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初中物理 声音的传播 一、学习目标 1. 知道声音的传播要靠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 2. 能够根据声速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二、重难点提示 重点: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难点:钟罩实验及“科学推理法”。 考点精讲: 1. 声音的传播: (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一切气体、液体、固体均能够传声,真空不能传声。在空气中,声音以看不见的声波来传播,声波到达人耳,引起鼓膜振动,人就听到了声音。 (2)声音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2. 真空不能传声: 钟罩实验说明:真空不能传声,或者说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这里采用了“科学推理法”,因为实验中不能将钟罩抽成真正的真空状态。 【说明】严格来说,这个实验的结论是“空气越稀薄,铃声越弱”;实验的推论是“真空不能传声”。 【随堂练习】宇航员在飞船舱外工作时,他们之间的对话必须借助电子通讯设备才能进行,而在飞船舱内却可以直接对话,其原因是( ) A. 太空中噪声太大 B.太空是真空,不能传声 C. 用通讯设备对话更方便 D.声音只能在地面附近传播 思路分析: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太空里没有空气,类似真空,因此宇航员之间的对话必须借助电子通讯设备才能进行。而宇宙飞船舱内是模拟大气的环境,由于飞船舱内存在空气,因而宇航员在飞船舱内可以直接对话。 答案:B 3. 声音的速度: (1)声速跟介质的种类有关。一般地,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在气体中传播得快,物体的弹性越好,声音在其中传播的速度就越快。一般来说,在固、液、气三种物态中,固体的弹性最好,气体的最差,因此声音在固体中传播得最快,在气体中传播得最慢。 (2)声速还跟介质的温度有关。一般地,在同种介质中,温度越高,声音传播的速度越快。 【知识·链接】声音在空气(15℃时)中的声速是340 m/s(注:m是长度的单位,读作米;s是时间单位,读作秒;m/s是速度单位,读作“米每秒”),应该作为常数记住,平常我们讲的声速,指的就是该数值。 【随堂练习】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只要物体振动,就一定能听到声音 B. 固体、液体和气体都能传播声音 C. 宇航员们在月球上也可以直接用语言交谈 D. 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在空气中传播得慢些 思路分析: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但并不是物体振动所发出的声音,人耳都能听到,故选项A错。声音传播必须要有介质,而一切气体、液体和固体都能成为介质而传播声音,故选项B正确。月球上没有空气(即真空),故宇航员们在月球上讲话没有介质来传播,即使距离很近,也不能直接用语言进行交谈,而只能用无线电设备,故C选项错。不少同学认为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阻碍小,传播速度应快一些,但实际情况正好相反,故选项D错。 答案:B 例题1 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相同 B. 如果听力好的话,我们可以听到宇宙星球的爆炸声 C. 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108m/s D. 钓鱼时不能大声说话,否则会把鱼吓走,这说明空气和水都能传播声音 思路分析:(1)声音可以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传播的速度一般是不同的,一般情况下的传播速度为:;(2)宇宙中各个星球之间是真空,真空不能传声;(3)在15℃的空气中,声音的传播速度为340m/s;(4)在鱼与人之间隔着水和空气,鱼能听到人的说话声,说明声音在空气和水中都能传播。 答案:D 例题2 王聪和李明在学过有关声的知识之后,做了一个实验:王聪在装满水的长铁水管一端用锤敲击一下,李明在另一端一只耳朵靠在铁管上,你认为李明最多能听到几次响声? 思路分析:敲击声可以分别沿铁管、水、和空气传播,由于铁传播声音的速度最快,水其次,空气最慢,所以沿铁传播的声音最先到达人耳,沿水传播的声音第二到达人耳,沿空气传播的声音最后到达人耳,因此小明会听到三次响声。 答案:小明最多能听到三次响声。 【高频疑点】 科学推理法:钟罩实验中,由于在实验室采用抽气机抽气的方法,无法实现真正的“真空”,所以该实验无法得出“真空不能传声”的结论。 【知识脉络】 同步练习: (答题时间:15分钟) 1. 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相同 B. 人说话是靠舌头振动发声的 C. 只要物体在振动,我们人耳就能听到声音 D. 一切发声物体都在振动 2. 