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花城版五年级上册第九课《喀秋莎》 教学设计及反思 一、教学内容:《喀秋莎》 二、教材分析: 这是一首二战时期的前苏联歌曲。歌曲为2/4拍,小调式。歌词描绘了俄罗斯春回大地时的美丽景色和一个名叫喀秋莎的姑娘对离开故乡去保卫边疆的情人的思念。歌曲节奏明快简洁,旋律朴实流畅,其中出现的附点音符和休止符号需要学生去认识着重了解,教师采用动作,语言等多种方式去帮助学生掌握,在节奏和旋律练习中去解决多种问题。 三、学情分析:这首歌曲是前苏联经典歌曲,虽年代久远,但节奏简单,明快,旋律优美,歌词朗朗上口,五年级学生乐于接受,易于接受。 四、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想象歌曲描绘的情景,体会其中所表达的情感。 2、过程和方法:通过学习歌曲,体会外国民歌的优美意境。 3、知识与技能:正确掌握歌曲中休止符和附点等多种音乐记号的演唱,会唱歌曲《喀秋莎》。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正确掌握歌曲中休止符和附点等多种音乐记号的演唱,会唱歌曲《喀秋莎》。 教学难点: 想象歌曲描绘的情景,体会其中所表达的情感。 六、教学过程 : 一、活动1【导入】初听感悟 今天,我们这节课来进行环球音乐探宝,探宝地点是苏联,探寻的宝贝是苏联经典歌曲《喀秋莎》。《喀秋莎》创作于1939年,经久不衰,相反,像酒一样越陈越香,它到底是一首什么样的歌曲呢?我们首先来听一听歌曲范唱,请同学们在听的过程中感悟歌曲的节奏、速度、情绪。 四二拍 中速稍快 美好的 二、活动2【讲授】学唱新歌 1、模仿老师拍打节奏: X. X | X X X |X X 0‖ 0 X X | X. X |X X X X|X-‖让学生找出以上节奏的旋律,着重讲授有附点音符和大切分的小节。 2、跟老师用la模唱旋律。 3、老师范唱,学生跟钢琴分句演唱。 4、解决难点歌曲的休止符处谁能够用不同的动作来表现,找学生模仿 如:加上拍手、听、看、摇头。 5、全体学生听音乐伴奏跟唱,提示有感情演唱。 三、活动3【活动】拓展 引导学生为歌曲伴奏,饱含热情的演唱。 1、女生演唱,男声伴奏。? 2、男生演唱,女生伴奏。 3、教师指挥完整演唱一遍。 四、活动4【活动】课后小结 同学们,这次苏联音乐探宝就要结束了,在这次探宝的过程中,大家有什么收获呢?(师生交流小结) 下课。 同学们听着音乐有序走出音乐室。 六、课后反思: 音乐学习的各个方面都涉及到听觉的作用,审美主体对于音乐的各种听觉感受潜力,是审美潜力的基础。因此先唱歌、后识谱与先识谱、后唱歌在教学目的上并不矛盾。而我是运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先识谱、后唱歌,通常状况下,针对有必须识谱潜力的学生,使用这种教学方式,可起到良好的效果。但是我却发现,其实很多同学对简谱并没有了解,如果采取先识谱后唱歌的方式进行学习,不但学生没有对该曲目起到兴趣,也把课堂前15分钟的宝贵时光也白白浪费掉。因此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在教唱新歌前我首先让学生欣赏,以听领先。并让学生和着音乐做简单的律动,使学生对音乐有了听觉上的印象,为下一步学好歌曲作好铺垫。然后让学生欣赏歌曲、感受音乐,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再透过让学生唱歌,在不知不觉中解决了歌谱中的难点,使学生在识谱时降低难度,让学生感觉识谱并不太难,从而增强其自信心,加深对音乐的热爱。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