度,故速度越来越快。(5)[8]过了A点再计时,t变小,路程是准确的,根据,可知速度是偏大的。【例2】如图所示,是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的实验装置图。小车从带刻度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的圆圈是小车到达A、B、C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数字分别表示“小时:分:秒”)(1)该实验测小车平均速度的实验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实验中使用的斜面的坡度较小,其目的是____________,(填“缩短”或“增长”)测量时间,以减小测量时间的误差。(3)实验前必须字会熟练便用电子表,一定要注意在释放小车的同时开始计时,到碰到挡板的同时停止计时,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则会使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vAC偏__________(填“大”或“小”)。(4)小车通过全过程的平均速度v1=__________m/s,若s2的路程正好是全部路程的一半,则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2=__________m/s。(5)由实验看出,小车在下滑过程速度越来越_________(选填“快”或“慢”),是在做___________运动(选填“匀速”或“变速”)。【答案】增长大0.240.2快变速【解析】(1)[1]测小车平均速度的实验原理是:;(2)[2]斜面坡度越大,小车沿斜面向下加速运动越快,运动时间会越短,计时会越困难,所以为使计时方便,斜面坡度应较小;(3)[3]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后才开始计时,计时晚一些,所计时间偏小,由公式知所计算出的速度偏大;(4)[4]由图知,小车从顶端到底端时间tAC=5s,总路程sAC=120cm=1.2m,故全程平均速度:;[5]上半段的路程sAB=0.6m,小车运动时间tAB=3s,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5)[6][7]由图知,BC段时间tBC=2s,sBC=0.6m,则小车通过下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则小车在下滑过程中速度越来越快,是在做变速直线运动。2.超声波测平均速度【例3】小明同学用如图的装置研究小车在斜面上的运动.他将小车从坡顶A处静止释放,测出小车从A滑到坡底C处的时间t1=2.6s;再次将小车从A处静止释放,测出小车从A滑到中点B处的时间t2=1.8s.(1)通过小明的测量数据可以判断,小车在前半程的平均速度___全程的平均速度.(选填:大于、等于、小于)(2)小明想测量小车在整个运动过程中后半段的平均速度,他应该将小车从___处静止释放,并在B处开始计时,在C处停止计时.(选填:A、B)(3)物体运动的情况还可以通过另一种办法即时测定、显现出来.位置传感器利用超声波测出不同时刻小车与它的距离,计算机就可以算出小车在不同位置的速度(如中图).屏幕图象如右图所示,横轴为时间,纵轴为速度,通过图象可以看出小车在斜面上滑下时是_____(选填:匀速、加速)运动的;小车到达坡底时的速度为_____m/s.【答案】小于A加速0.8【解析】(1)设全程路程为L,则小车运动的距离sAC=L,,又因为所用的时间是:tAC=2.6s,tAB=t2=1.8s,所以,小车在前半程的平均速度是:;小车运动全程的平均速度是:;即vAB<vAC,所以AB段的平均速度小于全程的平均速度;(2)在测量小车在整个运动过程中后半段的平均速度,他应该将小车从A处静止释放,并在B处开始计时,在C处停止计时;(3)由于匀加速直线运动的v﹣t图象是一条向上倾斜的直线,所以,小车在斜面上滑下时是加速运动的;小车到达坡底时的时间是25s,对应的速度为0.8m/s.基础练习1.在课外活动中,小明对水滴下落的规律进行了探究,如图是用频闪照相机每隔相同时间拍摄的同一水滴下落时的不同位置。由图可知(??)A.以水龙头为参照物,水滴是静止的B.水滴做加速直线运动C.