在《梦溪笔谈》中,有这样的叙述:“行军宿营,士兵枕着牛皮制的箭筒睡在地上,能及早听到前来夜袭敌人的马蹄声。”这是因为( ) A. 马蹄声不能由空气传入人耳 B. 马踏在地面上时能使土地振动而发声 C. 土地传播声音的速度比空气快 D. 睡在地上能感觉到地面振动 3. 婴儿从呱呱坠地的那时起,就无时无刻不与声打交道。下列关于声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我们能听到远处的雷声,说明空气可以传声 B. 人在岸上大声说话也能惊动水中的鱼,说明水能传声 C. 将耳朵贴在长钢管的一端,让他人在另一端敲击一下,你会听到几次敲击声,其中最先听到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来的 D. 宇航员在太空中不能直接对话,说明真空不能传声 4. 中国海军第五批护航编队的护航舰艇上,出现了一种神秘的声波武器——“金嗓子”,对索马里海盗构成了有效威慑,若要阻挡这一武器的袭击,可以用薄薄的一层( ) A. 真空带 B. 半导体网 C. 绝缘体网 D. 磁性物质网 5. 人耳能分清前后两个声音的时间间隔应大于0.1s,据此,要想听到回声,人离障碍物的距离为( ) A. 大于17m B. 小于17m C. 大于34m D. 小于34m 6. 敲打铜锣,因锣面 而发出声音,而在月球上由于没有空气,宇航员即使再用力敲打,他也不能直接听到锣声,这是因为 不能传声。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人对高墙喊一声,若2s听到回声,则人距高墙是 m。 7. 某兴趣小组的甲、乙、丙三位同学合作估测常温下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1)他们选择了鼓(含鼓槌)做实验,除了这种器材外,至少还需要的实验器材是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 (2)如图所示,甲负责敲鼓、乙负责计时、丙负责听声。实验步骤如下,请你将实验操作步骤D补充完整。 A. 量出200米的直线距离s并做记录; B. 甲同学用力敲一下鼓,乙同学看到敲鼓的同时开始计时; C. 当负责听声的丙同学听到鼓声时立即喊“停”; D. 乙同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E. 将测得的时间t记录下来; F. 重复做上述实验两次,计算出三次测量声音速度v的大小并求出平均值v声。 (3)请你为他们设计一个测量声音速度的实验记录表格,设计的表格应体现上述实验要求。 (4)请写出造成本实验误差的原因之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D 解析:声音在不同物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通常情况下,声音在气体中传播速度最慢,在固体中传播速度最快,故选项A错。人说话是由声带的振动,从而引起空气振动发声的,故选项B错。人们能够听到的声音的频率范围是从20Hz到20000Hz,不在此范围内的次声波和超声波人们是听不到的,故选项C错。 2. C 解析:声音在土地(固体)中传播的速度比在空气(气体)中快,故士兵枕着牛皮制的箭筒睡在地上,能及早听到前来夜袭敌人的马蹄声;不要误认为睡在地上能感觉到地面振动。 3. C 解析:将耳朵贴在长钢管的一端,让他人在另一端敲击一下,会听到几次敲击声,其中最先听到的声音是通过钢管传来的,因为声音在钢管中的传播速度最快。 4. A 解析:声音能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半导体、绝缘体和磁性物质都是固体,都能传播声音;但是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所以应使用的是真空带。 5. A 解析:回声是由声波的反射形成的,一个人要想听到自己的回声,回声传入人耳的时间间隔应晚于直接传播到人耳的原声0.1s以上。即声音发出后碰到障碍物又反射回来用的时间应大于0.1s,即声音传播到障碍物的时间应大于0.05s,再根据s=vt=340m/s×0.05s=17m。 6. 振动 真空 340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敲锣时由于锣的振动而发出声音;我们听到的锣声,是经空气传到人耳的,在月球上由于没有空气,真空不能传声,所以宇航员即使再用力敲打,他也不能直接听到锣声。人对高墙喊一声,若2s听到回声,则声音往返一次通过的距离是s=vt=340m/s×2s=680m,所以人距高墙的距离是340m。 7. (1)米尺和秒表 (2)按下秒表(或停止计时); (3)实验记录表格如下表所示。 实验序号 物理量 1 2 3 s(m) 200 200 200 t(s) v v声 (4)丙同学听到鼓声时并喊“停”到乙同学听到丙同学喊“停”需要一定时间(或乙在看到或听到信号时按秒表需要一定的反应时间)。 解析:由速度计算公式v =可知,若要测量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除需能发生较大响声的器材外,还需测量长度的米尺和测量时间的秒表;丙同学听到鼓声时并喊“停”到乙同学听到丙同学喊“停”需要一定时间;乙在看到或听到信号时按秒表需要一定的反应时间;由于存在以上因素,会导致测得的时间存在误差,从而使测得的声速存在一定误差。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