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初中物理 噪声的防治 一、学习目标 知道控制噪声的途径。 二、重难点提示 区分控制噪声的途径。 考点精讲: 噪声的控制(防治) 人听到声音的三个阶段与控制声音的三个方面: (1)声源处减弱: (2)传播过程中减弱 (3)人耳接收处减弱 例题1 (湘西州)伴随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噪声已严重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和工作,下面事例中不是直接控制噪声的措施是( ) A. 摩托车的消声器 B. 城市道路的隔声板 C. 工厂用的防噪声耳罩 D. 显示噪声等级的装置 思路分析:A. 摩托车的消声器是在噪声的产生处减弱噪声,能够有效控制噪声,不符合题意;B. 城市道路的隔声板是在声音的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能够有效控制噪声,不符合题意;C. 工人用的防噪声耳罩就是从人耳处减弱的,不让或少让声音传入人耳,不符合题意;D. 显示噪声等级的装置只是用于检测噪声大小的程度,并不能减小噪声,符合题意。 答案:D 例题2 (茂名)在学校的“元旦”晚会上,优美的琴声是由于琴弦的 产生的。我们能很容易辨别出二重唱的男声和女声,是因为他们的 不同。在医院的走廊和病房通常悬挂“肃静”的警示牌,这种让人们保持肃静的做法属于在 处减弱噪声。 思路分析:(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琴弦由于振动会发出优美的琴声;(2)声音的三个特性是音调、响度、音色。音色是声音的特色,取决于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不同发声体音色不同,根据不同的音色可以区分出不同的发声体;(3)“肃静”是不让大声喧哗,即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答案:振动;音色;声源 【技巧点拨】解决此题的关键是要知道:(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音色是指声音的感觉特性。不同的发声体由于材料、结构不同,发出的音色也就不同,可以通过音色的不同去分辨不同的发声体。(2)减弱噪声的途径有三种:在声源处减弱噪声;阻断噪声的传播;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方法提升】 1. 在减弱噪声的环节中,最有效的途径是“在声源处减弱”; 2. 控制噪声的环节中,也可以说是:消声(在声源处减弱)、吸声(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和隔声(在人耳处减弱)。 【易错指津】 1. 摩托车的消声器,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而不是在传播过程中,此时将“摩托车”看作一个整体。 2. 城市中的“噪声检测器”,不属于减弱噪声的装置。(虽然可以间接提醒人们,使人们有意识地减弱噪声,但不属于物理学中的“控制噪声”) 同步练习: (答题时间:10分钟) 1. (厦门)厦门岛内许多地方设有如图所示的交通标志牌,目的是从以下哪个环节防治噪声( ) A. 噪声的产生 B. 噪声的传播 C. 噪声的接收 D. 噪声的隔离 2. (贵港)贵港又称荷城,南广高铁穿城而过,高铁两旁的隔音墙的作用主要是减弱噪声。这种减弱噪声的途径是在( ) A. 传播过程中 B. 声源处 C. 人耳处 D. 声源和人耳处 3. (盐城)下列做法属于在传播途径中控制噪声的是( ) A. 汽车进入市区后禁止鸣喇叭 B. 图书馆里不能大声喧哗 C. 飞机旁的工作人员戴上耳罩 D. 高速公路两侧安装透明板墙 4. (娄底)关于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声波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最大 B. “听诊器”能使人的心脏振动幅度增大,让医生听得更清楚 C. 住宅安装双层玻璃窗可以减小室外噪声对室内的影响 D. 只有房主说出暗语时才能打开“声纹锁”,主要是辨别声音的音调 5. (株洲)“掩耳盗铃”是大家非常熟悉的故事,从物理学角度分析盗贼所犯的错误是:既没有阻止声音的______,又没有阻止声音的______,只是阻止声音进入自己的耳朵。 6. 噪声是当代社会的公害之一,控制噪声是政府部门和每个公民的责任和义务。 (1)噪声是由于发声体的______产生的,通常情况下,噪声是通过______传入人耳的,噪声过大,会破坏听力,说明噪声能够传递______。 (2)城市道路两旁的隔声板是从阻断噪声的______来控制噪声的;公共场所禁止大声喧哗是从防止噪声的______来控制噪声的。 7. 2012年11月23日上午,我国“歼15”舰载机在“辽宁舰”上成功起降,如图所示,意味着“歼15”和“辽宁舰”舰机合练的技术条件已具备,“辽宁舰”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航母。如图为2012年度最美动作“走你”的精彩瞬间,两位指令员为“歼15”发出了起飞指令。航母甲板上的工作人员都要佩戴防护耳罩以保护听力,这是在______处减弱噪声,因为舰载机起飞时所发出声音的______很大。 8. 学习了声现象知识后,你应该知道了噪声危害的严重性,它给我们每天的生活、工作、学习带来了诸多影响。 (1)假如你是一位城市建设的规划者,你将采取怎样的措施减弱噪声给人们带来的危害?(举出两例即可) (2)假如我们生活在月球上,也会受到噪声的干扰吗?为什么?这对我们在建造居民楼时减弱噪声有什么启示? 9. 研究噪声问题 小宇在阅读《科海奇闻》一书时,看到这样一条奇闻: 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空军在俄克拉荷马市上空做超音速飞行实验,飞机每天在10000米的高空飞行8次。