水滴做匀速直线运动D.水滴先做加速后做匀速直线运动【答案】D【解析】A.以水龙头为参照物,水滴与水龙头之间的位置发生了变化,所以水滴是运动的。故A不符合题意;.由图可知,在相同时间内,水滴通过的距离先变大后不变,故水滴的速度先变大后不变,所以水滴先做加速后做匀速直线运动。故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故选D。2.如图为“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的实验,图中停表的示意图分别表示小车通过斜面A、B、C三点的时刻,B点是全程AC的中点。小车从A点运动到C点的过程中,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以木块为参照物,小车是静止的B.小车AC段平均速度大于BC段平均速度C.小车AB段运动所用时间与BC段运动所用时间相等D.小车AC段的平均速度大于AB段的平均速度【答案】D【解析】A.以木块为参照物,小车的位置发生了变化,小车是运动的,故A错误;C、图中所示小车AB段运动所用时间是6s,BC段运动所用时间是2s,即小车AB段运动所用时间小于BC段运动所用时间,故C错误;AB段和BC段路程相等,所以小车在BC段的速度大于在AC段的速度,小车通过整个斜面做的是加速运动,故BC错误;BD.小车AC段的平均速度==,AB段的平均速度===,BC段的平均速度=,所以小车AC段平均速度小于BC段平均速度,小车AC段的平均速度大于AB段的平均速度,故B错误,D正确。3.某辆汽车启动后,经过20s,速度表的指针指在如图所示的位置,由表可知A.此时汽车的速度是90km/hB.此时汽车的速度是90m/sC.启动后20s内汽车的平均速度是90km/hD.启动后20s内汽车的平均速度是90m/s【答案】A【解析】汽车速度表显示的瞬时速度,速度表的单位是km/h.AB.如图速度表所示,此时汽车的速度是90km/h,故A符合题意,B不符合题意;CD.因为汽车速度表显示的瞬时速度,启动后20s内汽车的平均速度不可计算,故CD不符合题意;4.如图所示是两物体做直线运动的s—t图像,分析图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两物体从同一地点出发B.两物体在同一时刻出发C.两物体在t=15s时刻相遇D.两物体运动时的速度相等【答案】C【解析】AB.由图可知,两物体的s﹣t图像都是一条斜线,表示物体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当t=0时,一条图线在50m处从0时刻开始运动,另一条图线0~5s内物体静止,第5s开始运动,说明两物体不是从同一地点出发,同时出发故AB项错误;C.图线的交点表示在同一时刻,且位置相同,则两物体在t=15s时刻相遇,故C项正确;D.由图可知,上面图线运动时的速度为下面图线运动时的速度为故D项错误。5.对一辆在平直公路上做直线运动的小车进行观测研究.他们记录了小车在这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与所用的时间,并根据记录的数据绘制了路程与时间的关系图像,如图所示。根据图像可以判断()A.0~7s内,小车的平均速度是1.5m/sB.0~5s内,小车的平均速度是0.4m/sC.5s~7s内,小车的平均速度是1m/sD.2s~5s内,小车运动了2米【答案】B【解析】A.由图象可知,在0?7s的时间内小车运动的路程为6m,小车的平均速度v=≈0.86m/s故A错误;B.由图象可知,在0?5s的时间内小车运动的路程为2m,小车的平均速度v==0.4m/s故B正确;C.由图象可知,在5s?7s的时间内小车运动的路程为4m,小车的平均速度v==2m/s故C错误;D.?2s?5s内小车是静止的,故D错误。6.如图所示中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是_____(选填“甲”或“乙”)。【答案】甲【解析】在任意相等的时间内路程相等的直线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由图可知,相邻两次记录时间相同,甲经过的路程都相同,而乙相同时间内经过的路程逐渐增大,则可知甲做匀速直线运动。7.如图是一小球从A点沿直线运动到F点的频闪照片,频闪照相机每隔0.8s闪拍一次。