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4辨别物质的元素组成 知识与技能: 认识碳、氢、氧、氮等与人类关系密切的常见元素,记住一些常见元素的名称与符号; 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的元素。 知道元素的简单分类以及元素符号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 认识科学分类的的依据和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悟自然界基本组成的简单性,形成“化学变化过程中元素不变”的观念。 教学重点 1、初步学会用元素描述物质的宏观组成,用微粒描述物质的微观构成。 2、常见元素的名称、符号的记忆与书写。 教学过程 备注 复习 1、什么是分子?什么是原子?其本质区别是什么? 教师讲解 无论是木炭中的碳原子,还是二氧化碳分子里的碳原子,它们的核电荷数(即质子数)都是6,说明它们都含有碳元素。又如:二氧化碳分子里的氧原子与氧气分子中的氧原子其核电荷数都是8,称为氧元素。 自然界的原子,根据其核电荷数可以归为一百多种。每一种我们称为一种元素。这千千万万物质都是由一百多种元素组成的。 小结 ⑴元素是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⑵同一类的原子,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相同; 不同类的原子,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不同。 ⑶元素的种类(即原子的种类)由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决定。 回忆原子的有关内容 归纳总结 元素 原子 概念 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一类原子的总称 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区别 元素一般用于说明物质的宏观组成 元素是同一类原子的总称,只表示元素的种类不说明个数,没有数量多少的含义 元素可以组成单质和化合物 原子一般用于说明物质的微观构成 原子指微观粒子,讲种类,讲个数。 原子可以构成分子,也可直接构成物质。 联系 元素的概念建立在原子的基础上,即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原子的核电荷数(质子数)决定元素的种类 阅读教材交流学习 课本第57页图2-24,找出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四种元素。 认识生物赖以生存的元素。 探讨学习课本P58内容 金属元素:如:Na、Mg、Al、Zn、Fe、…… 1、元素分类 非金属元素:如:C、Si、S、P、Cl、N、…… 稀有气体元素:如:He、Ne、Ar…… 2、元素符号的意义:⑴表示一种元素。 ⑵表示该元素的一个原子。 ⑶添加在元素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该原子的个数。 例:H表示氢元素;还表示一个氢原子。 2H表示两个单个的氢原子。如图: , 。 交流总结 空气污染防治: 废气达标排放;煤炭综合利用;改变能源结构;推广无铅汽油;增加绿化面积。 教学后记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