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七年级上册考点汇总 1.4地形图的判读-人教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地理七年级上册考点汇总 1.4地形图的判读-人教版

资源简介

初中地理 地形图的判读
考点梳理:
等高线地形图
一、地面高度的计算方法
1. 海拔: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叫做海拔。如下图中,甲处的海拔为1500米,乙处的海拔为500米。
2. 相对高度:地面某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叫做相对高度。图中甲、乙两处的相对高度为1500米-500米=1000米。
3. 在地图上,一般用海拔表示地面的高度,用相对高度表示地面的起伏变化。
二、等高线地形图
1. 等高线与等深线
(1)等高线:在地图上,把海拔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就是等高线。
(2)等高距:在等高线地形图上,每两条相邻等高线的高差称为等高距。
(3)等高线的制作。
(4)等高线的特点:等高线都是闭合的曲线;同一条等高线上的各点海拔相等;等高线上的高度为海拔,单位是米;同一幅图中,除陡崖外,表示不同高度的等高线不相交。
(5)等深线:把海洋中深度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叫做等深线。在同一条等深线上,各点深度相等。从等深线上所标注的深度,可以看出海洋的深浅;从等深线的疏密状况,可以看出海底坡度的大小。
2. 等高线地形图
用等高线表示地形的地图,就是等高线地形图。
3.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1)判断地势高低:同一条等高线上各点的海拔相同,等高距在同一等高线地形图上是相等的;地势越高,数值越大,地势越低,数值越小。
(2)判断坡度的陡缓:在同一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越密集,坡度越陡,特别是山区,地图上的等高线非常密集;等高线越稀疏,坡度越缓。
(3)判断山地地形部位:以山地为例,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判断山地不同部位的等高线形态。
思考:它们都代表什么?
A:山顶 B:山顶 C:鞍部 D:山脊 E:山脊 F:山谷
分层设色地形图
一、含义
在绘有等高线和等深线的地形图上,把不同高度和深度的范围着上不同的颜色(海洋则着上深、浅不同的蓝色),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到地表的高低形态和海底的起伏状况,这种地图叫做分层设色地形图。
二、设色的原则
绿色——平原;黄色——高原、山地、丘陵;褐色——高山;白色——雪线以上的部分;浓淡不同的蓝色表示海洋的不同深度带。目前,我国常用的分层设色地形图中,200米等高线以下为深绿色,200~500米等高线间为浅绿色,500~1000米等高线间为浅黄色,1000~2000米等高线间为深黄色,2000~3000米等高线间为浅褐色。
三、作用
分层设色地形图上各种颜色表示的高度(深度)范围不同,需要查看图上所附的高度表,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可以比较容易地判读出各种各样的地形,以及地势的起伏。
四、陆地表面的五种基本地形
地形 海拔 地面起伏程度
高原 较高,一般在500米以上 面积较大,外围较陡、内部起伏较为和缓
山地 较高,一般在500米以上 具有耸立的山峰、陡峭的山坡
丘陵 500米以下 地势起伏较大
盆地 无一定标准 四周高,中间低
平原 很低,一般在200米以下 起伏很小,宽广平坦
地形剖面图
地形剖面图是以等高线地形图为基础转绘成的。它是沿等高线地形图某条直线下切而显露出来的地形垂直剖面。地形剖面图可以更直观地表示地面上沿某一方向地势的起伏和坡度的陡缓。
地形剖面图的绘制步骤:
.
典例剖析:
例题1 读图,回答问题。
从B地爬山到A地,高度约上升了(  )
A. 1000米 B. 1200米 C. 1600米 D. 2600米
思路分析:相对高度是指地面某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即两个地点之间的高度差。从图中看出A地的海拔为3600米,B地的海拔为1000米,二者的相对高度就是二者海拔的差,即:3600-1000=2600(米)。故选D。
答案:D
例题2 (自贡中考)下列有关等高线地形图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坡度陡的地方等高线稀疏
B. 选择等高线重叠的地方爬山最容易
C. 同一条等高线上的各地海拔都相等
D. 等高线从高处向低处凸出的部位是山谷
思路分析: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密集表示坡陡,等高线稀疏表示坡缓,故A不正确;几条海拔不同的等高线重合处为陡崖,适合攀岩运动,故B不正确;同一条等高线上的各地海拔都相等,故C正确;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出,为山脊,故D不正确。故选C。
答案:C

例题3 根据所给材料,回答问题。
暑假期间,某中学组织一次登山活动,如图所示。其具体要求如下:
目的地:A地区
任务安排:
一组:体验攀岩的刺激,把红旗插在该地区的第二高峰上。
二组:沿河流行进,观察河流两岸的植被状况。
三组:翻越该地区的最高峰。
(1)请在B、C、D三地中,帮三组同学分别选择合适的起点,并说明理由。
(2)图上测量甲、乙两山峰之间的距离为2厘米,计算两山峰之间的实地距离。
(3)请推测,哪一组最先到达目的地。
思路分析:(1)(一组)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重合的地方为陡崖(B),适合攀岩。(二组)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为山谷(C),山谷是孕育河流的地方。(三组)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为(D到甲为山脊线)山脊,可到达本地最高峰甲。
(2)根据比例尺=,则比例尺==厘米=3千米,则甲乙两山峰之间的实际距离是3千米。
(3)根据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越密集,表示坡度越陡(费力),等高线越稀疏,表示坡度越缓(省力)。结合目的地的路程,最先到达的可能是二组。
答案:(1)(一组)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重合的地方为B陡崖,适合攀岩。(二组)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为C山谷,山谷是孕育河流的地方。(三组)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为(D到甲为山脊线)山脊,可到达本地最高峰甲。(2)3千米。(3)二组。
知识点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