分析照片可知:(1)小球在做______直线运动(选填“匀速”或“变速”),其理由是:______(2)小球从A点到F点共运动了______cm的路程;(3)小球从A点运动到F点的平均速度为______m/s。【答案】变速相同时间通过的路程不同12.500.03125【解析】(1)[1][2]由图可知,在相等的时间内物体通过的路程越来越大,说明物体运动越来越快,即速度越来越大,故物体做变速直线运动。(2)[3]由图可知,此刻度尺的分度值是,则小球从点到点运动的路程为(3)[4]小球从点到点运动的路程,小球从点到点运动的时间为;小球从点到点的平均速度为能力提升8.小明家到学校的路程为600m,他去上学时,前一半路程平均速度为1m/s,为了不迟到后一半路程平均速度为3m/s,他上学的整个路程平均速度为()A.2m/sB.1.5m/sC.1.6m/sD.1.8m/s【答案】B【解析】小明家到学校的路程为600m,小明走前一半路程所用的时间后一半路程所用的时间从家到学校总时间t=t1+t2=300s+100s=400s小明上学的平均速度9.2015年12月10日0时46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中兴1C”卫星送入太空预定转移轨道.小明想估算一下运载火箭在发射后的第一个10s内的平均速度.他上网查到运载火箭全长54.8m.然后从网上下载了“中兴1C”卫星发射的视频,分别截取火箭刚发射时和第10s的图片,如图所示.则火箭发射后第一个10s内的平均速度值应最接近A.4m/sB.7m/sC.10m/sD.13m/s【答案】B【解析】由图知,火箭在10s内通过的路程大约为一个1.3个火箭长:;则10.小明和小华在平直公路上进行骑自行车比赛,他们的速度和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小明和小华在开赛后的4s内速度相同B.小明和小华都是由静止开始加速,后来速度相同C.开赛后4s内,小明和小华都在做加速直线运动,但按图示的速度,小华会输D.小明和小华后来都停止加速,但小华停止加速在先【答案】C【解析】解:A、由图象可以看出,在前4s时间内,小明的速度大于小华的速度,故A错误;B、在前4s时间内,小明和小华都是由静止开始加速,后来都做匀速直线运动,小明的速度是5m/s,小华的速度是4m/s,他们的速度不相同,故B错误;C、开赛后4s内,小明和小华的速度都是随时间均匀的增加,即都在做加速直线运动,但按图示的速度,在相等是时间内,小明通过的路程大于小华通过的路程,所以小华会输,故C正确;D、由图象可知,前4s内,小明和小华都是从静止开始加速,4s后保持匀速直线运动,但小明和小华在4s时同时停止了加速,故D错误.11.主题为“溱湖‘篙’歌、千舟‘潼’庆”的溱潼会船节在十里溱湖开篙,发令枪响,几艘龙舟上的参赛选手奋力划桨,其中一艘龙舟前半段路程的速度为4m/s,后半段路程的速度为6m/s,则该龙舟跑完全程的平均速度为A.4m/sB.5m/sC.4.8m/sD.6m/s【答案】C【解析】设前后半段的路程均为s,由可得,前后半段路程的时间:,,该龙舟跑完全程的平均速度为:.12.如图所示的图象中,描述的是同一种运动形式的是A.甲与乙B.甲与丙C.丙与丁D.乙与丙【答案】D【解析】甲图表示质点处于静止状态;乙图表示质点做匀速直线运动,丙图表示质点做运动直线运动,丁图表示质点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故乙和丙描述的是同一种运动形式,D正确.13.在课外实践活动中,某小组同学探究纸锥竖直下落的运动情况。(1)如图1中所示两个完全相同的圆纸片,裁去大小不等的扇形,作出如图2中所示的两个锥角不等的纸锥,用圆纸片甲做成的应该是______(选填“丙”或“丁”)纸锥;(2)将两个纸锥从同一高度同时释放,应该选择如图______(选填“2”或“3”)中的位置开始释放;图4是某一时刻它们的位置,则根据______可判断出丁纸锥下落的快;(3)利用刻度尺和秒表测出相应物理量,就可以得到纸锥下落过程的平均速度,根据的原理是______;在测量过程中,发现其中下落时间较难测出,于是我们可采用增加______或换用锥角较大的纸锥进行测量;(4)如果实验中将纸锥改为实心小铁球,则在如图所示的四个v—t图象中,最能反映出该小球下落运动的是______。ABCD【答案】丁2相同时间比较路程纸锥竖直下落高度C【解析】(1)[1]由图知道,圆纸片甲裁去的扇形较大,所以,用圆纸片甲做成的应该是纸锥丁。(2)[2]为了比较纸锥下落的快慢,把两个纸锥拿到同一高度同时释放。