半年以后,当地一个农场饲养的10000只鸡中,有6000只被飞机轰鸣声杀死,幸存的4000只鸡,有的羽毛全部掉光,有的干脆不下蛋了。 这则奇闻引起了小宇所在学习小组对噪声研究的好奇心。于是,小组内的各位同学又分头查阅了许多资料,得到了如下的一些信息: 噪声引起的耳病有耳鸣和耳聋两种。 噪声会损害眼睛,使人视力减弱,色觉、色视野发生异常,对所见事物判断失误。 高架路两侧的隔音墙一般用塑料板或薄钢板制作,双层内夹入吸声材料,并弯成一定弧度,使噪声被阻挡和不断反射而消耗能量。 确定一种声音是否为噪声,还要考虑人的生理和心理状态,如音乐很优美,但当夜深人静时放音乐,则它是噪声。 噪声的克星是抗噪声的材料。如,多孔的纤维材料,当噪声进入小孔,就会引起纤维振动,从而将能量消耗。 在马路两旁植树,树木有着浓密的枝叶,有很强的吸音能力。当噪声通过树木,枝叶会吸收一部分声波,使声音减弱。 噪声可以发电,利用“声波接收器”将噪声存放之后,经“声电交换器”来发电。 噪声可使杂草提前生长,以便于除掉。 练歌房的墙面制成楔形图案状,当声波到达楔形物体后,反射的声波就钻进里面,无法反射出来,声波就大大地被吸收了。 城市噪声有四种:交通噪声、工业噪声、建筑施工噪声、生活噪声。不少临马路的居民,为减少噪声干扰,在临街窗户安装双层窗。 喷气发动机是最大的人造噪声源之一。 为了减小噪声,喷气发动机排气管为多孔装置。 机场附近的居民安眠药购买量与离机场远近的关系图象: ? 请你根据小宇他们提供的信息资料,回答他们提出的问题: (1)有些不法商贩,为了销售劣质产品,就在店铺内通过高音喇叭播放音乐。他们这是想利用噪声能够损害______,从而对产品产生错觉这一危害,来使顾客上当。 (2)由上述信息资料,我们可以归纳出消音材料的两个作用是:______和______。 (3)小宇要将家中隔音墙的材料由棉布换成瓷瓦,晓丽认为不妥。他们由此引出一个新的探究课题,请根据他俩提出的探究课题,写出简要的探究报告。 课题:棉布与瓷瓦哪种材料的隔音效果更好。 实验器材和步骤: (4)为了减少噪声污染,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该这样做(请写出2条):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A 解析:图中标志牌表示禁止鸣笛,因此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即在噪声的产生环节减弱噪声。 2. A 解析:高铁两旁的隔音墙,其目的是为了减弱高速行驶的高铁产生的噪声对高铁两旁居民的干扰。这种减弱噪声的途径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3. D 解析:A. 汽车进入市区后禁止鸣喇叭,即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不符合题意;B. 图书馆里不能大声喧哗,即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不符合题意;C. 飞机旁的工作人员戴上耳罩,即在人耳处减弱噪声,故不符合题意;D. 高速公路两侧安装透明板墙,即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符合题意。 4. C 解析:A. 声音不能在真空传播,故A错误;B. “听诊器”能减少声音的分散,增大响度,让医生听得更清楚,故B错误;C. 住宅安装双层玻璃窗可以减小室外噪声对室内的影响,在传播过程减弱噪声,故C正确;D. 只有房主说出暗语时才能打开“声纹锁”,主要是辨别声音的音色,故D错误。 5. (1)产生;(2)传播(说明:两空中的内容,顺序可颠倒。) 解析:(1)铃声是由于铃的振动产生,“掩耳盗铃”不能阻止声音的产生; (2)地球表面有空气,可以传播声音,“掩耳盗铃”不能阻止声音的传播。 6. (1)振动;空气;能量;(2)传播;产生 解析:(1)无论是乐音还是噪音都是由发声体的振动产生的;我们平时听到的声音(包括乐音和噪声)都是通过空气传入耳中的;当噪声过大时,会破坏听力,说明声音具有能量; (2)城市道路两旁的隔声板是从阻断噪声的传播来控制噪声的;公共场所禁止大声喧哗是从防止噪声的产生来控制噪声的。 7. 人耳;响度 解析:航母甲板上的工作人员都要佩戴防护耳罩以保护听力,这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因为舰载机起飞时所发出声音的响度很大。 8. (1)增加公共绿地;多植树;划定更多的禁止车辆鸣笛的区域;(2)不会;真空不能传声;可以将居民楼的门窗玻璃更换成真空夹层的,从而减弱从外界传来的噪声。 解析:(1)控制噪声的途径:防止噪声的产生、阻断噪声的传播、防止噪声进入人耳。 (2)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月球上没有空气。 9. (1)眼睛; (2)反射声音;吸收声音; (3)实验器材:棉布、瓷瓦、小闹钟; 实验步骤:用(同样厚度的)棉布、瓷瓦分别做成体积、形状完全相同的盒子,其中放入小闹钟(或其他能发声的物体),让它发声。人在外面根据听到的声音大小判断哪一种物体隔音效果好。 (4)①不在深夜开大音响;②上课的时候不随便晃动桌椅发出声音 解析:(1)从材料信息中可以获得:噪声能够损害眼睛,使视力减弱; (2)声音传到物体表面时,一部分声音被物体表面反射回去,另一部分声音被物体吸收,可以从这两个作用来选择消音材料; (3)要研究棉布与瓷瓦哪种材料的隔音性能更好些,需要用控制变量的方法研究,控制棉布和瓷瓦的厚度、形状相同。可以用同样厚的棉布、瓷瓦分别做成体积、形状完全相同的盒子,其中放入小闹钟(或其他能发声的物体)。人在外面根据听到声音的大小判断哪一种物体隔音效果好。 (4)根据减弱噪声的三个途径: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进行控制噪声,比如晚上电视机、音响不要开太大的音量;课间不要在教室里追逐打闹;上课时不要让桌椅发出响声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