图2中两纸锥的下端高度相同,图3中两纸锥的上端高度相同,所以,应选图2的位置释放[3]为了比较纸锥下落的快慢,把两个纸锥拿到同一高度同时释放,通过相同时间内通过的比较路程大小的方法知道,丁纸锥下落的快。(3)[4]根据原理,利用刻度尺和秒表测出相应物理量,就可以得到纸锥下落过程的平均速度。[5]实验中若纸锥下落较快,则时间较难测量,所以,通过增加纸锥竖直下落高度或换用锥角较大的纸锥,可以增加纸锥下落的时间,便于时间的测量。(5)[6]将纸锥改为实心小球,小球自由下落过程中速度会越来越快,则在图乙所示的四个v-t图象中,能反映出该小球下落运动的是C。14.“十一”假期,小明一家驾车去梁子湖旅游.一路上,所学的运动学知识帮助他解决了不少实际问题.(1)经过某交通标志牌时,小明注意到了牌上的标志如图所示,小明想了想,马上就明白了这两个数据的含义:从交通标志牌到梁子湖距离为18km;“60”意义为:通过这段公路时,汽车的行驶速度_____.若小明爸爸驾车通过这段路程用时20min,则汽车通过这一段的平均速度为多少km/h__________?(2)在遵守交通规则的前提下,试计算从标志牌到梁子湖最快要用几分钟_________?(3)在行驶途中,遇到交通部门用测速仪来检测车速(测速原理是测速仪前后两次发出并接收到被测车反射回的超声波信号,再根据两次信号的时间差,测出车速,如图甲).这次测速中,测速仪发出与接收超声波的情况如图乙所示,x表示超声波与测速仪之间的距离.假设超声波的速度为340m/s,且保持不变,从乙图中,可以看出汽车在_____测速仪(填“远离”或“靠近”),计算则此时汽车速度是多少________m/s?【答案】不能超过60km/h54km/h18min靠近14.17m/s【解析】交通标志牌“60”是限速的标志,指的是速度不能超过60km/h;小明爸爸驾车通过这段路程用时t=20min=h,则通过这一段的平均速度:v==54km/h;(2)从标志牌到梁子湖行驶的最短时间:t′==0.3h=18min,(3)由图知:超声波第一次从测试仪发出到与汽车相遇的地点A,经过的时间为t1==0.16s,则超声波通过的距离:s波1=v波t1=340m/s×0.16s=54.4m,超声波第二次从测试仪发出到与汽车相遇的地点B,经过的时间为t2==0.12s,则超声波通过的距离:s波2=v波?t2=340m/s×0.12s=40.8m,因s波1>s波2,所以,汽车在靠近测速仪;AB之间的距离:sAB=s波1?s波2=54.4m?40.8m=13.6m,测试仪发出的超声波两次间隔时间为1s,且测试仪第一次发出超声波记为0时刻,则超声波第一次从测试仪发出到与汽车相遇的地点A,经过的时间为0.16s,超声波第二次发出的时间为1s末,超声波第二次与车相遇在B点的时刻应该是1s+0.12s=1.12s,汽车从A点到B点行驶的时间:tAB=1.12s?0.16s=0.96s,所以汽车行驶的速度:v车==≈14.17m/s.AB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精品试卷·第2页(共2页)HYPERLINK"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第一章 机械运动1.4测量平均速度知识点整理1.测量物体的平均速度(1)实验目的∶练习用刻度尺和停表测量变速运动物体的平均速度。(2)实验原理∶,需要测量的物理量是用刻度尺测出小车通过的路程s和用停表测出小车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t,所测路程s和时间t必须是对应关系。(3)实验器材∶斜面、金属挡板、小车、小木块、刻度尺、停表。(4)实验步骤∶①将斜面置于实验台上,斜面的一端用小木块垫起,使它保持很小的坡度,如图所示。②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金属挡板固定在斜面底端。用刻度尺测出小车将要通过的路程s1,把s1和后面测得的数据填入下表中。③用停表测量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到撞击金属挡板的时间t1。④将金属挡板移至斜面的中部,测出小车到金属挡板的距离s2,用停表测出小车从斜面顶端滑过斜面上半段路程s2。所用的时间t2。⑤将金属挡板移至斜面的斜面底端,测出斜面中点到金属挡板的距离s3,小车在斜面顶端静止开始下滑,记录小测从斜面中点到撞击金属挡板的时间t3。⑥根据测得的s1、t1和s2、t2以及s3、t3,利用公式分别算出小车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v1和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2以及小测通过下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3。⑤实验数据表格∶⑥实验结论∶a.小车在斜面上做变速运动,小车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大于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小车通过下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大于小车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b.小车沿斜面下滑的速度越来越大,说明小车沿斜面下滑运动越来越快。(5)注意:a.调整斜面呈较小的坡度,使小车从静止释放,可加速下滑即可,并且不会滑落斜面。目的:方便测量时间。b.金属挡板的作用:便于测量时间。C.小车从斜面顶端要从静止释放,且测量过程中不要改变斜面的坡度。2.超声波测距、测速(1)超声波测距∶主要应用于倒车提醒、建筑工地、工业现场等的距离测量。①测量原理:超声波发射器向某一方向发射超声波,在发射的同时开始计时。超声波在空气(或其他介质)中传播时碰到障碍物会被反射,接收器收到反射波就立即停止计时。根据计时器记录的时间t,仪器会自动计算出发射点与障碍物之间的距离。②超声波测距时距离的计算方法:设超声波在某种传播声音的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为v,根据计时器记录的发射超声波和接收反射波的时间差t,则发射点距障碍物的距离。(2)超声波测速∶如果障碍物是运动的物体,超声波测量仪可以根据算出的障碍物移动的距离,再根据两次自动发射超声波的时间,算出物体移动的速度。知识点分类练习【1】对平均速度的理解【例1】一个物体沿平直路运动,由静止起在10s内加速到20m/s,共运动了80m,该物体在10s内平均速度是()A.20m/sB.10m/sC.8m/sD.都不对【例2】某汽车沿直线运动时,前半段路程用20m/s速度行驶,后半段路程用30m/s速度行驶,在整个路程中,汽车的平均速度为_______m/s。【2】对运动图象的理解【例3】如图所示,如图是某物体运动的路程(s)-时间(t)图像,则下图中能与之相对应的速度(v)-时间(t)图像是()ABCD【例4】(1)做匀速直线运动的两只昆虫,其路程s随时间t变化的图像如图(A)所示。从图像可知,昆虫______的速度大;昆虫乙的速度是____m/s。(2)图(B)是另一只昆虫做直线运动时的路程s随时间t变化的图像。请根据图像判断,这只昆虫在整个运动过程是做______(选填“匀速”或“变速”)运动的,其平均速度是______m/s。【例5】如图是一小车在平直公路上运动的速度随时间变化的υ-t图像。请根据图像提供的信息,求:(1)小车在AB段内通过的路程;(2)小车在20s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难点攻克1.测量平均速度实验【例1】小明在“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分度值为1cm)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的圆圈是小车到达A、B、C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数字分别表示“小时:分:秒”)(1)本实验的原理是______;(2)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坡度较______(选填“大”或“小”);(3)请根据图中信息回答SAB=______cm;tBC=______s;=______m/s;=______m/s;(4)由实验看出,小车在下滑过程中速度越来越______(选填“快”或“慢”);(5)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后才开始计时,则会使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VAC偏______(选填“大”或“小”)。【例2】如图所示,是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的实验装置图。小车从带刻度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的圆圈是小车到达A、B、C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数字分别表示“小时:分:秒”)(1)该实验测小车平均速度的实验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实验中使用的斜面的坡度较小,其目的是____________,(填“缩短”或“增长”)测量时间,以减小测量时间的误差。(3)实验前必须字会熟练便用电子表,一定要注意在释放小车的同时开始计时,到碰到挡板的同时停止计时,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则会使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vAC偏__________(填“大”或“小”)。(4)小车通过全过程的平均速度v1=__________m/s,若s2的路程正好是全部路程的一半,则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2=__________m/s。(5)由实验看出,小车在下滑过程速度越来越_________(选填“快”或“慢”),是在做___________运动(选填“匀速”或“变速”)。2.超声波测平均速度【例3】小明同学用如图的装置研究小车在斜面上的运动.他将小车从坡顶A处静止释放,测出小车从A滑到坡底C处的时间t1=2.6s;再次将小车从A处静止释放,测出小车从A滑到中点B处的时间t2=1.8s.(1)通过小明的测量数据可以判断,小车在前半程的平均速度___全程的平均速度.(选填:大于、等于、小于)(2)小明想测量小车在整个运动过程中后半段的平均速度,他应该将小车从___处静止释放,并在B处开始计时,在C处停止计时.(选填:A、B)(3)物体运动的情况还可以通过另一种办法即时测定、显现出来.位置传感器利用超声波测出不同时刻小车与它的距离,计算机就可以算出小车在不同位置的速度(如中图).屏幕图象如右图所示,横轴为时间,纵轴为速度,通过图象可以看出小车在斜面上滑下时是_____(选填:匀速、加速)运动的;小车到达坡底时的速度为_____m/s.基础练习1.在课外活动中,小明对水滴下落的规律进行了探究,如图是用频闪照相机每隔相同时间拍摄的同一水滴下落时的不同位置。由图可知(??)A.以水龙头为参照物,水滴是静止的B.水滴做加速直线运动C.水滴做匀速直线运动D.水滴先做加速后做匀速直线运动2.如图为“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的实验,图中停表的示意图分别表示小车通过斜面A、B、C三点的时刻,B点是全程AC的中点。小车从A点运动到C点的过程中,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以木块为参照物,小车是静止的B.小车AC段平均速度大于BC段平均速度C.小车AB段运动所用时间与BC段运动所用时间相等D.小车AC段的平均速度大于AB段的平均速度3.某辆汽车启动后,经过20s,速度表的指针指在如图所示的位置,由表可知A.此时汽车的速度是90km/hB.此时汽车的速度是90m/sC.启动后20s内汽车的平均速度是90km/hD.启动后20s内汽车的平均速度是90m/s4.如图所示是两物体做直线运动的s—t图像,分析图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两物体从同一地点出发B.两物体在同一时刻出发C.两物体在t=15s时刻相遇D.两物体运动时的速度相等5.对一辆在平直公路上做直线运动的小车进行观测研究.他们记录了小车在这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与所用的时间,并根据记录的数据绘制了路程与时间的关系图像,如图所示。根据图像可以判断()A.0~7s内,小车的平均速度是1.5m/sB.0~5s内,小车的平均速度是0.4m/sC.5s~7s内,小车的平均速度是1m/sD.2s~5s内,小车运动了2米6.如图所示中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是_____(选填“甲”或“乙”)。7.如图是一小球从A点沿直线运动到F点的频闪照片,频闪照相机每隔0.8s闪拍一次。分析照片可知:(1)小球在做______直线运动(选填“匀速”或“变速”),其理由是:______(2)小球从A点到F点共运动了______cm的路程;(3)小球从A点运动到F点的平均速度为______m/s。能力提升8.小明家到学校的路程为600m,他去上学时,前一半路程平均速度为1m/s,为了不迟到后一半路程平均速度为3m/s,他上学的整个路程平均速度为()A.2m/sB.1.5m/sC.1.6m/sD.1.8m/s9.2015年12月10日0时46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中兴1C”卫星送入太空预定转移轨道.小明想估算一下运载火箭在发射后的第一个10s内的平均速度.他上网查到运载火箭全长54.8m.然后从网上下载了“中兴1C”卫星发射的视频,分别截取火箭刚发射时和第10s的图片,如图所示.则火箭发射后第一个10s内的平均速度值应最接近A.4m/sB.7m/sC.10m/sD.13m/s10.小明和小华在平直公路上进行骑自行车比赛,他们的速度和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小明和小华在开赛后的4s内速度相同B.小明和小华都是由静止开始加速,后来速度相同C.开赛后4s内,小明和小华都在做加速直线运动,但按图示的速度,小华会输D.小明和小华后来都停止加速,但小华停止加速在先11.主题为“溱湖‘篙’歌、千舟‘潼’庆”的溱潼会船节在十里溱湖开篙,发令枪响,几艘龙舟上的参赛选手奋力划桨,其中一艘龙舟前半段路程的速度为4m/s,后半段路程的速度为6m/s,则该龙舟跑完全程的平均速度为A.4m/sB.5m/sC.4.8m/sD.6m/s12.如图所示的图象中,描述的是同一种运动形式的是A.甲与乙B.甲与丙C.丙与丁D.乙与丙13.在课外实践活动中,某小组同学探究纸锥竖直下落的运动情况。(1)如图1中所示两个完全相同的圆纸片,裁去大小不等的扇形,作出如图2中所示的两个锥角不等的纸锥,用圆纸片甲做成的应该是______(选填“丙”或“丁”)纸锥;(2)将两个纸锥从同一高度同时释放,应该选择如图______(选填“2”或“3”)中的位置开始释放;图4是某一时刻它们的位置,则根据______可判断出丁纸锥下落的快;(3)利用刻度尺和秒表测出相应物理量,就可以得到纸锥下落过程的平均速度,根据的原理是______;在测量过程中,发现其中下落时间较难测出,于是我们可采用增加______或换用锥角较大的纸锥进行测量;(4)如果实验中将纸锥改为实心小铁球,则在如图所示的四个v—t图象中,最能反映出该小球下落运动的是______。ABCD14.“十一”假期,小明一家驾车去梁子湖旅游.一路上,所学的运动学知识帮助他解决了不少实际问题.(1)经过某交通标志牌时,小明注意到了牌上的标志如图所示,小明想了想,马上就明白了这两个数据的含义:从交通标志牌到梁子湖距离为18km;“60”意义为:通过这段公路时,汽车的行驶速度_____.若小明爸爸驾车通过这段路程用时20min,则汽车通过这一段的平均速度为多少km/h__________?(2)在遵守交通规则的前提下,试计算从标志牌到梁子湖最快要用几分钟_________?(3)在行驶途中,遇到交通部门用测速仪来检测车速(测速原理是测速仪前后两次发出并接收到被测车反射回的超声波信号,再根据两次信号的时间差,测出车速,如图甲).这次测速中,测速仪发出与接收超声波的情况如图乙所示,x表示超声波与测速仪之间的距离.假设超声波的速度为340m/s,且保持不变,从乙图中,可以看出汽车在_____测速仪(填“远离”或“靠近”),计算则此时汽车速度是多少________m/s?AB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精品试卷·第2页(共2页)HYPERLINK"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1.4测量平均速度(原稿版).doc 1.4测量平均速度(解析版).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